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的方式生活
2019-09-17王生福
我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热爱母语的情感、运用母语的能力都应该在广阔的生活中加以培养。语文教学只有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才有源头活水。
相信语文的力量
还记得汶川地震那年,噩耗传来,举国悲伤。大家纷纷捐款献爱心,学校也举行了自发捐款活动。作为学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钱表达自己的爱心固然是好事,但还能不能更多地参与其中,有更大的作为呢?语文学习在这样的重大事件中能不能发挥作用呢?我把这两个问题抛给自己所教的一个班的学生思考讨论。学生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向全校发出倡议,举行一场大型赈灾活动。因时间紧迫,每一个环节都是快节奏运行。
为了制作横幅,全班同学首先创作“情系灾区”赈灾活动标语。同学们的反应速度超出我的想象。很快,他们就从自己创作的标语中选出了“震在汶川 痛在我心”“让爱心温暖人心”等五条标语,在家长志愿者的协助下做成横幅。随后,让全校师生更深入了解事件,并参与赈灾活动。大家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文章。沈柔同学连夜写下了千字长诗《血·泪·希望》,以“血泪和希望同在”为主题表达出一个中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战胜灾难的坚定信念。
在酝酿蓄势阶段,全体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任务。有朗诵特长的六位同学主动和学生处沟通交流,主动承担了学校广播站一周的广播任务,每天中午配乐朗诵同学们的原创作品。同学们还利用中午时间在校内发表演讲,进行宣传和动员。有写作特长的同学,继续创作作品,并采写活动的新闻报道。有电脑操作特长的同学组成网络宣传组,在新浪网开通“中学生在行动”博客,发布灾情信息和同学作品,号召更多的人支援灾区。南京电视台在报道时评价道:“这是第一个以中学生的名义创建的支援灾区博客。”还有展板制作组、场地布置组等,都根据分工不停地忙碌着。
当“情系灾区”赈灾活动在学校操场举行时,全校为之震动。同学们的作品打动了全校师生,深情的朗诵、激情的演讲无不感染着大家。师生们纷纷走向签名横幅,走向募捐箱。活动也吸引了南京市多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
活动结束后,我教的另外一个班推选语文课代表来和我交流,强烈要求也要举行这样的活动。经过策划,该班在周末来到南京市鼓楼区西流湾公园的青春广场,开展了一次以朗诵、演讲为宣传形式的赈灾活动,受到了市民们的称赞:小小少年有担当。
小文竹 大文章
每个教室里总会有些绿植点缀,但其命运却总是多舛,主要原因是买来之后就无人问津了。这似乎和语文不沾边,但我想这里面应该有文章可做。
我首先动员学生们推荐一种自己喜欢又适合在教室养护的植物。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推荐的植物代言:写一份推荐信。写好后,大家轮流上台发表演讲。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们认真观察植物,并向家长、生物老师请教。
在每个人都推荐了植物之后,大家讨论确定了以文竹为主、辅之以吊兰等绿色植物的教室绿植装饰方案。于是,教室每个窗台上都有了一盆翠绿的文竹。在提醒全班同学深入观察了解文竹的生长习性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去关注和了解一些城市的“市花”“市树”是如何确定的,思考能否把文竹选为我班的“班植”。同时,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推荐大家集中阅读古今中外吟咏植物的名篇佳作。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大家都覺得“班植”应该能够代表我们班级的气质、文化和追求。于是,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观察了解,用自己喜欢的文学样式去赞美文竹。或寓情于物,或托物言志,或叙写故事,……一篇篇或短或长的美文让人激动兴奋。然后,大家从诸多描写文竹的语句中,选择出若干既与文竹习性相符又能作为全班精神追求的语句进行评选。经过几轮热烈的讨论,“文质彬彬 谦谦君子”“后来居上”两条胜出,前者作为班级同学做人与修养的标准,后者作为班级和个人奋斗的信念。最后,擅长书法的同学将这两句话写成书法作品,悬挂在教室内,既起装饰作用,又作为班级的座右铭。
这样的活动将生活和语文融合在一起,让文字随着活动进入学生的心中。后来,学生作文中出现诸多与绿植相关的佳作,如《几经生死的芦荟》《从垃圾筒里捡回来的吊兰》《永不开花的月季》《守望的雪松》等等。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从心里流出来的文字,才是有温度、有情怀的。
向着春日微笑
那一年三月的一天,南京城在连日阴霾之后,终于晴了,久违的阳光温暖着大地。这一天,适逢学校阶段调研分数全部揭晓,我有两节语文课。
来到教室门口,就能感觉到一种沉重:四十三个人的教室里鸦雀无声。走进教室,看到的是一个个低垂的脑袋,静得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有几个女生的眼睛还是红红的,显然是刚刚哭过;几个要强的男生紧咬嘴唇,笔在手中不再是被轻松地转动,而是被用力地握着;还有的静静地趴在课桌上,眼睛无神地看着前方,似乎连我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也毫无觉察。静,沉重的寂静!
我忽然想起走进教室时,不经意间瞥向门口梧桐树枝那一瞬间的惊讶:在枯叶尚未飞尽的枝头,已鼓起了密密的浅黄色的芽苞。它们是那么饱满,上面还有一层纤细的绒毛,在阳光下、在和风中微微颤动。
我当即在心中决定,这两节课就开展今年的“校园寻春”活动。
我故作轻松地提高音调说:“今天,我们进行第二次‘校园寻春活动。大家自由组合,在校园里散步,寻找每个人眼中喜欢的春景,或者你认为最特别的那一抹春意。我依然将用镜头记录下你的发现,好吗?我拿着手机在操场上等待你的召唤。”
于是,孩子们走到了校园中,来到了春光里。阳光融化着他们心中的冰山,春意催开了他们的笑容。他们开始说笑,开始奔跑,开始惊呼。
随着快门不停被按下,一张张美丽的春景图被记录下来了:石块下艰难伸展出的不知名的小苗,墙面砖缝中长出的纤弱小草,茶花那鼓鼓的花苞尖上的一点红意,落水管口被冲刷得根须裸露的小树,从看似枯死的树桩周围冒出的新芽,被折断树枝上顽强长出的新叶……有几个同学在学校围墙边冬青树荫下发现了一株只有两片细长叶子的小苗。他们在一线阳光穿透浓密的树丛恰好照在它身上的时候,把我硬拉过去。我问为什么这么着急,他们喘着气说:再不快一点,就看不到了!阳光属于它的时间可能就只有几分钟!我们一群人围着那两片在阳光下通体透亮的叶子静默不语。叶片微微颤动,大家都似乎能听到它们欢快的笑声!不一会儿,那一线阳光已从它的身上离开。我们都震惊了——每天属于这两片叶子的阳光真的只有几分钟!
第二节课回到教室,我让他们静静地回想一下刚才各自寻找春天的情景和感受,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文体、字数不限。学生们有感而发,或长或短,或散文或诗歌,或写景抒怀或叙事说理,……虽内容不同,但都流露着心声。
看着这些从心底流出的文字,看着他们自己从春意中得到的感悟,我想我已用不着再来说教与鼓励了。从他们的眼睛里,从他们的文字中,从他们的笑声中,我看到了、听到了他们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我很喜欢这样一种状态:无论阴晴风雨,我和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行走。因着语文,心里萌生出无言的欢喜。
这,就十分美好!
(王生福,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210029)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