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求索中寻根 于“家国”中立身
2019-09-17段文师
段文师
2019年,注定是风云际会的年份,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应该说全面贯彻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新要求的背景下倡导的教育方针,落实了高考语文新课标引领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了语文教育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体系”的教育使命。
今年的高考,昭示着未来的高中语文,即将告别“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时代,大踏步地迈入“国事家事天下事”的担当时代。无论是文本,还是文体,都会力求素养为基、家国为怀、担当为重、实用为先。民族的复兴,必然需要新青年的崛起,而作为为国为民选拔优秀人才的高考,必将担此重任。要求我们考生以更成熟完备的知识构架、更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更敏锐细致的思维方法,更朴实厚重的情感积淀,紧跟时代步伐,迎接新时代的高考语文,做新时代的国家栋梁。
当然,高考语文也将继续坚持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试题更加注重学科真实情境设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挥学科优势,引导学生投身真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深入思考个人价值。
一、选材的广度与深度
现代文阅读部分的材料选择,涵盖文化、人文、科技。情理之中,又耳目一新。在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多侧面、多角度地体现了人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和文学魅力。
叶嘉莹的《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源于教材,又深于教材。作者叶嘉莹先生本身就是新时代的楷模,以生命奉献于中国当代教育教研事业。高考选择叶先生的学术论文,本身就是时代的选择。而杜甫更是于中国古典诗词、中国文人情怀有大贡献的诗人。选文既利于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杜甫及其诗歌的成就,更助于考生思考健全人格的重要意義,同时在阅读中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树立大国文化自信。
莫泊桑的《小步舞》,故事发生在法国,用一个法国大革命后期被时代淘汰了的小人物对于过时了的舞蹈的坚守,以微小的切口,剖析人物内心的波澜和脆弱,展现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和挣扎。故事的时空虽然陌生,但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于变化中表现不变的人性,启发学生以更深广的心智,思考人生,认识自我。选材体现了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的深度。
而实用类文本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分别节选了社论、报道、研究报告,在文体形式上广泛遴选,体现了选材的广度。同时,又紧紧围绕桥梁建设这一中心话题,交代了新中国在这一领域内的科技探索和突破,展现了国人自力更生、扎实奋进的风采。以点带面,感受当代伟绩,奏响了当代中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时代强音,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帮助考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考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选材既有时空的深广,更有立意的深远。
今年语文试卷选择现代文阅读文段,在人物中展现文化滋养和情怀、在事件中体现国家速度和力量,时空穿越古今,地域跨越中外,使考生更全面地感受文字的力量,以此激发考生对祖国和文学的热爱与理解。甄选文学经典,以美启真,品读人生滋味,升华人生境界,落实了语文课标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二、题型的变与不变
现代文阅读部分,题型设置、分值设置与往年保持一致,相较于2018年考题,难度适中,略有下降。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章阅读难度不大。杜甫是考生熟识的诗人,高中阶段,无论是教材学习,还是模拟试题训练,杜甫都是绕不过去的焦点。同时,选文语言流畅优美,可读性强,相较于其他自然科学或学术论文等论述类文本选段,在语言文字上也没有给考生设置障碍。三道选择题,分别从筛选文章关键句、分析文章论证过程、根据文章合理推断三个角度设置考点,考点设置角度中正,都是日常训练的基本点。考生只要认真研读文章,不难选出正确选项。略值一提的是第三题的C选项,选项中说“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这一句略有迷惑性,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并没有直接点明,而是春秋笔法,寓情感于词句,如“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引导考生阅读文章,既要有全局观,又要细读文本。
实用类文本阅读,把对于表格的考查,放在了选择题第一题中,设计思路与2017年全国卷相仿。选段思路清晰,易于考生阅读。值得注意的是主观题“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本题不仅仅考查材料二的文意梳理,还考查在梳理基础上围绕“自信心”这一核心,总结答案,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扣紧题干关键词,不可漫无边际。
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一道选择题、两道主观文字题。两道主观题,分别考查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典型环境在情节中的作用,巧妙地将小说的三要素融入其中,综合考查。总体来看,相比于2017年的《你的窗子》、2018年的《赵一曼女士》,今年的小说还是降低了考查难度,关于小说的要素,一定会是学生复习的重点,至少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之上,看到了这样的主观题,还是感到很亲切。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考题没有难度,比如“卢森堡公园在情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题看似温和,但是想要答得合理,答得准确,答得完整,并不容易。
