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教师队伍建设“三张名片”

2019-09-17蒙秀溪张冬森梁伟朝

广西教育·D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毓秀校际教研员

蒙秀溪 张冬森 梁伟朝

2016年5月,当蒋党培踏上第五届全国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的赛场时,不免有些紧张,但她还是按照平时的训练,一步步有序地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抓住每一个课堂生成点,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因为课堂灵动、师生关系融洽,她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回想起三年前这一幕,蒋党培激动地说:“我是一个年轻教师,竟然能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而且现在已成长为有效教育地方咨询培训专家了,这都离不开玉州区对我的培养!”

像蒋党培这样的教师,在玉州区还有很多。自2004年启动MS-EEPO有效教育(以下简称有效教育)以来,玉州区将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摆在了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中心位置,通过全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三张名片”工程,分层次培养本地专家型名师、优秀骨干教师、优秀校长,并着力培养普通一线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效提升了区域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经过15年的努力,玉州区如今共培养出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1人、广西名校长和名师培养对象13人、玉林名师培养对象12人、有效教育地方咨询专家175人、优秀校长30多人。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该城区教师也有突出表现,2014—2019年教师获市级奖励430多人次、省级奖励95人次、全国级奖励82人次。

名片之一:从“毓秀班”到“毓秀工程”

“从教这么多年,如今您已获得全国新世纪小学语文课改优秀教师、广西教改项目省级专家、广西小学语文教学先进个人等荣誉,还是市级的学科带头人。一路走来,您认为是什么让您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记者问。

“毓秀班。”玉州区大北小学校长朱红梅毫不犹疑地回答道,“我那时作为教研员和毓秀班其他学员一起学习,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系统的训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毓秀班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的。我很感谢那段在毓秀班成长的时光。”

2009年,是玉州区推进有效教育改革的第五个年头。随着教改工作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徒具有效教育之表而无有效教育之实、教师未能真正理解有效教育内涵、学生未能真正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等问题凸显出来,随之而来的是外界对有效教育的非议。“当时,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外界的不解、内部的犹豫,差点让教改的步伐停滞下来。但实施有效教育改革以来,玉州的教育确实发生了很大改变,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决定坚持下去。”时任玉州区教研室主任李正良说。

经过问卷调查、访谈调研,玉州区发现要突破有效教育改革的瓶颈,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尤其是应用型、专家型教师团队的建设。2009年10月,“毓秀班”应运而生。“毓秀”取自钟灵毓秀,“毓”又与“玉”“育”同音,取“培育玉州教改之秀”之意。该城区先以自愿报名为原则,然后经心理认同测试和学科教研员综合评估,最终筛选出65位教师组成了首期“毓秀班”。

“毓秀班”以集训的方式组织学员学习有效教育理论,每次集训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组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展示过程,最后由教研室教研员、本地教改骨干进行点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集训之后,学员回到各自学校开展实践,由教研室教研员进行跟踪、实地指导,确保集训的有效性。

“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有效教育,还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且不定期邀请区内外专家给我们上课。这样的学习既系统又高效,使我进步很大。”玉林市第三中学教师李卫红说。作为“毓秀班”首期学员,她从中获益匪浅,不仅在2010年获聘为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的省级专家,还成长為“国培”专任教师、玉林市骨干教师。

经过首期“毓秀班”实验,玉州区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毓秀班”。为满足教师的需求,玉州区进一步扩大“毓秀班”规模,至2011年3月共组建了5个“毓秀班”,学员由原来的65人增加到了350人,辐射面逐步扩大,形成了“滚雪球”效应。即便如此,仍不能满足玉州区教师们的需求,经多方论证后,玉州区决定将“毓秀班”升格,形成了“毓秀工程”。

