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遗产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2019-09-18王长松
王长松 何 雨
1 引言
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在2003年发布的《下塔吉尔宪章》(The Nizhny Tagil Charter),工业遗产包括建筑物、机械、工作地、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生产场所,仓库、商铺以及生产、运输、使用能源的场所和基础设施。此外,还包括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教育等场所,具有社会价值、技术和科学价值、美学价值。[1]2006年,《无锡建议》中对工业遗产概念的认定基本延续了这一定义。在此基础上,工业遗产所关注的时间延伸到工业革命之前、范围扩展到与工业发展有相关联系的遗存、内容涵盖到包括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与其相关的其他形式上来,即可列为广义工业遗产。[2]工业遗产的价值在于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能够体现环境、技术、人文及社会的互动作用,其区别于其他遗产的核心在于技术价值,即工业遗产与其所承载的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3]工业遗产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的发展路径,是城市和国家的重要记忆,国内外对工业遗产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2010年,中国科协调宣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进行工业遗产研究,对中国12个城市的工业遗产进行调查、评价,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研究成果;2013年,继续委托其进行《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研究》,并于2018年1月发布了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发布了中国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工业遗产的重视,也促进了学术界对工业遗产的研究。
近年来工业遗产的研究文献数量不断上升,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文化遗产研究中一个热点领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促进工业遗产相关工作的开展,实现政府、社会和学术的有效互动,并最终达到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再利用,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也有学者就工业遗产的研究文献作出综述,如崔卫华等从发表年度、学科、期刊分布及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对国内工业遗产研究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4]王高峰和孙升对2002-2010年间工业遗产研究文献进行了数量统计,并阐述工业遗产主要文献的研究内容,辨析工业遗产概念。[5]也有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划分了研究领域,如邱婷等阐述了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分别包括保护组织、纲领文件、再利用实践研究、价值评估研究;[6]李辉和周武忠总结了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的主要角度,即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工业遗产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景观规划设计、工业遗产旅游;[7]徐拥军和王露露着眼于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的焦点,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包括对工业遗产概念、工业遗产类型、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遗产开发四个方面的研究,并指出了国内目前工业遗产研究存在的问题;[8]谢嫣婧等对国外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研究进行了总结评述,划分了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类型,并在分析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主要模式。[9]此外,还有关注工业遗产旅游的文献综述。[10]
国内关于工业遗产研究的综述成果为继续研究工业遗产相关问题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些成果主要是对文献进行内容编排和分类,在文献数量和文献内容细节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基于CNKI数据库进行工业遗产研究文献的检索,通过文献的数理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对工业遗产研究进行趋势化展示,对关键词和研究领域突发主题进行了知识图谱及聚类分析,从整体上发现工业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趋势的变化。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CNKI数据库,时间范围为2003-2017年。2003年是《下塔吉尔宪章》颁布的时间,由于这一文件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选择这一时间点为研究起点。利用高级检索,设置检索关键词为“工业遗产”,在检索结果中去掉了对话、通知、访谈、报道、会议、讲话、纪实、书评等非论文研究形式,只提取与工业遗产直接相关的论文,内容大致包括工业遗产价值、功能、保护、意义,国内外工业遗产案例研究,对旧工业遗产建筑的设计与改造,基于工业遗产的工业旅游,以工业遗产为中心的工业景观研究等,最终得到有效数据2514条。
2.2 研究方法
利用Excel工具对工业遗产研究的年度文献数量、高频关键词、高发文量的学者进行统计分析,利用Citespace5.1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是由陈超美教授开发的知识图谱软件,能够通过对文献共引、作者与机构、关键词、文献耦合分析等实现对大量文献的计量和可视化,从而实现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的展示。本研究利用这一软件对工业遗产研究的关键词和共现词进行了图谱及聚类分析,得出了工业遗产研究的热点及趋势化研究路径。
3 工业遗产研究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
工业遗产的研究趋势可以和其他重要的遗产类型进行对比,本研究选取了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并分别统计了世界遗产研究中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研究论文数量。这三类遗产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通过曲线图可以直观表示研究文献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工业遗产研究文献数量曲线最陡、增长幅度最大(见图1)。2003年,工业遗产与农业遗产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05年工业遗产研究文献数量急剧上升,此后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2017年,工业遗产研究文献数量为303篇,已远远超过其他几类遗产研究文献数量。
这一增长趋势表明国内学界越来越关注工业遗产的研究,工业遗产从概念解析到成为研究热点,也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国家和社会对文化价值的重视,集体记忆的珍视,以及文化经济的活跃,都促使废旧厂房、工业设施的保护和再利用,这会成为地方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城市更新和复兴、经济转型的积极驱动因素。
