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士德》的知识悲剧分析

2019-09-17许建武

戏剧之家 2019年22期
关键词:浮士德知识悲剧

许建武

【摘 要】《浮士德》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也是一部庞杂的作品,其内容丰富,形象纷繁,既是文学的,也是哲学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浮士德》所包含的批判性和思想性,阐述其知识悲剧,追寻作品的的文化主题。

【关键词】浮士德;知识;悲剧;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226-02

关于《浮士德》的知识悲剧,研究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观点:一是“对德国十八世纪僵死的学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二是“中世纪封建时代的封建意识”。三是浮士德从封闭走向实践行动之前的愁闷、阴郁、无聊和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个时代作了不同的解释。其中“学术的讽刺”的观点有较为正确的切入,而“封建意识”的观点只是指出了它的时代特色,对于作品的真正内涵却偏离了方向,因这部作品本身都在“封建意识”之下。至于通过浮士德的性格特征来阐述它的悲剧性,对于作品中的知识悲剧就更不够了。

只有将内容和形象结合起来,从两方面说明知识悲剧较为适宜。因这部作品基本上分为“知识”“爱情”“政治”等悲剧,力求通过各方面的悲剧直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在知识悲剧中注重的是从当时的教育、学术方面展开讽刺与批判,使阅读者获得当时教育、文化现状的真实感受,从而展示出在这样的教育、学术文化环境中存在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而把作品更深刻地推向下一步。而不是堂皇地提出一个“封建意识”。作品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的教育、文化制度下的无聊、苦闷与奋争,但我认为这样的分析知识悲剧还不足。因这部作品对于知识悲剧的补充叙述也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作品在塑造浮士德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助手瓦格讷的形象,研究者认为瓦格讷是一个经院派学究的典型形象,是一个相对于浮士德而言的保守学派的代表。因为瓦格讷作为浮士德的助手,和浮士德一样处在一个禁锢的、迂腐的学术环境里,但浮士德感到苦闷、忧郁,甚至企图自杀,在他心灵深处发出最沉重的对旧知识的叹声,而瓦格讷却感到这宁静书斋的美好,厌恶步出书斋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正如他对浮士德所言:

人如参透了历代的精神

我觉得终究是不无裨补

……

不过我一人是不会至此逍遥

因为我是不喜欢一切的粗暴。

从以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浮士德与瓦格讷的截然不同:瓦格讷的保守和他的经院学究气。但是如果就此结束对瓦格讷的评价,则是不应该的。歌德曾对爱克曼说:“他所体现的是某些青年人所特有的那种高傲自大……实际上每个人在青年时代都认为自从有了他,世界才开始。”这种高傲便是一种从头做起的精神,便是一种回归的意识,即肯定原始、否定现实的思想状态。尽管在这里我们可以直接得出瓦格讷的落后与浮士德的进步,从而证明当时知识状况的悲剧所在。

但是,我认为瓦格讷与浮士德是相辅相成、互为衬托的,把他们结合起来看,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瓦格讷是保守的、是原有知识的继承者,浮士德是进步的、是实践行为的创造者。我们应该说作品本来要告诉我们的既是对原有迂腐知识的批判、对突破框架的肯定,在发展的同时,也要继承。这里所包含的哲学内涵深埋于作品的各个地方。对于过去研究者只承认批判,不承认肯定的错误应该纠正。歌德在创作《浮士德》的同时声称:“如果没有……强大的先驱者,我国的文学就不会象现在的样子。”歌德既承认发展,也要求继承。

对于浮士德的年青化,郭沫若认为“是封建意识的近代化”。而有研究者认为是“恢复浮士德的爱情欲求”。两种观点无疑从不同的角度对浮士德作了阐明,而我认为,浮士德的年青化主要是对知识悲剧的一种有力补充,是作为瓦格讷的对立面出现的。浮士德和瓦格讷都从头做起:一人在书斋里,一人在生活中,构成时代画面,起到揭示加深主题,推动情节的作用。浮士德在爱情失敗后,又经一段宫廷生活后,重新回到书斋,瓦格讷也已经不是过去的瓦格讷,已成为一名学士,一个制造“小人”何蒙古鲁士的学士。瓦格讷的成功和浮士德的失败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不仅仅是瓦格讷的幸运和浮士德的不幸,而是体现了二者的微妙关系:瓦格讷既是浮士德落后的体现,也是浮士德进步的体现。这是对浮士德知识悲剧的推进和补充。

