大数据促进环境管理转型的探讨
2019-09-18王晓东张巍李瑞强
王晓东 张巍 李瑞强
摘 要:大数据既是海量的数据资源及其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已成为现代化社会治理的一种全新的手段,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利用大数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变环境管理方式已成为共识。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管理;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2064(2019)14-0024-02
0 引言
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政府治理的新手段,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2015年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有效联动;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将大数据上升至国家战略;2016年3月,环境保护部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推动全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大数据建设是重构环境管理制度、推进环境管理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可打破现有环境管理条块职能分割,从体制上促进数据共享开放;可推动环保工作“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创新环境治理手段和方式,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环境管理由粗放化向精细化、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转变[1]。
1 为什要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下,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我们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乘时乘势,是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将适应环境保护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全面提升环境保护监管水平、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欧美等国家信息化基础好,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环境大数据应用比较成熟。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起实施设施登记系统(FRS),对每个排污设施设置唯一标识码,作为各个业务系统数据整合的核心,有效推动了数据集成和共享;环境信息交换中心(CDX)是数据收集和交换的中心,使美国各政府机构、环保团体、企业能够快速便捷的交换环境数据,有力提升了数据共享程度;环保事实数据库(Envirofacts)[4]是数据整合和发布的中心,集中整合了气、水、土壤、固废、有毒物质、辐射等各类数据,并开放给公众查询。国外的环境大数据研究还在继续深入,如Suthan Suthersan等人研究了大数据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3],Ali Reza Honarvar等人基于多个城市数据源开发了颗粒物质预测模型。国外的环境大数据建设和应用成功案例为我国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打开了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2 如何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采取“三层次、三体系”的框架结构。“三层次”包括基础支撑层、数据管理层、应用展现层;“三体系”包括大数据综合管理体系、大数据标准及政策法规体系、信息安全及运维保障体系,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综合保障。
2.1 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网络建设
以现有的环统网、环保专网、电子政务外网为基础,推动网络资源的整合,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能力,促进跨地区、跨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环境质量监测方面: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监测点位,增加建设涵盖大气、水、生物多样性等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污染源监测方面:在目前污染源自动监测的基础上,增加污染源自动监测的覆盖范围及监测要素,完善自动监测系统的功能,健全污染源自动监控的相关制度。组织开展面源、移动源的监测与统计,并将监测结果录入系统,联网报送。
生态监测方面:建设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组网运行。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污染源监测,加快推进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2.2 整合共享数据资源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核心是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内蒙古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以数据治理为基础,为不同来源的数据建立唯一的规范定义,并将其与其他数据关联,作为大数据平台中数据准确性的基石,使用集中、标准化的方法转换来自不同系统的异构操作数据,实现集中数据访问、控制跨不同应用和系统使用数据,推动数据的整合共享。
2.3 加强数据的挖掘应用
大数据为生态环境影响要素分析和内在机制的挖掘提供了新途径。首先,通过对历史环境数据隐藏规律的挖掘,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并提前制定治理预案,防患于未然;其次,可以通过开展数据的挖掘,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使数据增值,为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环境治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3 如何推动环境管理改革和创新
大数据应用和发展趋势势不可挡,大数据必将对环境管理理念、环境管理改革和创新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3.1 大数据成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新手段
党的十九大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形势新任务要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构建多元共治的环境保护新格局。生态环境大数据可以将污染源数据、环境质量数据、环境监察数据、排污许可数据等大量碎片化的环境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治理,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的局面,逐步推进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跨系统的共享利用,以问题为导向,推动环境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
3.2 大数据成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新途径
生態环境大数据通过提升数据规模和数据质量,促进大数据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从而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正值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对于生态环境部门而言,需要深化建设项目环评验收、污染源运行过程等中间环节的管理,提升环境管理工作效能。大数据可借助“技术+制度”的合力彻底打破部门分割,实现数据有效共享,成为新形势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
3.3 大数据成为环境监管精细化的新技术
环境监管面对环境监管对象复杂、范围广泛、任务繁重、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现实问题,仅靠人员有限的环境执法队伍,常规的执法手段难以应对当前的要求,迫切需要转变思维观念、创新监管手段,实现环境监管能力现代化。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以工业聚集区乌海地区为试点,形成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有效性指数排名,结合有关污染源企业信息,以及社会公众举报的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发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未批先建、违法偷排等环境监管漏洞,提高执法的精准性,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3.4 大数据成为提升环境决策能力的新动力
生态环境数据建设,将促进数据的融合和监管的整合,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环境管理理念、社会治理污染模式进步,加快建设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思维和法治思维,逐步实现环境管理能力现代化。
3.5 大数据成为公众感知参与的新方式
通过开展生态环境大数建设,一方面通过整合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反馈,可提前预测环境监管重点、舆情热点,提高环境污染事件的监管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建设,可视化展现区域环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加强微博微信宣传力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4 结语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不仅是新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应用,更是一种管理架构的重塑,各地区、各部门需建立与大数据相适应良好管理体制机制,从组织结构保障生态环境大数据的顺利推行,着力做好“业务信息化、信息业务化”。
参考文献
[1] 程春明,李蔚,宋旭.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15(6):9-13.
[2] Suthan Suthersan, Margaret Gentile, Caitlin Bell, et al. Big Data and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Gaining Predictive Insights[J]. Groundwater Monitoring & Remediation,2016,2.
[3] Ali Reza Honarvar, Ashkan Sami. Towards Sustainable Smart City by Particulate Matter Prediction Using Urban Big Data, Excluding Expensive Air Pollution Infrastructures[J]. Big Data Research,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