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9-09-17李秀菊
李秀菊
摘 要:音乐是整个高中阶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音乐鉴赏就是高中音乐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意义,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主要分析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简单探究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鉴赏;高中音乐;重要性分析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音乐课程已经成为当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独立学科。音乐能够体现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自古以来就有高山流水遇知音,因为音乐而结交好友、广为传诵的典故。而音乐鉴赏就是欣赏音乐作品,就是对音乐作品认真的回味与感受。近些年,随着音乐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市场上出现的音乐作品也多种多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听觉,还陶冶了人们的情操。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在鉴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以相关的音乐知識作为基础,还要结合其他的人文知识或背景材料深入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明确音乐作品想要传达的主旨内容。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对于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音乐鉴赏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前提,相关的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也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必然条件。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并不仅仅是对音乐本身的编曲或者乐符进行欣赏,而是要立足于这个基础之上并以一定的相关知识作为条件。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音乐的同时,还要从乐曲的节奏出发,联系作曲者的生活背景和个人简介探寻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态度,结合乐曲本身的旋律、节奏以及音符提升音乐欣赏效果。
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音乐功底,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较为生动、形象的语言,音乐自身可以传达出许多种情感,抑或悲伤还是欣喜。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选择送孩子去音乐培训班,希望通过音乐塑造孩子的审美,形成科学、积极的审美观。学生在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时,就会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是对音乐作品的再一次创作,因此,要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脑海中构造出音乐作品所想表达的情景或者意境,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音乐,并通过联想描绘出音乐所表达的形象。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会不断提高,最终形成科学、完善的审美观。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自古以来,音乐都有可以陶冶人类情操、净化人类灵魂的作用,这种作用与音乐的特性、人类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密切相连的。人类通过心理活动达到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以及欣赏过程,并且音乐的社会性能也是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这一体现。人们在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过程体现的就是欣赏。良性、悦耳的音乐对高中生来讲是一种有效的放松方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发挥音乐艺术独特的魅力时结合学生的情况设定教学内容,切实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有效提高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营造良好的欣赏氛围
随着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音乐新课标也给高中音乐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在高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为核心内容,彻底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情感,为学生营造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参与到音乐鉴赏活动中来。
例如,教师在讲解《黄河大合唱》音乐作品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黄河的视频和短片,或者给学生简要介绍一下作曲家冼星海在创造这首音乐作品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感受创作背景以及黄河奔腾气势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逐渐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所具备的品质和特性。因此,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也要贯彻落实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欣赏各国名曲的过程中拓宽自身的视野局限性,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对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搜寻自身喜爱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地走进音乐,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
总之,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音乐鉴赏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宇.思考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音教论坛,2018,3(2):12-13.
[2]连志红.基于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Course Education(教海探航),2016,3(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