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业三问”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2019-09-17付琪
付琪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人生三问”,是西方哲学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命题,即:我是谁?我從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千年一问的人生必答题”,是因为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告别人世都会倾其一生为探寻、解答这一命题,它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人生的答卷也就完成了。
能忽然想到这个话题,缘于读了张显彬老师回顾自己成长的“教师生涯三部曲”而产生的联想。人生须要解答“三问”,那么,要当好一个教师,从事好教育事业是否也应该给自己提出类似的“三问”呢?从张老师的成长经历看,回答应是肯定的。通过对“三部曲”的分析,我揣摩出这样三个问题:我要做什么?我怎样做好?我怎样做到最好?我认为,张老师的“成长三部曲”可以视为其以自身实践对这个既有共性又富个性的命题的解答范例。
一、我要做什么——以品行和学识影响年轻的生命
和大多数追逐教师之梦的人一样,张老师的教师梦产生于受教于师的中学时代,不同的是他的梦绘成在一个山村的校园里。母校优雅、宁静、诗意的学习生活和环境萌生了他为自己创造“惬意”的人生的梦想,而他对这“惬意”的诠释是: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品行和学识影响那些年轻的生命。我们常说,做教师的把教师作为“职业”或“事业”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为“经师”,后者则为“人师”。可以说,张老师的梦想之初就饱含着“人师”的基因和追求的——不只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做人生的领路人。这种出发的高起点决定了他在未来语文教师成长之路上的高境界、高要求。明确了“要做什么”很重要,但俗语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想梦想成真需要追梦人在逐梦中不断反思和自我觉悟,以理念的提升与行为的转变给梦想插上翅膀。张老师对此思考的结果是给自己两点忠告:“无欲速,无见小利”;“多读书,勤思考”。这其实已包含有对“怎样做好”的思考在内:踏实地一步步前进,不为名利所诱;追求内涵发展,厚积薄发,“十年磨一剑”。这成为他在语文教学上进步的内驱力,也奠定了实现“影响年轻生命”的愿景的品行和学识基础。
二、我怎样做好——带动一个群体齐飞
“我怎样做好”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破题,即“我怎样做好”和“我(们)怎样做好”,看似一字之差,昭示的却是不同的精神和情怀。张老师的成长实践贵在不仅回答了前者,也回答了后者。
从哲学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看教师的成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个体与所在群体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讲“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那种标语口号似的道理,但个体成长带动了群体发展,群体发展促进了其与个体的共生共荣,却早已被证明是教师发展最科学、最理想的生态。张老师的教育情怀不仅体现在他为“影响年轻的生命”而自觉地对自身进行反省、修炼上,更体现在为教学群体的发展进步而倾注心血上。他把自己践行课改的典型课例与全组共享,融入集体智慧,以点带面,完成了省级科研课题的探索研究,在提升全组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形成了附中语文组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他关注组内每个教师的成长,为他们创造、提供锻炼、学习、提高的机会,带出了一个享誉语文教学界的省级优秀教研组。而他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获得了赞誉。叔本华曾说过,“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哲人从未否定与良心名实相符的名誉。张老师所获得的诸多荣誉正是对他作为一个教育者、一个学科带头人的情怀与良心的价值肯定。可以这样说,他的成长与发展是教研组发展进步的一部分,教研组的发展进步也成就了他的成长与发展。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教师来讲尤其具有启迪意义。
三、我怎样做到最好——给语文教学注入灵魂
从优秀教师成长的经历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发展到较高水平阶段,都会遇到成长的“高原期”,或称为发展的“瓶颈”“天花板”。这一时期的成长是艰难的,有不少教师止步于这个阶段,因而没有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而优秀者则凭着“永无止境”的勇气和毅力,跨过“高原期”,打破“瓶颈”“天花板”,一览“风景这边独好”的精彩。
“职业”之于“事业”,区别在于前者着眼“现在”,后者着眼“将来”;“工匠”之于“大师”,区别在于前者追求“纯熟”,后者追求“创新”。作为教师来说,这二者也是“好”与“优”的分野。仅仅回答了“怎样做好”还不够,因为它并没有完全解答“我要到哪里去”,还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做到最好”。也许有人会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来质疑,但我以为,作为教师个体来讲,能尽我所能、不遗余力地去进取就是“最好”。
张老师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成绩,而把思考的触角向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进一步延伸、探寻,形成了“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关怀,是对情操的陶冶,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的语文教学观,并将其落脚在从国学传统中“寻根”上,用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注入灵魂,让语文学习为学生终身所用。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旨在强调教育的过程是培植而不是锻造,通过精耕细作,根扎沃土,扬花结实。培植生命的过程也是为生命注入灵魂的过程,用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学生培植思想的根和艺术的根,这个理念与叶老的主张是相契合的。尽管这种理念的形成与目前强调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大氛围分不开,但与优秀教师本人善于与时俱进、牢记“立德树人”的思想和情怀也是密不可分的。正因如此,张老师和他所提出的“守正出新,简约厚重”的主张不仅站在了语文教学思想的前沿,也成为他和附中语文组的教学特色,使他的事业又扩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从“要做什么”到“怎样做好”,再到“怎样做到最好”,探寻这“三问”答案的过程就构成了张显彬老师成长到今天的三个历程,每一问的提出都是其专业自主发展的一次规划,每一问的解答都是其事业进步的一个台阶,尽管他的过程是个性化的,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却是共性的,是值得每一位有理想、有情怀的教师学习和领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