4 工业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及结果分析
4.1 关键词和共现词知识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整体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体现文献研究的问题焦点和创新之处,对研究领域所有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整体把握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将工业遗产文献CNKI数据导入Citespace5.1,分析范围设定为2003-2017年,时间跨分割度设置为1年,主题聚类词来源包括所有初始设定值:Title,Abstract,Author,KeywordsDE 和 KeywordsPlusID,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阈值为初始设定值(2,2,20),(4,3,20),(3,3,20),运行结果首先对高频引用关键词进行了提取(前50),其次对关键词进行了可视化,其中可视化标签(Article Labeling)的阈值设定为20,并对“工业遗产”共现的关键词的图谱进行了展示。
由表1得知,在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中,除中心词“工业遗产”具有最高频率外,其余高频率的前三位关键词分别为“保护”“再利用”“工业遗产旅游”。利用CNKI数据库对工业遗产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时可以发现,与以上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文献数量较多,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方式、工业遗产与城市的互动作用、工业遗产景观、工业遗产价值评估、工业遗产旅游及与工业遗产相关的创意产业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加速,陈旧的工业建筑、生产场所、工作器具、基础设施等与现代化的社会格格不入,在其用地、建筑风格、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对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很多地区为了加快建设进程和缩减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成本,采取了对工业遗产直接拆除的方式,直接导致了工业遗产数量的下降,也造成了历史记忆、无形价值等的永久灭失,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研究由此兴起。
通过Citespace5.1分析得出的知识图谱中一个圆形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节点的年轮结构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11]由图2可知,“工业遗产”这一中心词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保护与再利用、工业旅游。除此之外,其他如遗产廊道、创意产业、城市更新、城市复兴、景观设计、价值评价、工业建筑、工业废气地、博物馆等出现频次相对较低。在关键词知识图谱中,出现了一个研究地点辽宁,两个研究案例中东铁路和德国鲁尔工业区。其中工业遗产及旅游、保护与其他研究关键词之间连线较为密集,体现出工业遗产的研究文献中这些关键词之间关系的紧密性。
“工业遗产”共现的关键词知识图谱中(图3),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在国内工业遗产的研究中,以城市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其研究国家和地区主要涉及德国、广州、天津、上海、北京、唐山、辽宁、南京、无锡,具体分析案例包括京张铁路、首钢、江南造船厂、江南公园、鲁尔区、大运河、滇越铁路。第二,在与关键词“工业遗产”共现中,保护、再利用、价值评估、旅游开发等频次较高,其他如工业城市、转型、城市意象、场所精神、功能置换等频次较低。第三,工业遗产的研究中,既包含理论方法研究,也包括案例分析,既有整体范畴内的工业遗产概括性研究,也包含大量地区工业遗产的分析总结研究。
表1 2003-2017年工业遗产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列表
4.2 聚类分析及研究时序分析
4.2.1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利用Citespace5.1对以上关键词知识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其中聚类时间分区图谱中由于初始阈值为20,导致2014-2017年关键词无法显示,为了更清晰地显示关键词研究的演变路径,在聚类的时间分区显示时将阈值下调,以便于将2003-2017年工业遗产研究的关键词悉数显示。
由聚类结果可知(见图4),共形成13个聚类,在聚类图谱中显示了11个最大子网络,其余两个由于规模过小且较为分散未能显示。这一聚类图谱中共形成了392个结点、1551条链接,网络密度为0.0202,模块化指标Q=0.4622(大于0.3),意味着网络社团结构较为明显,同质性指标为0.6233,表示网络中在聚类内部关键词较为相似,以上指标均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聚类结果的科学性。
聚类子群按照LLR方法命名,由表2可以得知,聚类结果中规模最大的类别为“保护”,聚类编号为#0,与之类似的还有第四“遗产保护”、第九“文化遗产保护”、第十一“工业遗产保护”、第十三“保护与开发”类别,聚类编号分别为#3、#8、#10、#12,相关的研究领域包括工业遗产再利用、工业遗产价值评估、工业遗产更新及共生策略等,主要着眼于从长远角度建立保护体系,从而形成对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其次为“工业遗产旅游”,聚类编号为#1,这一研究类别主要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为研究对象得到中国工业遗产发展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第三类别为“工业遗产”,聚类编号为#2,研究主要集中于东北及其他资源枯竭与工业衰落城市的工业遗产,这一类别的研究出现时间较晚,已有研究主要包括广州工业遗产及河北唐山工业遗产等。第五类别为“工业遗址”,聚类编号为#4,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遗址的景观改造、景观设计、景观更新及创意产业等方面。第六类别为“创意产业”,聚类编号为#5,在这一聚类结果中出现了与文化机构、企业管理等相关的研究重点,体现出了工业遗产向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化和效益化趋势。第七类别为“经济区”,聚类编号为#6,研究主要为工业区、建筑及房地产商等。第八类别为“文化生态思想”,聚类编号为#7,这一研究子类主要关注工业遗产的整体化生态环境建设、对工业遗产的整体综合设计改造等内容。第十类别为“价值评估”,聚类编号为#9,这一研究的平均产生时间较晚,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主要是以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对工业遗产进行经济价值的评估,并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体系做一定的参考。
由以上聚类结果可以发现,工业遗产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以“工业遗产”为研究的主要中心,以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及文化创意产业为热点主题的研究框架。对以上聚类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表3),其中将聚类子群#0保护、#3遗产保护、#8文化遗产保护、#10工业遗产保护、#12保护与开发归入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一类。聚类子群#1工业遗产旅游为单独一个类别。将聚类子群#5创意产业和#6经济区归入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一类。聚类子群#9价值评估为工业遗产价值评估单独一个类别。剩余聚类子群#2工业遗产、#4工业遗址、#7文化生态思想为工业遗产研究中每一个类别中均会涉及的领域,将其归为公共研究领域。
