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艺术的文化趋向
2019-09-17孔维雁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文化需求也就日益强烈。生活水平较好的每个家庭,都尽可能地为改善文化环境而增添文化设施,其中的数码相机越来越普及,成为最有群众化特质的文化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随时随地捕捉自己身边的开心事和动人景,摄影以其群众基础广、参与热情高、传播效果好、而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
关键词:文化需求;视觉艺术;摄影艺术;文化趋向
摄影走向群众化的趋势,实质上是视觉艺术的普及。人类文化艺术科学化、工业化和商业化的一个共同结果,是视觉图像逐渐替代语言文字符号,成了负载各种文化艺术咨询的公用媒介代码,于是,一种崭新的文化艺术形态——视觉艺术——占据了现代文化的主导地位。 视觉艺术的历史繁衍,从绘画、雕塑到摄影,由记录客观现实到再现主观情感,从自我表现走向相对客观再现,摄影似乎较以往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更多的教给我们怎样诚实的面对自己,它比大多数艺术家笔下的绘画,更能真实的再现现实。因此,可以说,摄影艺术是一种崭新的民主艺术先导,它对于所有具有生命力的事物,对一切值得描述的东西,一无拒斥。
摄影之所以能促使阅读主体全民性、大众化的实现,首先在于摄影作品形态的直观形象性、表意的直接浅白性,使阅读主体不再受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及相关文化知识的限制,阅读对主体心智文化修养的要求几乎降低到只需要具备一般的视觉感知能力即可。因此,阅读成为男女老幼、智愚贤均也可参予其中的文化活动。
其次,人们对摄影图片的获得、占有轻而易举,大大降低了阅读的成本和进入阅读殿堂的门槛。基于传统的印刷媒介的阅读不仅受阅读主体的语言文字水平及相关文化知识的限制,而且受个人家庭经济能力的限制。现在,尽管仍有买不起书、上不起学的现象,但摄影图片却一视同仁地赋予了他们阅读的权利:只要他勤于串门或经常到公共场所去走走,就会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摄影图片的刺激和诱惑。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商业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摄影图片的存在越来越具有广泛性,阅读成本越来越低廉,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偿性的摄影艺术展览等。
过去大多数人认为摄影仅仅是利用镜头、暗箱和化学介质来客观记录外界事物的静态影像的一种方法,他们曾说摄影不能被称之为艺术,原因即在于摄影过于客观更重写实,难以在视觉创作中自由加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而后期加工,制作的滥用,则会导致摄影脱离其独立门类的界定范畴,摄影者可以选择的似乎仅仅是纪录的对象,而难以选择表现的空间。
一百多年来,自摄影在中国流传起,无论我们怎样阐释摄影的特性,都无法否认其由摄影术这一物质基础所规定的自身特质——瞬间性和写真性。在其归根到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也就是它对客观对象的直接依附性。这就是说,摄影者无论怎样表现自我体验或创造理想的物化形态,他都必须而且只有以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摄取为体验和创造的物质基础。它制约、规定着摄影与生活发生关系的全过程和物化形态,也制约、规定着主体反映生活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 一方面,作为审美对象的生活,不但是摄影创作的源泉,更是其直接感兴趣和物化的对象。具体地说,生活不仅是灵感的触发媒介,而且是形象生成的直接物象。另一方面,作为反映生活的主体,他必须以照相机为物化中介才能产生属于摄影的形象。因此,摄影内在地规定着主体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摄影也内在地规定着摄影者的摄影观念。显然,摄影者在他的摄影行为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将对象客体作为创造形象的内在尺度。摄影者的感兴触发、对象摄取和暗房制作,以及后来所考虑的阅读效果,都始终受到摄影者本人后天所生存的文化氛围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审美趣味的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随着当代审美文化的蜕变,形象的增生和物化凸显,今天我们已生活在为形象重重包围的环境中,形象转化为实体,构成了新的现实,一种镜头下,幻想中的“真实”。因此超越的行动必然归结为新的形象生成,这正是适时存在和发展的契机,摄影通过与现代艺术精神契合的方式,成为后现代艺术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媒介之一。
