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职高专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2019-09-17李素萍
李素萍
摘 要:该文针对现在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分析了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指出高职高专的课程目标定位应放在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该文还结合笔者学院造价专业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改造的实践,并提出建立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应涵盖的要素和有效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能力本位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146-02
在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之前,我们应该找准改革方向,必须搞清楚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定位。在社会的科学、技术、经济运行的链条中,需要3种人才,即科学研究人才、工程设计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3類不同的学校,也就是科学研究型高校(理科)、工程设计类高校(工科)、技术应用型高校(职业技术)[1]。我们是高职高专院校,所对应的是第三类,所以应该建立适应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1 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既然人才培养的目标各异,那么三类院校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就应当不同。然而,现在的职教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不适当的教学内容和不适当的教学方法。这些做法无视职教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理工科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教课堂中,将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计算内容删减,变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这种做法忽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强调真正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形势的迫切需要,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所在。
2 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2.1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要求,明确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目标及具体指标。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高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方案》中提及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各类职业教育。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的培养模式。这就要求职教工作者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2.2 构建学校新的课程体系
2.2.1 专业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高职高专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注意自己的社会定位和体系结构。改革的思路是:社会定位要求准确。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更应该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新的体系结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从全新的原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市场需求)出发,建立全新结构、全新功能的课程体系[2]。新课程体系的结构必须适应毕业生未来岗位的工作过程,还要适应行业、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新课程体系的内容应该与职业能力需求相适应。
2.2.2 专业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式
新课程体系建设方式:开放式、校企结合式。从改造到实施,全程引入企业专家,双方协作,共同完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仅仅突出职教特色是不够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课程体系必须体现高等教育的要求,在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掌握系统的应用知识和必要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计算能力,以区别于中职教育和职业技能班培训,同时兼顾职业技能证书要求的知识点。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造工作,整体上可以分为4个阶段:调查分析阶段;课程体系建设阶段;课程建设阶段;课程体系实施与反馈阶段。
专业课程体系改造的出发点是行业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是学科体系结构的知识理论逻辑需求。因此,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行业调查和专业调查。调查过程要有企业参与。调查的目的是做出该专业的长期、短期发展规划,为课程体系改造工作准备数据和信息。
2.2.3 建立适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应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内容的总目标是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课程进展的推动力是职业活动的需求,是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反过来说就是,课程的整体结构首先不是完成一个学科体系的讲解;课堂进展的推动力不是知识系统的构建,不是知识逻辑的推理[1]。把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内容的课程开发必须分析完整的工作过程,即分析工作对象、工作程序、工作工具以及相应的工作标准。职业岗位不同,工作内容也不同。
(2)课程内容要突出能力目标。能力的概念涵盖比较广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也可解释为岗位技能、岗位迁移能力、合作友爱的能力。以能力为目标建设课程体系,不仅在于能力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在于从操作层面有一套完整的设计,能够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培养的目标。能力目标的课程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契合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和岗位操作技能必须成为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如果课程的设计偏离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需求,职业教育必成无本之木。二是课程的教学过程组织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3)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项目和任务。新课程体系设计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设计“专业教学项目”(简称专业项目,有时泛指项目)。以行业、企业和岗位工作过程为背景,设计专业层次的教学项目。试着对企业工作领域中的实际工作按照学习和教学规律进行改造,初步设计出专业教学用项目。例如,在建筑工程造价行业中,典型的工作过程就是对某个建筑物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做出相关的造价文件和对应的造价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分析高职类院校面临的初始职业岗位(造价员)的具体工作和后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岗位职业需求。确定造价专业高职类的主要工作,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和项目及任务。项目的设计可以是大、中、小项目,由项目作为骨架构成课程体系的框架,贯穿到3年的培养中。根据项目的设计安排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确定课程体系的主要专业课程内容和顶岗实习内容,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确定课程的模块结构,从而解决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2.2.4 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发放教学项目任务书。在任务书中明确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内容,要达到的目标、使用的工具、完成时间等。学生必须有效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来,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课程质量的评价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准。学习的主要内容要教师指点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学生完成任务后,展示成果。然后,教师给予总结提炼,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探讨更优的任务完成方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出成绩,以鼓励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结语
通过几年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了一点体会,在学校造价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要求的高职高专办学目标所指出的方向构建新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努力探索,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 戴世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苏春林.关于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之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3):5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