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爸爸”引发的忧思
2019-09-17综文
综文
导读:“共享爸爸”仅是商家的一个营销噱头,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共享爸爸”引发的大量关注与争议,说明其触及了公众的某些“痛点”,比如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丧偶式”家庭的弊端、“单身妈妈”的心酸无奈等,由此引发人们的忧思。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父亲的作用无可替代,缺失的父爱如何弥补,成为当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焦点话题。
体验:“共享爸爸”究竟是怎样的
现在有“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但“人”也能共享,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最近,微信群、微信朋友圈中很多人都在转发一款名为“共享爸爸”的程序,让人感到十分好奇。
在这个虚拟的程序中,提供了各式爸爸的类型和服务,“共享爸爸”们不仅形象俊朗、高端大气、身强力壮,还学识渊博、擅长格斗,奶得了娃,做得一手好菜,从修电灯泡到通下水道,十项全能满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除了能辅导家庭作业,还可以陪孩子运动、玩游戏、帮忙摄影,参与各种亲子活动。
当今社会,养育一个孩子绝不是件简单轻松的事,这个重担也绝不是妈妈们的“专职”,无论是男女平等的社会分工,还是家庭角色的不可或缺,爸爸们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但大多数爸爸都忙于工作,很难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对于大多数爸爸来说,腾出手来照顾孩子,工作就有可能懈怠,经济来源就可能朝不保夕;一心扑向工作,孩子的成长又缺乏良性的引导和陪护,自己也会错失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
在这一背景下,“共享爸爸”似乎带给人们许多期待。“哇,当看到‘爸爸离自己只有200米时,感觉好不可思议哦!”媒体采访中,个别妈妈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位点击者表示:“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真的可以来到家里提供服务吗?”许多人甚至憧憬起“共享爸爸”进家后的情景。
不过,这一切都是假的!这只是某家居品牌创设的一个虚拟页面,点击进去想要选择某个类型的“爸爸”时,跳出的却是该商家的广告。按照广告提示,你可以填写个人信息,预约相应的家具订做服务,随后还会收到该商家发来的确认短信。
尽管不是真的,但“共享爸爸”一词倒是火了起来。“共享爸爸”出现后,立即引发很大争议,以批评和质疑声音居多,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涉嫌虚假宣传,点击“共享爸爸”小程序后,没有提供相关服务,只是跳转到一个不相干的广告页面;二是“爸爸”身份特殊,容易引起社会公众误解,有违社会公序良俗。
“共享爸爸”实际上是一则家居广告,这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骗。《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虽然制作方在营销视频最后做了“共享爸爸仅为虚拟角色,并非真实租赁平台”的提示,却无法掩盖其误导公众、违反相关规定的事实。
批评:“共享爸爸”违背公序良俗
无独有偶,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也出现了类似“共享爸爸”的线上业务。想出这个方法的是一个咖啡店经营者义广千秋,她是一位单亲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她切身体会到,孩子缺少的父爱自己无法给予,于是便创建了“爸爸银行”网站。据悉,目前已有18位男士在“爸爸银行”注册成为“共享爸爸”。这些“共享爸爸”们的技能各异,不仅可以陪伴孩子运动、玩纸板、帮忙摄影,还能参与手工制作、烘焙等各种亲子活动。
不过,“共享爸爸”虽然吸人眼球或者已在国外存在,但这一提法或做法还是与社会文明格格不入,这也是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甚至反感的原因所在。社会学专家认为,我国的父母子女关系主要通过血缘、婚姻、过继等法定事由形成,“共享爸爸”的理念和我国法律及社会公序良俗相悖,所以“共享爸爸”的提法和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正如网友指出的那样:爸爸妈妈这种身份,涉及到公序良俗、家庭人伦,以此作为噱头进行营销,无论营销过程中如何反转与洗白,都让人感到没有底线。毕竟,人世间不是什么都可以“共享”的,有些东西是有边界的。
事实上,类似的广告营销行为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一些企业没有文明健康底线,在营销中一味追求眼球效应,只考虑经济利益,导致出现一些违背社会道德和文明的营销行为,甚至低俗广告。前段时间,某椰汁饮料的广告中因为文字内容低俗、代言人衣着暴露而引发公众批评,最后被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叫停并严肃处理。
诚然,商业营销拼的是创意,但创意不能没有边界,文明健康地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应是商业营销行为的基本底线。就此而言,“共享爸爸”这一提法和做法,是有违这一基本底线的,这就注定其仅是昙花一现,不可能成为现实。
对于商家的营销行为,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监管,加大对违规广告的打击和治理力度,通过法治手段净化广告市场,坚决维护社会文明。
对于“共享爸爸”引发的忧思,我们则呼唤父亲角色的回归,让更多爸爸承担起应有的家庭责任,努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
反思:爸爸应该承担起应有责任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妈,我鞋呢?”“妈,我衣服呢?”“妈,我书呢?”“爸,我妈呢?”不少网友反映这简直就是自己在家中的真实写照。“丧偶式家庭”越来越普遍,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引发人们忧思。
一名小学生的作文写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他在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爸爸,我想对你说》中这样写道:“爸爸,我一直想对你说:和我玩一会。每当我看到别人的爸爸带他们出去玩的时候,我是多么羡慕。而我只会看见你玩手机,玩手机,你就只会玩手机,你已经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机的爸爸了。”
父亲角色的长期缺失,肯定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典型症状;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罹患该综合征的概率就越大;双亲均在、但缺乏父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小的时候患“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孩子,中学辍学率比别的孩子高2倍、犯罪率高2倍,而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高出3倍。由此可见,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完整的家庭教育,需要父亲和母亲共同努力,刚柔结合,才有利于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才能让孩子拥有完整的成长历程。一位妈妈说得好,虽然“共享爸爸”只是商家的噱头,却为现实生活中缺位的“爸爸”提了个醒:再不陪孩子,孩子就长大了;再不陪孩子,“爸爸”也能买来了。
鑒于现实中父亲角色缺失的现象日益严重,一些学校也有意识地做了一些补救探索。前段时间,湖北武汉一所小学倡导开展“爸爸接送周”活动,就是意在提醒学生的爸爸要注意承担起父亲的责任。
不管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家庭始终是最小的社会单元,这就决定了“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是男性的基本家庭伦理角色,任何时候都不应缺失。男性应多抽出时间回归家庭,多陪伴家人,多参与亲子活动,努力给孩子一个拥有父爱的完整童年。
(综合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黄石日报、华声在线、澎湃新闻网)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