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之殇
2019-09-18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郑蕴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郑蕴涵
吕剧在戏曲的大花园里是并不起眼的雏菊,其旋律很质朴,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词也是直白易懂。虽没有京剧的铿锵大气,没有越剧的柔媚温婉,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姥姥这一辈的山东人最爱听的就是本土剧种——吕剧。
姥姥讲,她上中学时正闹饥荒,经常饿着肚子去上学,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走在山野小路上,团团黑暗和凄寒包围着她,又冷又饿又怕。孤立无助时,姥姥就唱起吕剧,风趣而质朴的腔调游荡在山谷中,扫去了周围的黑暗,吹去了心中的那片阴霾,给予了她无限的勇气和温暖,是吕剧中的温情让她在漫漫黑夜中寻到坚持的希望。
后来,能歌善舞的姥姥被选入了当地的文工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特别丰富。逢年过节,每个村子都会搭上戏台唱戏,演员们则要提前几个月准备,白天劳动,晚上排练。一伙热情洋溢的年轻人,商量筹划安排,每天都忙得废寝忘食,不亦乐乎。姥姥是唱女主的,排练更是不敢松懈,白天唱,晚上唱,甚至梦里都唱。开演了,尽管戏台很简陋,服装很粗劣,剧目也是大家看过好几遍的,但是锣鼓一响,全场都鸦雀无声,刚才还喧闹的人都伸着脖子使劲瞅那些个化着浓妆的、穿着花花绿绿的戏袍的是谁家的儿女。过节演的剧目像流行歌曲一样,大家很快就耳熟能详,劳动休息的时候,吕剧质朴的腔调便混着泥土的味道飘起在田间地头,氤氲在人们的生活里。
清风两杯茶,空山红叶花。录音机里悠扬质朴的调子响起,《姐妹易嫁》《李二嫂改嫁》《小姑贤》《借年》……那是姥姥又在与我分享这些古老的吕剧故事。
姥姥随着熟悉的旋律哼唱起来,声音由小到大,仿佛又回到年轻时的舞台上。“那么多人关注,您不紧张吗?”我好奇地问。“不紧张,人越多我唱得越带劲。”姥姥苍老的脸上浮现出别样的荣光。
不知不觉间,我对吕剧已经由熟悉到喜爱。默默地想一想,吕剧就如这冬日午后的一缕阳光,轻轻洒在我的身上,用她的温情包围着我,慢慢暖入心里,让我感受到善良和真诚,热情和淳朴。故事情节虽然一波三折,但最终总是会带给我一个美好的结局。
可如今吕剧的地位却日渐尴尬,以至于快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年轻人很少谈起,他们的音乐世界里只有排行榜、流行乐坛;电视台也很少播放吕剧,收视率不高……吕剧似乎只保留在山东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难道就眼瞅着这朵戏曲之花凋零枯萎吗?穷则变,变则通。吕剧不能故步自封,吕剧人必须要创新和突破。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借助新载体,创作新故事,让年轻人认识吕剧、了解吕剧。我相信,像我姥姥这样的老一辈人一定能够找回曾经的欢乐,也一定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吕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