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

2019-09-17农尚春

戏剧之家 2019年2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

农尚春

【摘 要】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我国全面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也提上日程,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壮剧的传承和保护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进行适当分析,希望能为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225-02

长时间以来,我国始终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视,并且随着传承和保护工作研究日渐深入,相关学者提出了生态保护的思想,希望能在生态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实现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目标,借助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建突出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和保護工作成效,优化工作效能。所以针对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开展传承和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新时期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的良好传承和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少数民族戏剧壮剧的起源和发展

壮剧主要起源于广西西、北部和云南文山州东部地区,是壮民族重要的民族传统戏剧文化形式,已经被列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剧又称壮戏或者土戏,因地方语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广西壮剧(即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诗剧)和云南壮剧(即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它们都是经过民间戏曲文学、道公祭祀、歌舞艺术以及说唱技艺不断发展演变和整合发展后形成的。

壮剧的形成与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是壮族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悠久民族文化历史的地方民族剧种,在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对壮剧的起源和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能看出壮剧的形成与壮族民间歌舞以及壮族特色的宗教文化艺术存在直接的关系,是在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得到形成和发展的。壮剧的传承从最初从事娱神、人神并媒发展到以娱人为主的阶段内,唱腔也出现了变化,从传统的山歌小调、坐唱事等发展成为系统的角色扮演表演阶段。

结合富宁壮剧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富宁壮剧最初在清初诞生,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四大声腔,即“哎的呶”“哎咿呀”“依嗬海”“乖嗨列”,主要在归朝、那能、剥隘等十一个乡镇中流传,其中剥隘镇属于富宁壮剧的发源地,戏剧文化传承效果较好。在富宁壮剧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地方政府和国家的重视,现阶段已经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人员在壮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做出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发展到现代社会,受到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影响,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体系整体受到冲击,壮剧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陷入到生存和发展困境中,如何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壮剧进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受到广泛关注。所以要尝试从传统民族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建角度进行分析,把握媒介建构的主要需求,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逐步发挥生态保护区的价值,提高壮剧乃至所有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效果。

二、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媒介结构分析

在研究工作中,将壮剧作为主要对象,对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媒介结构进行分析,明确媒介结构的构成元素,能为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增强我国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成效。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从文化媒介的角度对壮剧的文化体系进行解读,能形成对壮剧的系统认识,为生态文化保护区媒介建构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首先,物态层媒介结构,壮剧是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在保护和传承壮剧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物态文化形态媒介作为传承和保护工作的依托,这些实际上就是壮剧文化的物态层,构建多样化的物态层媒介形式,能促进壮剧文化信息的传播,奠定壮剧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

其次,社会文化层媒介结构。在对壮剧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核心思想是保护壮剧的文化内涵,在壮剧文化体系中能承载壮剧文化内涵的主要有壮剧的具体戏曲文化形式、音乐形式以及广泛的壮剧文化活动等,在建构社会文化层媒介结构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壮剧文化的功能、艺术价值等,彰显文化内涵,明确保护重点,为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提供重要的参考[3]。

最后,心理意识层媒介结构。壮族戏剧文化与传统宗教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随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多种自然和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壮族人民的共同心理、道德风尚以及传统观念等存在一定的联系,使其成为精神层面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壮族人民对本民族情感的认同和归属,是壮族人民心理意识层面的集中展现。

三、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

在结合壮剧文化对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媒介结构形成初步认识后,为了能有效促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工作的开展,增强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效果,就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对媒介建构工作进行分析,争取能构建完善的媒介体系,为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完善信息数据库建设。文化信息承载着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主要形式,在构建媒介体系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建设效果,就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探索文化信息数据库建设,综合整合文本资源、影音资源等全面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的发展历史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突出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独特的内涵价值,借助有效的媒介建构提高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开发和传承保护工作的效果[4]。

(二)对文化场所进行拓展。在构建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到戏剧文化的传承与戏剧活动的开展存在直接的关系,所以基于媒介建构的要求,要对文化活动场所进行拓展和延伸,将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戏剧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效果[5]。在具体针对媒介建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探索文化广场的利用、组织多种类型的民族戏剧文化展示活动等,通过拓展场所增强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的保护实践中。

(三)开发大众传统媒介资源。从社会文化层面媒介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在构建传统民族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建设效果,基于媒介建构的现实要求,还要尝试加强与大众传媒的联系,引导大众传媒参与到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实践中,并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开展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力,促进良好生态保护环境的建设,提高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6]。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生态保护区媒介进行建构的过程中,针对大众传媒媒介资源进行开发时,也要认识到专业传媒媒介的重要性,不仅要通过大众传媒引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还要引起专业传媒的关注,借助专业传媒保护实践促进传承人的培养,加强对壮剧文化专业文字资源、影音资源的整合,进而在专业媒介和大众媒介的融合发展支撑下,提高地方戏剧传承和保护效果。

综上所述,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戏剧文化过程中,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发挥生态保护区的重要作用,能有效提高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保护的整体性,实现对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传承,在健康有效文化媒介的作用下,能促进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推动生态保护区作用的彰显,进而使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保护工作能逐步达到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郭珊珊.广西壮剧艺术融合发展研究——以师公戏、南路壮剧、北路壮剧的融合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8(5):146-152.

[2]许六军.云南壮剧乐器——云南壮剧音乐初探之十六[J].文山学院学报,2018,31(5):62-66.

[3]张羽华.民族乡村戏剧的功能性阐释与成因分析——以贵州思州傩文化为中心的考察[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1):108-113.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