三、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重视逻辑教学
阅读题,要重视阅读。所谓重视阅读,是要去发现作品的逻辑,去发现作者。
学生往往认为通其大意就叫读,但这只是语义上的粗略阅读。失去逻辑的阅读只能变成学生个人生活体验的反复激活,一篇文章的解读也就真的变成“我认为”了。文本的阅读应该是一个不断找寻并接近作者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文字层面的基本筛选理解并不是难题,但是作者为什么选取这样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方式?在围绕一个核心展开时表现了怎样特殊的内容,起到了怎样的特别作用?而这样一些关乎文本解读的关键逻辑,被大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的主观经验替代,于是文本的阅读很自然变成了学生利用文本找寻自我存在的过程,这种经验一旦差别很大,那么学生就很难得出合理的答案。这也是学生语文成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阅读中发现并接近作者,是要解决读懂的问题,在作者的思想体系下理解文章的构思原理及表达的主题。
(二)实事求是,走出套路
学生做题往往找固有经验,而忽略题干的解读,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天嚣》中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如果按常规的三要素、主题和表达效果作答也无可厚非,但是以“渴”为中心不可忽视,“中心”起到的是聚合、集中的作用,这等于是约定了作用之后,让学生结合文本把这个作用解析在各个点项中,所以答案为突出表现人物,情节集中简省,突出主题等。
(三)由阅读走向鉴赏
这几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除了一道考查有关文章寓意内容的试题以外,往往有一道考查文章艺术表现的题。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对此有所忽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逐渐发展到鉴赏文本阶段,让学生既能从形象、情节、环境到主题角度读懂文章,更能够从语言艺术、构思框架、色彩基调、意境境界、审美品格等多方面去赏析文本,这样我们不但可以有更高的阅读境界,同时也能真正学习大家风范,为我写作之用。
(四)适当模糊文体
高考复习中惯用的方法是按文体和题型做分类讲解,现在考题综合性强,没有套路可寻,错位考查频现。很多情况都指向于文本是否读懂,懂则一切好办。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适当模糊题型,甚至是文体,做一些通性教学的尝试,文章虽有问题之别,有呈现形式之差,但论其实质大概相同。在通性阅读的基础上,去比较不同文体的不同特征,学生对文章不同的艺术性才能有更好地把握。
(五)要有较强的采分点意识
平时批阅试卷,我们都有很明确的采分点。试卷讲解也会跟学生明确按几条才分。但就各种不同角度条目里,怎么使用准确的词语去表达却不怎么留意,学生答题要很清楚哪些词是用来采分的,在这些词上一定要下功夫,抓准文本相关内容和特点,做到准确表述,简洁明了。其实选择题也有采分点,也就是错误点,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选项时,有较为强烈的意识去分析表述的词汇,往往落实在具体点上的分析才最有效。
(六)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要注意题型的,不可一概而论。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相对好解决,需要注意修饰性成分、句间关联。
(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侧重考查文章逻辑,阅读时需要关注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3)“根据原文……”这道题依据在文本,结论可能在文外。需要关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要注意细节词汇的表述。
(七)阅读与作文结合的一点感想
(1)与时代同频共振
今年的高考作文又一次跳出了上一年考法的“套路”,但并没有回避重点和热点。全國Ⅱ卷作文材料选择了五个时间节点,并以此为基假设了五种不同的情景,要求学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而且演讲稿、信件、观后感、慰问信等要求多样。这一方面表现出高考作文考查的更加合理公平的一面,让更多的考生有话可说,能言之有物。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情景的嵌入,也在要求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为文为事除了要有自我意识,更要有时代意识,更要有家国情怀。向内修我,向外求治,一方面深刻自省自认、自修自励;一方面又要融入生活,走进时代,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尚的情怀。
(2)生活中的大语文
全国Ⅰ卷考查了关于劳动的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并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提出希望与建议。我们看到,高考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要求学生有生活,会生活,懂生活。文艺创作需要采风,考场作文虽不能与文学并论,但没有真实体验作为基础,也很难写出有见地、认识独到、思想深刻的文章。语文的采风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参与阅读,真切主动地思考生活。
(3)有情怀有情味
全国Ⅲ卷中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老师的话:“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打动了无数考生。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尽显师者情味,感动之余又给人满满的鼓励,这是人情的至高魅力。如果放大一点,这更是一种情怀,是一个教育者对孩子,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细微却又至伟的情怀。
整体看三套卷的作文题,既贴近生活,又有向外的高度,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即生活,生活就是大语文是今后教学的明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