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班级德育实效性研究
2019-09-18孙强
孙强
摘 要:教育现代化的蓬勃发展,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应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这要求教师不断探讨新时期班级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增强班级德育实效性。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探索实践获得了一点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实效性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渐深入,许多中小学校都积极引进新的教育模式,在新时代崭新的教学进程中成绩斐然。以下是教育信息化视角下的班级德育实效性研究的一点儿做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利用教育信息化开展德育的可行性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部大力提倡现代科技推动教育计划,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中央文件的出台,我国教育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拿我们学校而言,不但硬件实现质的提升(触屏式电子白板、录播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校园监控等),还加强了互联网资源建设,例如各种教育资源网络平台、学校校园网络学习空间等,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这些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学校开展关于儿童的德育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思路。
学校德育需要学生敞开心扉,需要师生之间真诚的、心与心的对话。往往有些儿童不爱说话,比较“自闭”,可能碍于面子或自尊,有些话是难以启齿的,所以学生如果不是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不会选择进入心理咨询室主动寻求心理教师帮助。网络的隐蔽性恰好实现了这一需求,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虚拟的、隐蔽的,来访者可以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德育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建立班级师生基本信息库,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和情感沟通
为了班级的动态量化管理,每组建一个新的班级,我都要把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长姓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家庭基本情况、班级任课教师的QQ号、联系电话、生日等信息建立一个信息库,掌握师生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也便于师生间、学生之间的沟通,舒缓压力,调整心态。在班级QQ聊天平台,允许学生“信口开河”。平时想说却没机会说的心里话,包括对班级、学校管理的想法,师生之间的悄悄话,他们可以实名也可以以匿名的形式说出来,这样不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隐私权,而且达到了班级稳定、和谐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家庭教育网站,搭起家长、老师、学生沟通的桥梁,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支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了给孩子和家长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创建了班级家庭教育网站。家长和孩子可以在网站的留言区或论坛区进行匿名的留言,说出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向家长和老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因为是匿名的,所以孩子可以畅所欲言、任意“发泄”。从他们那幼稚的话语里,家长读懂了孩子心灵深处的渴望;从他们那悲伤的故事中,家长读懂了孩子心中的无奈;从他们那深情的呼唤中,家长慢慢地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走上了科学的教育之路。这种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深受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方便了与家长的沟通,切身去体会去感受,效果明显胜于传统的说教。信息技术下的主题班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班会课的兴趣,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在学校网站或网络空间开设学生心理家园
学校可以在校园网站或者网络空间开设学生心理家园,我在博客空间里开设了“××学校学生心灵鸡汤”,在这里设有心灵故事、心理知识、心理课堂、心理倾诉等模块,学生可以匿名访问,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选择模块,从而获取心理知识,达到培养自己身心健康的目的。特别是心理倾诉这一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进行留言,可以是文字、图片或者语音,心理老师会一一解惑。如果遇到的学生问题比较严重时,心理老师可以暗示学生需要到心理咨询室面对面交流。这样采取多元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在儿童的德育健康教育中,现代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是受益者。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课堂有效整合,有利于推动学校德育健康教育的高速发展,为小学生的德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当然新事物的出现总会出现负面作用,例如如何处理一些垃圾信息、伪科学信息等负面要素,我们既要提高学生的鉴别与抗诱惑能力,也要加强教师和家长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科技的积极作用。这为我们今后的德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用现代班级管理的思想理念、目标和方法来开展班主任工作,这不仅是传统班级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班级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桂梅.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班级管理的融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0):111.
[2]史正刚.儿童安全与教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122-123.
[3]申繼亮.儿童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