作为“毓秀班”的“2.0版本”,“毓秀工程”在各方面都进行了“升级扩容”:首先是扩大了培训面,“毓秀班”是以培养有效教育实验的骨干力量为主,“毓秀工程”则是以整个城区的教师为培养对象,对有效教育参与型、骨干型、专家型、管理型等各层次教师和行政领导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养;其次是完善了机制,开展“毓秀工程”后,该城区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各项工作方案、计划,自上而下、循序渐进地落实各个环节;第三是更新了培训模式,“毓秀班”的培训者主要是教研室的教研员、专家,“毓秀工程”在此基础上采取“老带新”“结对子”“学区培养”“抱团成长”等方式,带领青年教师成长;第四是丰富了工作内容,通过组织“玉州名师”“两个百佳”等评选活动,激励教师奋发进取,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从最初的“毓秀班”到如今的“毓秀工程”,玉州区走出了一条培养骨干力量的可行之路,培养了一大批本地专家、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校长。“2013年任校长时,我校还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要带领学校发展,我实在没多少信心。”玉州区南江中心小学校长范良峰说。近年来,他接受了“毓秀工程”的培养,业务能力全面提升,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着力建设物质、精神、制度、课程、活动五个层面的文化,办学水平大幅提升。

名片之二:教研训一体的教研活动

5月28日,玉州区所有的音乐、美术教师都集中到玉州区南江中心小学,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说课比赛。说别开生面,是因为它与别的说课比赛不同,这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次培训、一次研讨、一次集体评价。“除了比赛、评奖,教研员、本地专家也参加了当天的活动,和我们一起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这种集讲、评、研、训于一体的教研方式,对我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我从中得到的不只是一张奖状,更是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以及教学技能的提升。”玉州区第八初级中学教师苏凤玲说。

据苏凤玲介绍,这样的活动玉州区每个学期都会举办多次,有时是以比赛的形式,有时是以集训的形式,但不管是何种形式,每次活动都做到了有前期调研、有主题,并做到了教研训一体化,而且不仅本地的教研员、专家会参加活动,有时还会邀请区内外专家教授参加,确保了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让教师一训一得。

如果说“毓秀工程”侧重于培养骨干教师力量,那么教研训一体的教研体系则是为了不分层次地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枝独秀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一个地方教育的发展除了需要名师力量的引领,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玉州区教育局局长黄旭雄说。

教研训一体化教研模式,是玉州区在长期实践有效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步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教研体系。该体系包括专家、课堂、活动、课例、团队、训练六个方面,形成了“以专家为引领,以课堂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课例为引导,以团队为组织,以训练为主线,讲、评、研、训相结合,城乡全面涵盖”的操作系统。该教研模式既有实战性、操作性,又具理论性和指导性。

“专家为引领”,就是每次教研活动都会邀请教研员、本地专家或区内外专家参加,由专家全程参与、跟踪、评价、指导,避免活动流于形式;“课堂为重点”,即以课堂教学为研讨对象,从课堂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逐一分析、逐步解决,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活动为载体”,即教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媒介,比如赛课、说课、评奖、公开课等活动,以活动激发教研活力;“课例为引导”,即每次活动都由相关教师提供课例,现场上课,再由与会专家、教师共同研讨分析;“团队为组织”,分为城区和学校两个层面,城区层面是以学科为单位,学校层面则以学科组为单位,具体活动中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

“这样的研训方式特别有针对性,特别能锻炼人,特别有用!”玉州区东成小学教师王伟玲感慨道,“我校每个月都举行教研训一体化教研活动,每次活动我都参与策划、写方案、执教,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如今我已经是市一级的骨干教师了。”从教22年,王伟玲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师,逐步成长为教务主任、副校长、玉州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并多次在自治区级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玉州区并没有把教研的地域限定在县域之内,而是依托有效教育的专家资源,让教师“走出去”,在更大的平台上上课,接受更多教师、名师的点评,并由专家亲自把关、磨课、指导,为教师搭建起更加广阔的教研平台。玉州区古定中心小学教师杨莉玲对此感触尤深,2011年8月,她作为刚成长起来的教师,隨孟照彬教授一行前往玉林北流市开展有效教育培训。事前一无所知的她,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坐上了前往北流的客车,到达目的地后,孟照彬临时给她安排了上一堂观摩课的任务。虽然事先毫无准备,但在团队共同合作和孟照彬的亲自指导下,杨莉玲第二天执教的观摩课很顺利,赢得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当时感觉就是赶鸭子上架,完全没信心。真正经历过之后,我发现这样的教研方式虽然略为痛苦,但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在专家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能方面的知识,更是理论、观念和精神方面的全方位提升。”杨莉玲感叹道。

据了解,在玉州区不管是各校的校本研修,还是城区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基本都做到了教研训一体化。如今,教研训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教研文化,渗透进玉州区的教育发展中,推动着该区教育健康发展。