表3 工业遗产领域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分类归纳结果表
第一,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具体而言,主要是利用工业遗产保护和其他相关的理论,针对某一工业遗产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并依据其研究结果对案例地区的未来发展和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如韩福文和王芳以工业城市辽宁为分析案例,对其工业的基本状况和工业城区、工业资源等进行了展示分析,通过剖析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辽宁工业特色文化的发展路径。[12]吴佳雨等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为分析案例,通过对工业遗产资源保护、遗产区域生态修复、遗产游憩系统构建、遗产管理维护体系四个方面的讨论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方法和途径。[13]何军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遗产的构成、保护成果、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主导、区域合作、点—轴开发、创意产业带动协同发展四种具体的保护模式。[14]此外还有针对美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具体路径,工业博物馆的经验发现与学习的研究、[15]针对东北老工业区的工业景观遗产的完整性保护研究、[16]洛阳玻璃厂大遗址保护案例的研究、[17]利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对无锡工业遗产保护中“记忆容器”进行的探究、[18]对西安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及其与城市间的互动关系等。[19]也有学者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和方式,刘抚英提出了工业遗产的四个尺度为单位设施层级、工业厂区层级、工业区(工矿城镇)层级和工业区域层级,并在此四个层级的基础上构建了工业遗产尺度层级结构体系框架保护模式;[20]周岚等分析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21]刘容认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应通过重视“场所精神”进而体现中国特色;[22]徐苏宁等阐述了在城市发展与更新中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的方式。[23]
第二,工业遗产旅游。有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向,其一,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地区进行案例研究,为其他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如韩福文等基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对沈阳作为工业遗产旅游城市的可塑性和基本途径进行了分析。[24]王莹等以海州矿山公园为例,探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必须处理好的关系等。[25]其二,是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工业遗产旅游的价值体系。如王明友等根据工业遗产资源的特征,构建了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体系,[26]韩福文等利用菲尔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东北工业遗产旅游的价值评价体系;[27]佟玉权等通过分析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形式,提出了由4个大类16个类型所构成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28]
第三,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关系。王晶等论述了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与构建创意城市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对于构建创意城市的重要意义;[29]解学芳等分析了基于创意产业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五种模式,着力探究了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工业遗产是发展创意产业的资源平台,同时也是特殊的文化遗产;[30]鹿磊等讨论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关系和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势,并认为大连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依托发展工业遗产旅游;[31]贺海芳等通过构建满意度评价模型,对南昌市两个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了满意度评估;[32]刘歆等以天津地区工业遗产改造成的创意产业园进行使用后评价,结合其分析结果提出了面向创意产业的工业遗产改造的优化策略。[33]
第四,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在工业遗产价值体系研究方面,刘伯英研讨了北京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建立了量化的工业遗产评价办法以及工业遗产的保护分级;[34]于磊等选择中国七个典型的城市进行了工业遗产价值评定标准的调查研究,为研究和建立全国的评价体系提供了资料基础;[35]王长松等评述了山东淄博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系,并据此提出了其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路径;[36]许东风以重庆为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探索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方法,以此为基础确定了工业遗产的四种保护利用梯度;[37]于淼等在原有工业遗产普遍价值构成的基础上,从现代哲学价值的研究角度对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细化;[38]陈凡等从人文社会、历史文化、工艺审美、经济实用及教育宣传角度对工业遗产的价值向度进行了研究。[39]
在工业遗产价值实现途径方面,崔卫华以辽宁工业遗产资源为例,利用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对CVM评估方法的本土化应用提出了改进建议;[40]王慧等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农村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41]徐艳芳等从产业化的角度对工业遗产的价值实现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工业遗产的价值主要有四种实现方式:旅游经济模式、会展经济模式、艺术与创意经济模式及城市文化塑造模式。[42]4.2.2 研究时序分析
工业遗产研究于2003、2004年左右兴起,2003-2006年主要研究集中于对工业建筑、城市更新、工业旅游等的浅层介绍研究,案例研究集中于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通过这一案例研究对中国工业遗产提出了经验、建议等;2007-2010年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实践方式,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具体模式进行了深入化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工业景观设计、遗产廊道构建、创意产业发展等;2010年以后,由于国家对工业遗产重视程度提高,政府层面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工作继续深入和细化,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出台,产生了对工业遗产价值体系构建的需求,促进了学术界对工业遗产价值进行科学的研究,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价值体系构建等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在这一阶段上升(图5)。