当然,“小人”与浮士德的爱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从“小人”的闪闪光辉中看到的是溺死婴儿的血迹。作为“小人”是以人类之源出现的,溺婴也是一个新的生命。我们只有超越浮士德的爱情本身而从哲学内涵中看问题,才会明白字里行间的真相,叙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爱情,而一旦把它放入整部作品中则给人以哲学的超越时空的思维,也就是溺婴已经不是单纯的爱情悲剧,而是新时代的新生命,人造人无疑成为人类之源的代表,二者命运的反差,构成了作品的一个必然主题:过去对现时的基础作用。也就是说,歌德的本意不是为写爱情而写爱情,而着力说明的是隐藏在爱情里的真理。

浮士德在瓦格讷的何蒙古鲁士的引导下来到了古希腊,经历了一段寻美过程。在这里“小人”的引导补充了前面文本的单调,直接阐述了人造人与溺婴的本质隐藏关系,确立了浮士德与瓦格讷的对立统一。更让人深思的是:“小人”的不能发育,最终在普罗特乌斯的启示下突破曲颈瓶。意在表现一个生命永远只能在本源的继承下才能够发展。在这里浮士德与瓦格讷达到了最终的统一,达到了主题所要揭示的真正结合。尤其是在“海伦悲剧”中,海伦又成为瓦格讷的重要补充,形成瓦格讷——何蒙古鲁士——海伦的层递关系,这一切都意在达到对浮士德的刻画、深化,意在揭示主题的本质所在。

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生有欧福良,对于欧福良,他“极明显的是拜伦的象征”。歌德是借欧福良表现自己对拜伦这一时代伟人的悼念,更重要的是让具有象征意义的欧福良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拜伦思想。如欧福良所言:

战争!这是口令,

胜利!这是回声。

……

我难道可以远远旁观,

不,我情愿去同受苦难。

在这里欧福良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体现着一种进步的、积极的拜伦精神,这便是古典美与浪漫精神相结合所表现出的现时代思想。歌德以拜伦的奋争、积极、进步与现时代的关系,通过欧福良说明时代的需要——古典与浪漫的结合所表现的健康,就是继承与发展的相结合。

再说海伦,海伦作为古希腊美女,与浮士德结合,又因儿子的殒逝而悲苦消亡,但在消亡之时,也并没有一丝不留地化为云雾,而是留下一件衣裳,并且这件衣裳托着浮士德重新回到现实中。海伦的衣裳在这里有着和何蒙古鲁士一样的意义。何蒙古鲁士引浮士德到古希腊,衣裳带浮士德回到现实,这明显表现出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之间的联系。这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的回归,古典意识的发展,它们的相结合成为一种人类进步的动力。

至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浮士德在书斋里苦闷、忧郁,觉得无限的空虚,说明着一种知识的悲剧。那么浮士德离开书斋,放弃原来的知识,经过一系列经历,从纯粹的书本中脱离出来,尽管进入了实践,这同样也是一种悲剧。所以,浮士德的知识悲剧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不能只肯定批判,而否定继承。因这体现在浮士德与瓦格讷、何蒙古鲁士、海伦、欧福良的关系上,他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从而得到知识悲剧重新认识的证明。这便是《浮士德》所表现的重要主题:文化主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卷、2卷、4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杨柄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

[3]陆梅林.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4]郭沫若.浮士德简论[M].郭沫若译《浮士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5]郭沫若.《浮士德》小引[M].郭沫若译《浮士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6]郭沫若.《浮士德》译后序[M].郭沫若译《浮士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7]董问樵.《浮士德》序[M].董问樵译《浮士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猜你喜欢

浮士德知识悲剧
伟大的悲剧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浮士德》(书影)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电影《浮士德》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