名片之三:实施学区引领,校际联动教研

2013年6月,吕宛玲通过了玉林市教师公招考试,成为玉州区城西第二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刚走上教师岗位那会儿,由于缺乏经验,她时常被顽皮学生气哭,她也曾怀疑自己是否入错了行。“玉州区开展学区制改革后,各学区内的学校经常开展联动教研活动,这些活动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渐渐走出了迷茫期。这样的活动很精彩,很实用。”吕宛玲说。

学区引领、校际联动教研,是玉州区教师队伍建设“三张名片”中的一张。2010年10月成为我区首批12个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县(市、区)以来,玉州区依据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示范县实施方案》积极落实改革工作。在具体工作中,玉州区发现农村教师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学点教师的水平普遍较低,是改革工作的薄弱环节。“虽然此前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培训工作未能在农村学校(教学点)老师身上落实,他们各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玉州推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以后,这一短板更加凸显。”黄旭雄说。

如何突破改革工作困境?如何实现培训全员化,真正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如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硬件、软件全方位均衡?这是玉州区面临的三大教育发展难题。几经调研之后,玉州区决定打破学科间、校际间的沟通壁垒,以学区联动、集团办学、校际联盟等方式,以强带弱,组织多学科、多学校参与教研活动,将培训面扩大到全部学校、全部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到教育发展带来的红利。

启动学区制改革之后,玉州区将全城区划分为13个学区,每一个学区选择一所骨干力量与科研力量都优质的学校作为龙头学校,统领整个学区的教科研工作,以“二帮一”的方式,组织骨干教师深入各薄弱学校指导教师成长。“我们的学区引领、校际联动教研就是要打破学校间、学科间的隔膜,让学区内各学校、各学科间进行深度有效的研讨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区教研工作的实效。”玉州区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实证明,这一方式是高效的,比教研员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去指导要高效得多,而且涉及面也更广。”

学区引领、校际联动教研是玉州区对教研一体化工作的丰富、扩展和有效补充,其是在教研一体化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有效教育的团队理念和专家团队力量,通过深入整合教育科研资源、充分发挥各校资源优势,创造性地构建了“上下互动、内外结合,研训一体,校际联动”的教研工作格局,从而不断扩大教师培训面、提高教师培训效率,形成“网络互动、集群共进、螺旋向上”的教师成长模式。

“以前,由于学校老师少,为了不影响教学,我们外出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当时还不觉得有什么。这些年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虽然懂得基本的操作,但是要发挥这些设备的真正效用,对于像我这样的农村教师而且是老教师来说,就有一定难度了。”玉州区仁东镇第二初级中学副校长钟柳梅说,“不过,自从推进学区引领、校际联动教研之后,我觉得这都不是难题了。”今年已经50岁的她,对学区引领、校际联动教研感触颇深。过去,她主要根据经验开展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仅停留在PPT的使用上,但在开展学区引领、校际联动教研后,她主动向学区内的教师请教,不断实践应用,如今她已经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了,而且还能利用网络资源,自主研发一些有趣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带动了本校教师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除了线下的现场教研活动,玉州区的校际联动教研还包括线上的网络教研。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深入推进,该城区引进玉州区教育云平台,通过“一网两平台三应用”,实现了政务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服务即时。该平台上设置了名师互动、直播空间、研修天地等板块,为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教师提供了更直接、更便捷的教研平台。“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与学区内其他学校的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培训去空间化、学习去时间化,实现了校际间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玉州区万秀小学副校长黎任说。

除了打造“三张名片”,玉州区还扎实推进各项常规培训工作,每年都按层次、分批次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积极选送教师参加高等院校组织的培养工程,鼓励教师参与、主持课题研究。近三年,玉州区教师共立项市级课题250多项、省级课题12项,教师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60多篇。此外,玉州区每年都会投入50万元,组织开展“百名玉州名师”、两个“百佳教师”等评比活动,并将崗位设置、绩效奖励等与评比挂钩,通过适当的奖励机制不断激发教师的成长活力,在城区范围内营造一种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

十年磨一剑,如今玉州区的“三张名片”越来越闪亮,推动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带动了区域教育优质发展。“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将继续加大‘三张名片的打造力度,我们相信,在‘三张名片的助力下,玉州的教育将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黄旭雄坚定地说。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毓秀校际教研员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