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和媒介素养的关系研究

2019-09-18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媒介社交

刘 洋

(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 100031)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29亿。在网民职业构成方面,学生群体最多,占网民总数的25.4%,其中18.6%(占学生群体的73.23%)是在校大学生(包括大专在校生)。[1]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互联网对其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思维方式等影响深远。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及其影响受制于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将媒介素养作为一种能力来探讨其构成要素及培养路径,较少有研究关注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和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拟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对此进行探索,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的研究多基于心理学视角。石玲等[2]运用扎根理论,从语言优先选择、上网时间、网络使用时间段及地点、网络使用行为及原因等方面分析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刘俊茹[3]应用雷雳和杨洋的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不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信息、交易、社交服务三类偏好上有显著差异。王海燕等[4]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划分为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娱乐、网络消费四方面。

媒介素养相关研究始于英国文学批评家列维斯和汤普森的著作《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在上世纪末逐渐走向成熟。1992年Aspen学院的通信与社会项目全国领导层会议将媒介素养定义为接近(access)、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和传播(communicate)信息的能力。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集中体现在媒介素养培养的目标、对象、语境与方法上[5]。晏萍、裴丽娜[6]从管理制度、技术培训、实践见闻、监督力度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卢峰[7]提出“媒介素养之塔”理论,将媒介素养由低到高划分为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和媒介文化素养四个层次。

二、研究设计

基于已有研究及相关成果,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掌握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现状和媒介素养现状,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

其中,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调查问卷主要参考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杨洋的互联网偏好调查问卷[8],从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社交和网络支付四个维度进行调查,其中网络学习包括在线教育、网络搜索两个方面,网络娱乐包括网络资讯、网络休闲阅读、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方面,网络社交包括即时通信、虚拟社区、电子邮件等,网络支付包括网络购物、网上外卖、旅游预定、网上投资等方面。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参考已有相关问卷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从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四个维度展开调查。其中,媒介安全素养包括媒介安全意识、媒介安全使用的技能和态度;媒介交互素养包括利用媒介与他人进行交互的意识、技能和态度;媒介学习素养包括利用媒介促进学习的意识、技能和态度;媒介文化素养包括使用媒介时应具有的文明、民主、文化自觉、国家主权等意识及相应技能和态度。

三、研究结果

(一)信效度及基本信息分析

本研究通过网络调查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共回收132份有效问卷。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大学生媒介素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数据可以用来进行分析和相关研究。

调查样本中有男生34人,女生98人。其中,理科生109人,文科生19人,艺体生4人。2.27%的被调查大学生网龄小于4年,60.61%的大学生网龄为4~8年(不包含8年),29.55%的大学生网龄在8~12年(不包含12年),7.58%的大学生网龄大于等于12年。5.3%的被调查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小于2小时,24.24%的被调查学生每天上网2~4小时(不含4小时),34.09%被调查学生每天上网4~6小时,36.36%的被调查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大于等于6小时。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分析

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情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网络使用偏好的各维度中,网络学习的得分最高,表明大学生利用网络过程中以学习为主。网络娱乐、网络社交和网络支付三个维度的得分接近。在网络学习维度,大学生进行网络搜索的得分高于在线教育,成为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主要部分;网络娱乐维度,网络音乐得分最高,其次是网络影视和网络资讯,网络游戏、网络休闲阅读和网络直播得分相对较低,略低于中间值3;网络社交维度,即时通信的得分最高,虚拟社区和电子邮件得分接近,略高于中间值3;网络支付维度,得分最高的是网上购物,其次是旅行预订和网上外卖,网上投资得分相对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的各维度及各次级维度,标准差都较大,表明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在网络使用偏好方面的差异性较大。比如有些大学生的网络娱乐以玩网络游戏为主,而有些大学生则基本不玩网络游戏。

表1 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统计表(N=132)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分析

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被调查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各维度得分均较低(小于中间值3),且各维度的标准差较小,表明被调查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且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媒介素养的差异性较小。

表2 大学生媒介素养统计表(N=132)

具体来说,媒介安全素养维度上,被调查大学生的媒介安全意识得分最高,超过中间值3,媒介安全态度次之,得分最低的是媒介安全技能。表明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媒介安全意识,但缺乏相应的技能,较难在应用信息媒介的过程中确保安全;在媒介交互素养维度,被调查大学生的媒介交互意识和态度得分相近,接近中间值3,媒介交互技能得分很低,且媒介交互技能次级维度的标准差较小,表明大学生有一定的交互意识和较为积极的交互态度,但媒介交互技能水平普遍很低;在媒介学习素养维度,大学生的媒介学习意识、技能和态度得分都很低,表明被调查大学生的媒介学习意识较为淡薄,媒介学习态度不积极,普遍缺乏媒介学习技能;在媒介文化素养维度,被调查大学生的媒介文化技能得分较高,但相关意识比较淡薄,媒介文化态度不积极。

(四)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与媒介素养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软件分析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各维度与媒介素养各维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单元格中的数据是所在行的媒介素养次级维度和所在列的网络使用偏好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数据前面的“-”表示所在行与列呈负相关关系,数据右上角的“**”表明二者的相关性关系在0.01水平上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