摄影的意象提示主观与客观,外在与内在,现实与灵魂的相结合,摄影作品的理解并不以理解到的内容为目的,而是以理解的自由为目的,以主体境界的豁然开朗为目的,由能动的心灵根据现实环境的要求来决定突显哪一部分,艺术给予我们的意义正是心灵的意义。摄影和其它艺术有相通之处,都贵在简练。创新不是形式上的。真正的创新是内在的,是新的感受,新的意向,对世界新的看法。有了这些内在的新,也才能赋予旧的形式以新的内容。俗话说,功夫在诗外,摄影也是如此。摄影艺术所开启的世界就是心灵的世界。一架聚焦于灵魂的照相机,就清楚的表达了人的一种内心世界,而且证明:由这些经历所构成灵魂中的一切??——生命,日积月累形成的印痕,实际上是可以被拍摄记录下来的,摄影正以这些材料构成一种完美的一切。它动作迅速、广收博纳,它毫不留情地聚焦于当前瞬间,聚焦于现实,它被限定以第一人称为视角,这种视角决定了它贴近自身的多重民主,就它看到的内容而言,它就是民主:它像太阳一样容纳一切,追随或者引导摄影进入生活中艺术的禁地,进入过去不相信有美存在的地方,然后在完成民主功绩的同时,肯定了其形象的价值。
当代生活有更多瞬间性、片断性特征,照相机正是人类的感觉通过一种机器与化学结合在一起的完美象征,摄影是一种科学发明,但它又很快对艺术产生了影响,因此它似乎能够更为迅速、精确地再现与现实相同的形象,并能从形象感受中得到收益。它能把平凡事物变为美的事物,将瞬间变为永恒。摄影艺术作品能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但这不是通过强制性灌输,而是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作品熏陶和感染。从卷装的胶卷和小型照相机到数码相机的问世,使摄影操作迅速“群众化”使其摆脱了技术娴熟的艺术家的掌握,进入了群众的手中,使形象创作比原来的想象更为简单,照片帮助我们将生活中的瞬间变为某种“民主”事物,这种“民主”是由存在于时间中的自我的多种形式构成,每一种形式都要求平等的地位,每一种形式都要求各自的自我,单一的、分离的诸多自我同时又是生命“整体”的组成部分。摄影赋予我们构建民主的一种基础,它使得我们将自己的生命视为一种民主的汇合体。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和核心,是一切艺术创作重点表现的对象。不同的人对人生、对家庭、对历史、对社会都有比较独特的感悟,只不过这些感悟比较零散而已。这些感悟以摄影作品的形式反映出来,就相当完整了,就构成了一部艺术作品。可以说,单独的摄影难以表现富有韵味的内容,单独的思想感情的感悟也难以构成完整的文学作品,只有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艺术作品。这也是摄影的独特魅力。
摄影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连结在一起的文化艺术。它在光学、化学、美学的基础上,借助当今的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征服着世界。
摄影开拓了文化领域,特别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通道。摄影包含了人类两种不同的认识活动,其一是求真,就是客观地反映和摹写自然世界;其二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评价活动,这种价值评价在摄影中是丰富多彩的,包括了审美评价与道德评价等。摄影是科学活动与审美活动,即求真与求美的统一,艺术摄影乃是一种具有强烈情绪化和选择性的“个人化的观看”。摄影有它独特的表达语言,一种文明交流的语言,这些语言是为它的追求美的目的,特别是追求形式美的目的服務的,摄影艺术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表达这种语言。摄影家有可能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对有些表现方法特别擅长,对某种题材特别感兴趣,在自己心中冥思苦想的偶像,随着创作欲望的一点一点增强,与头脑中艺术形象的渐渐吻合,就会脱颖而出。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所以说摄影是当代科学和文化结合的产物,它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记录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摄影自发明后的一百多年来已经在现代社会中衍生出无数的用途及角色。这种追求及记录万物美感的摄影方式在慰藉摄影者的心灵外,也是普通大众最容易体验的美之历程,所以说摄影艺术文化趋向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我们从事群文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对日益走向大众化的摄影给予应有的重视,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人民,加强摄影艺术的正确引导、技术辅导和创作指导,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群文骨干,让他们树立新思维、新观念,感受自然万物,体会人类生活,从而推动摄影艺术的创新发展,把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人民,献给世界,这就是摄影艺术走向群众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孔维雁(1973.08- ),女,辽宁海城人,满族,大专,毕业于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中级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