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协同增效在跨文化交流合作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19-09-17张建龙

戏剧之家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应用策略

张建龙

【摘 要】在跨文化交流合作中对文化差异进行管理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在跨文化交流合作中运用文化协同增效,应该注意充分考量协同增效的条件,尊重各协同方的文化特性,重视各协同方的利益需求,明确协同增效的战略规则。

【关键词】文化协同增效;跨文化交流合作;文化差异;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229-01

文化人类学家 Kalervo Oberg 于1960年首次提出了“文化冲击”这个概念,它指的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和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①。学者庄怡川认为,文化冲击大体会经历四个阶段,即蜜月阶段、沮丧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②为了达成文化协同增效,Adler提出了情境描述、文化解释、文化创新性三大步骤,学者张绍丽、于金龙也从内在精神文化协同和外在制度文化协同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文化协同策略③。基于几位学者的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四点策略,以期为文化协同增效在跨文化交流合作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充分考量协同增效的条件

在跨文化交流合作中,文化主体的精神诉求(包括动机、意愿及共同愿景等)作为文化协同的内在条件,是实现文化协同增效的前提。在文化协同之前,首先明确内部和外部的协同需求。通过对自身及其他协同主体的创新动机、合作意愿、已有资源等进行准确评估,对协同合作的可行性进行预先判断,选择协同对象。其次是明确协同目标。在对各方内在精神文化的内容及特点进行考量之后,需要建立共同的协同目标,并不断找到文化契合点,作为文化协同的切入点展开下一步的交流,以进一步促成彼此的文化接触,使文化协同增效成为可能。最后是进行风险预估。学者张绍丽、于金龙提出,文化协同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发展阶段需要经历四个时期,即文化接触期、文化冲突期、文化整合期、文化更新期(或文化创新期)④,在文化冲突期可能会因文化特性和利益诉求的细微差异导致协同困境,造成各协同方之间相互掣肘、摩擦、离散,导致资源共享及知识流动受阻,使得协同系统内耗增加,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各协同方须对文化协同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并为协同合作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难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尊重各协同方的文化特性

尊重文化特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异质文化的特性;二是对母体文化的认同。从文化协同增效的视角来看,文化差异下的文化特性是一种有利于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资源,不同和独特,意味着突破和创新的可能性。合作团队中不同文化的成员都为解决方案出谋划策,基于文化差异背后的文化特性,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最终的方案是属于所有协同主体的,而不是效仿任何一方的解决方式,它超越团队中任何一种文化的行为模式,其价值也将大于各协同方文化的个别价值之和。在认同自身文化身份的基础上,建立起文化自信,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发掘出自身文化更深层次的特性,为文化协同增效提供更多的有益元素,这也是各文化协同方建立共同文化认知、确立文化信任关系的基本前提。

三、重视各协同方的利益需求

将不同文化主体间的要素进行优化和整合,可以实现文化的增值,也就是达到“1+1>2”的文化协同增效。这是各文化主体进行协同合作的利益大前提。利益机制是保持文化协同合作稳定、促进各方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协同成效的主要轴心,是影响多方共享资源、知识创新、成果转化、文化增值的关键。在跨文化交流合作中,需要发挥利益导向的支撑作用,提高各协同方的参与热情,发挥利益协调机制的契约维系作用,推进协同成果在各文化参与主体间合理分配,尽可能满足各协同方的利益诉求。

四、明确协同增效的战略规则

在跨文化交流合作中,各协同主体之间的磨合通常是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开始的,然后才进入精神文化的磨合。⑤只有确立能够普遍约束各协同方的制度标准,才能促使每个协同主体遵循共同的制度要求行事,有力配合,相互衔接,减少或消除合作中可能产生的冲突,保障协同合作的有效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特性来组织物质、行为、制度文化的互动,并利用外在制度层面的互动促进内在精神层面的互动。实现共同目标的基本指导思想、路径及行动必须明确。各协同方必须仔细筹划并明确可协作的业务范围,需共享的资源条件,交流合作的运作流程、任务分工,以及所需付出的成本和能获取的效益价值等。同时,因为跨文化交流合作中存在权力冲突和利益纠纷等风险,因此需要提前制定好应对风险的若干方案,来防止或有效应对可能会发生的文化冲突。

注释:

①Kevin F Gaw. Reverse culture shock in students returning from oversea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0,24(1).

②莊怡川.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04):53.

③张绍丽,于金龙.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协同过程及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34(04):627-628.

④张绍丽,于金龙.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协同过程及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34(04):625.

⑤应国良.公共领域合作中的文化冲突与互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01):108.

参考文献:

[1]延辉.论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冲击与反向文化冲击[J].高教学刊,2016,(09):257-258.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应用策略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浅析微课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探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