表3 网络使用偏好和媒介素养相关性分析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①网络学习与媒介安全技能呈较低程度的负相关,与媒介安全态度呈较低程度的正相关,与媒介文化技能呈较低程度的正相关。②网络娱乐与媒介安全意识呈较低程度的正相关,与媒介安全技能呈较低程度的负相关,与媒介交互意识呈较低程度的正相关,与媒介学习态度呈较低程度的负相关,与媒介文化技能呈较低程度的正相关。③网络社交与媒介安全意识呈较低程度的正相关,与媒介安全技能呈较低程度的负相关,与媒介交互态度呈较低程度的负相关,与媒介学习态度呈较低程度的负相关,与媒介文化意识呈较低程度的负相关,与媒介文化技能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④网络支付与媒介安全意识呈中等程度正相关,与媒介安全技能呈较低程度负相关,与媒介交互态度呈较低程度负相关,与媒介学习态度呈较低程度负相关,与媒介文化意识呈较低程度负相关,与媒介文化技能呈接近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五)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与媒介素养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基础上,通过逐步回归将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各维度作为变量逐个引入模型,并对之进行检验,以得到最优的解释变量集。

1.网络学习与媒介素养的回归分析

2.要经常“装袋子”。怎样让学生根据适合自身的方法来全面把握知识要点,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构建一个资源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QQ空间、微信群、微博、论坛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资源上传到资源库,供学生参考;当这个“袋子”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每个学生就可以借助搜索引擎随时从这个“袋子”里调用自己需要的资料。

对网络学习与媒介素养各维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即经过模型自动识别,最终余下媒介文化态度、媒介文化技能、媒介学习态度和媒介学习意识在模型中。R2为0.768,即模型能够解释网络学习76.8%的变异。F检验p值小于0.01,且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模型中VIF值均小于5,不存在共线性问题,说明模型有效。

从表4的数据可以得出,网络学习=2.44-0.35*媒介文化态度+0.501*媒介文化技能-0.497*媒介学习态度+0.238*媒介学习意识,其中媒介文化态度和媒介学习意识的影响不显著。

2.网络娱乐与媒介素养的回归分析

对网络娱乐与媒介素养各维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即经过模型自动识别,最终媒介文化技能和媒介安全意识留在模型中。R2为0.642,即模型能够解释网络娱乐64.2%的变异。F检验p值小于0.01,且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模型中VIF值均小于5,不存在共线性问题,说明模型有效。

从表5数据可以得出,网络娱乐=0.84+1.473*媒介文化技能-0.811*媒介安全意识,且变量媒介文化技能和媒介安全意识对因变量网络娱乐的影响都显著。

3.网络社交与媒介素养的回归分析

从表6数据可以得出,网络社交=-0.362+0.723*媒介文化技能+0.486*媒介安全技能,且模型中媒介文化技能变量对网络社交有显著影响,媒介安全技能变量对网络社交的影响不显著。

4.网络支付与媒介素养的回归分析

对网络支付与媒介素养各维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即经过模型自动识别,最终媒介文化技能、媒介文化意识、媒介学习态度三个变量留在模型中。R2为0.906,即模型能够解释网络支付90.6%的变异。F检验p值小于0.01,且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模型中VIF值均小于5,不存在共线性问题,说明模型有效。

表4 网络学习与媒介素养回归分析

表5 网络娱乐与媒介素养回归分析

表6 网络社交与媒介素养回归分析

从表7数据可以得出,网络支付=-0.595+0.68*媒介文化技能+0.196*媒介文化意识+0.216*媒介学习态度,且模型中三个变量对因变量网络支付的影响都具有显著性。

表7 网络支付与媒介素养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论

当前在校大学生成为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思维的诸方面影响深远。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偏好和媒介素养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略倾向于应用网络进行学习,但网络娱乐、网络交往和网络支付方面也有较多应用。从大学生个体来看,网络使用偏好的个体差异性较大。

2.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普遍较低,亟需提高。

3.不同网络使用偏好的大学生其媒介素养各维度的发展水平不同。越倾向于网络学习的大学生,其媒介安全技能水平越低、媒介安全态度越积极主动、媒介文化技能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网络娱乐的大学生,其媒介安全意识越高、媒介安全技能水平越低、媒介交互意识越高、媒介学习态度越消极,媒介文化技能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网络社交的大学生,其媒介安全意识越高、媒介安全技能水平越低、媒介交互态度越消极、媒介学习态度越消极、媒介文化意识越低、媒介文化技能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网络支付的大学生,其媒介安全意识越高、媒介安全技能水平越低、媒介交互态度越消极、媒介学习态度越消极、媒介文化意识越低、媒介文化技能水平越高。

4.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着其网络使用偏好。网络学习=2.44-0.35*媒介文化态度+0.501*媒介文化技能-0.497*媒介学习态度+0.238*媒介学习意识,其中媒介文化技能、媒介学习态度对网络学习影响显著;网络娱乐=0.84+1.473*媒介文化技能-0.811*媒介安全意识,且媒介文化技能和媒介安全意识对网络娱乐的影响显著;网络社交=-0.362+0.723*媒介文化技能+0.486*媒介安全技能,其中媒介文化技能变量对网络社交有显著影响;网络支付=-0.595+0.68*媒介文化技能+0.196*媒介文化意识+0.216*媒介学习态度,且媒介文化技能、媒介文化意识、媒介学习态度对网络支付的影响都具有显著性。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媒介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