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复习模式反转课堂
2019-09-17邓碧兰
邓碧兰
一、案例简介
2017年9月,笔者担任了高三16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是一个44人的文科复读班.这也是我任教25年来首次教文科数学.经统计该班数学平均分75分,最低分26分,低于60分的有9人,60分至69分之间有4人,70至79分之间有9人,80至89分之间有15人,90至99分之间有4人,100分以上3人,最高分115分.套用数学的知识来看,这个班的成绩严重不符合正态分布.2017年我们学校文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是86.6分,普通班的平均分都在80分左右,也就是说这个班的水平低于普通班水平.
二、案例分析处理
(一)将情境教学应用在复习课,帮助学生重新认知数学
通过与班级同学的交流,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块状的、零散的,而她们很多人的数学能力仅限于知识的单一应用和模仿应用,并且多数学生对数学没兴趣且畏惧.
情境教学法属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具体性和趣味性的情境设置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法在新授课中应用得比较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到复习课,还是第一次.应用情境教学法,必须保证情境的针对性,在设置情境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的知识点和学生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情境设定.想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做好导入工作,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保证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例如,在复习函数图像的平移这节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把讲台上的一本书从左边水平移到右边,从下边垂直移到上面,……,学生很好奇地问笔者:“老师,你在干什么呢?”这就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笔者说:“我在玩函数图像的平移啊!”,学生的兴趣瞬间被激发,接下来笔者将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导入到情境当中,…,水到渠成.
又例如,在复习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公式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笔者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将其做成圆柱形的侧面,让学生对圆柱形的面积和轴截面积进行计算,学生很有兴趣地参与进来,自己动手卷出需要的图形,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能够将空间问题平面化,从而感觉到原来数学的学习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难,而且很多知识原来是可以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互相利用的,数学之于他们变得容易了,也有趣了.
(二)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三个层次,完全从教师嘴里听来的是记忆水平(注入式),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些师生间的讨论得来的是理解水平(被动式),而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上师生和生生间的讨论得到的知识是思维水平(主动式),只有这种水平的知识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案例简介中,我们知道这个班的学生的差异性比较大,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讲得难,很多学生听不懂,讲得易,有几名学生吃不饱.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笔者找到了一种既能解决这个问题又能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方法,就是培养课堂教学助手,笔者先尝试让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负责某些知识点的讲解,笔者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补充,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间的理解能力比较相近,基础弱的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达到基础稍好的学生的水平,在这基础上,教师在聽基础稍好的学生的讲解过程中,又能发现这些学生的思维漏洞和其他有待提升的地方,教师就可以很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相得益彰.并且那些能当助教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通过一年的努力,2018年高考,该班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原来的75分提升到98分,60分以下1人,60分至69分2人,70分至79分5人,80分至89分6人,90分至99分5人,100分以上25人,其中最高分139分,第二名136分.可以说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三、工作思考和建议
本案例使笔者认识到,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你用心去思考去尝试,你就能在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另外,教无定法,因材施教不是一句空话.教学方法其实也没有严格的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如果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没有掌握,那么对学生来说它就是新的知识,那么复习课也就是新授课.而在不能分层教学的时候,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个班级的时候,如何因材施教,通过这一年的尝试,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互换,学生即教师,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角色转变间实现了因材施教.认知结构是个人将自己所认识的信息组织起来的心理系统,不同的认知主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支配着不同的认知策略和认知方式.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而通过应用又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知识,提升数学能力.学生助教很好地实现这一知识变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