通过工业遗产研究中的突发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情况(见图6)。工业遗产研究的突发主题共有25个,内容涉及遗产保护、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价值评估四大领域。工业遗产在国内的研究始于对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的具体案例分析,对这一工业遗产的研究促进了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的热潮。在研究初期,主要从具体角度切入,通过对遗址、古代运河、产业遗产、工业旅游等较为微观的层面提出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要研究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了对近代工业及工业遗产的研究,研究区域也转向了国内地区,出现了对上海工业遗产的集中研究,后一个阶段工业遗产的研究进一步与建筑学等相结合,工业遗产与风景景观设计改造等联系加强,并在经典工业遗产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基于工业遗产的创意产业的研究,近几年工业遗产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扩大和深入的趋势,不仅主要研究从整体上构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体系,同时也致力于从经济计量的角度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形成了与经济学密切相关的工业遗产宏观保护策略。
4.3 研究作者和机构分析
由于工业遗产研究学者数量较多,所以直接根据CNKI的检索结果选取发文量较多的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现有的研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作者有14位,分别来自11所高校和1所建筑档案馆。除此之外,其余关于工业遗产研究的作者发文量均在10篇以下,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学者徐苏斌,研究地域包括洛阳、天津、青岛、北京、河北、上海、苏州等国内地区和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地区,内容包含工业遗产特征、构成、价值、评价标准、保护与再利用等,其余大部分学者研究的内容相对集中于单一领域。
2003-2017年工业遗产研究主要集中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福州大学建筑学院等建筑或规划院系,其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工业遗产研究的中心力量。通过这一图谱可以发现,除研究机构中心点范围外,各研究机构之间距离较远,基本各自机构独立研究,缺乏比较深入的合作研究,而且大部分研究机构均为建筑类专业院系。这一集中态势说明了目前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的单一领域化,还需加强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研究(图7)。
表4 2003-2017年工业遗产研究论文10篇及以上的学者
5 结语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工业遗产及其他类型遗产研究的文献数量统计分析发现,2003-2017年,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的文献数量在稳步上升,这与中国经济转型阶段有一定关系,社会对文化遗产的珍视,文化经济的发展都推动了工业遗产成为热点研究领域。国内关于工业遗产研究是在解析概念和借鉴国外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起步,分析比较国内的典型工业城市和遗产,尤其是对上海、运河和铁路遗产的关注,随着城市和旅游业的发展,学界也逐渐开展了工业遗产应用和价值评价等问题的研究。研究的重点主题主要包括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关系及工业遗产价值评估。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大部分都以案例分析为基础,探讨保护和再利用的途径和方式,缺乏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的深入分析,尤其是缺乏总体上的制度政策体系构建的研究。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方面,大部分成果是关于案例分析和旅游价值的评估研究,在理论和实证分析上与其他旅游研究视角相比略显薄弱。在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关系的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创意城市和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园区等问题,仍需要通过创意城市相关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深入分析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关系等问题。工业遗产价值评估研究方面相对比较成熟,为开展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础,能够进一步构建全国性评估标准,还可以在其无形价值方面,如文化、记忆和社会等角度深入研究。另外,研究者主要来源于各高校的建筑学院及相关学者,工业遗产的研究更需要其他学科的参与,加强多学科间的合作与互动,从而促进工业遗产研究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深度化。
工业遗产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科技价值、美学价值等,在关注工业遗产保护的基础上也应致力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促进工业遗产价值实现和有效利用。在工业遗产的未来研究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向:第一,工业遗产再利用效益的评估研究。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建立科学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效果或影响的评估体系,有利于实现具体的工作目标。第二,工业遗产与公共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例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中存在产权不清晰、用地功能变更、构筑物改造受限等问题,这主要与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滞后有关,应关注公共政策的研究,促进和保障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再利用。第三,区域和城市发展与工业遗产关系的研究。比如,老工业城镇复兴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国家三线建设地区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生态环境修复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等问题。第四,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中的社会认知和公众参与研究。尤其是1949年后的工业遗产,退休者和原工作人员是切身体验者,是历史记忆的承载者,可以着眼于从这一群体视角研究工业遗产,从而进一步挖掘工业遗产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