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天华先生对近代琵琶艺术的贡献分析

2019-09-17孙雁雁

戏剧之家 2019年22期
关键词:刘天华

孙雁雁

【摘 要】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统音乐在中国历史中的转折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在西方音乐文化的攻击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刘天华先生是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普及革新工作,对我国琵琶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刘天华用自己的创作改变了近代中国音乐的面貌。

【关键词】刘天华;近代琵琶艺术;音乐贡献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041-02

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人们对音乐的学习更多选择西方音乐。国家高度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是非遗保护项目中的重要内容。刘天华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演奏家,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他自小刻苦学习各种西洋乐器与记谱法,精通各种民族器乐的演奏,将先进的元素融入到民族乐曲创作中。刘天华在近代琵琶乐曲的创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琵琶艺术及民族音乐的发展。

一、刘天华先生生平简介

刘天华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自由家境贫寒,受到新式教育熏陶,酷爱音乐艺术。中学时期积极参加学校军乐队,初步接触了西洋铜管乐,辛亥革命爆发后,刘天华到上海参加民族乐队,后在家乡担任音乐教师,学习民族乐器。1915年刘天华失业患病,但始终坚持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学习。后任职省中学音乐教员,期间遍访民间艺人,1922年,刘天华赴北大音乐传习所任教,后师从于琵琶大师沈肇州,组织了国乐研究会,极大地推广了民族音乐。1927年,筹组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人生尾声在北京认真钻研西洋音乐理论,将街头艺人请到家中听奏记录曲谱,留下了传世著作。1932年刘天华因病去世,年仅37岁[1]。

刘天华对音乐有深厚的感情,苦心钻研音乐文艺。他曾在很多中学兼课,为中国音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刘天华十分重视民族器乐乐曲的创作,毕生共创作十首二胡独奏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二首民乐合奏。

其作品与其生活遭遇、思想有紧密联系。《病中吟》为其处女作,表达了其对社会不满的悲愤心情及对未来的憧憬。二胡曲表达了进步知识分子奋斗的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出现了新文化代表,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激烈争论,崇阳派一味推崇西乐,完全忽视了本民族音樂文化的价值。国粹派盲目排外,坚决抵制西方音乐,两派各走极端。刘天华提出独特的见解,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优点与弊端。

刘天华憧憬未来国乐能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重视民乐的普及,他认为艺术始终不断发展变化。他搜集西洋管弦乐器的性能,发现西洋音乐与乐器很多优点值得民族音乐借鉴学习,小提琴音域宽广,西洋管弦乐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乐器的性能不断转变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基础上,借鉴西方管弦乐器改革民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管弦乐队。

二、刘天华琵琶曲作品分析

刘天华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了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此作品广为流传,在保留琵琶古韵的同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乐曲结构与演奏技法有其突出的特点。提高了琵琶音乐创作水平。刘天华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博采众长,建立具有科学系统的琵琶教学模式,对后世琵琶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一)《歌舞引》。《歌舞引》创作于1925年。创作背景是刘天华与夫人观赏意大利歌舞团演出受到的启发,1928年在《音乐杂志》上发表。作品具有鲜明的标题性,运用传统的五声调式为旋律调式基础,节奏张弛有度,对比强烈分明。表现舞蹈段落栩栩如生,呈现热闹的歌舞场面,听之如临其境,创作手法自由浪漫。

乐曲首段由慢板开始,首部分为类似印子的段落,以八度分弦演奏开始,随着音的增多,速度加快。后有几小节的反复,逐渐转入第二段急板。第二段用不同的演奏方法演奏单一的旋律,延续首段结束音继续发展,发展了次段的音乐律动。第三段大段运用空弦与勾抹演奏手法,乐曲旋律稳定,前半拍演奏采用旋律音,采用实音与泛音交替演奏对比,表现各种不同的交替舞姿。第四段具有歌唱性的旋律,节奏变化自由,运用吟音、泛音等演奏技巧,音乐抒情婉转,三个小部分都用相同的泛音为结束音,使之相互呼应。第五段为快板,乐曲回到了主题,加入再现了乐曲的首段音乐,插入用摭分演奏的短小旋律,结构与旋律呼应首段,用弹奏渐慢收尾。尾声全段用泛音演奏,使音乐有逐渐消失之感,用四拍泛音演奏结束乐曲,听之回味无穷。

(二)《改进操》。《改进操》创作于1927年,刘天华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国乐改进社,以振兴中华。此作品为纪念国乐改进社成立精心创作的。此曲创作晚于《歌舞引》,但在《音乐杂志》首期发表此曲。本曲标题性更加明确,从标题可看到刘天华对国乐抱有坚定的信念,乐曲音调激昂,抒发了喜悦之情,表达了作者振兴国乐的信心。

乐曲采用散慢中快的古曲结构,引子塑造了庄严的音乐氛围,模仿古琴演奏技法,用双音加强调性特征,首段从慢板到快板循环,共有四小部分,第二部分音游离到商调式,回到征调式,使音乐更加有流动感,第三部分行板速度,节奏不断变化,加入半轮进行装饰,听之更加饱满,第四部分乐曲转入商调式,用轻亮的泛音收尾。

第二段用慢板呈现六小节的印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演奏技法与速度各不相同,第一部分运用西方复音与五声调式结合创作,体现了传统音乐演奏技法。通过乐曲前后音变化与持续使音乐具有和声功能。第二部分极具西方音乐创作特点,快速十六分音符演奏。第三部分泛音演奏采用后十六分音符进行,使音乐更加活泼,最后部分为带和声功能的滚奏。

第三乐曲由乐句反复进行三次重复构成平行乐句,第二乐句高八度演奏,第三乐句稍作变化。尾声为沉静的慢板,强调了调式的主干音。《改进操》表现了刘天华的内心理想,大胆采用西方音乐元素与我国民族音乐元素结合创作,乐曲的马蹄形节奏象征了民族音乐的改进发展,和音创作手法新颖独特,乐曲节奏变化自由,多用勾搭手法等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艺术风格[3]。

(三)《虚籁》。《虚籁》别名《长野吟》,创作于1929年,曲名与乐曲本身情感内涵无紧密联系,而虚实变化是刘天华先生苦闷求索的真实内心感受。创作时刘天华任职北大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五四运动使国乐发展受到影响,刘天华为改进国乐付出了很多心血。但终究受制于社会发展,刘天华感慨自然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奈,创作此曲,乐曲虚实相映,表现了作者对我国民族音乐现状的思索,希望寻找到出路。乐曲具有多变的力度,充分发挥了琵琶演奏技巧,全曲速度不断频繁变化,动静虚实结合,深刻体现了乐器的表现力。

乐曲旋律乐句以单音构成,根据句子发展加入小的尾缀,引子以两空闲音演奏开始,模仿古琴演奏技法。主题为短小板音型,音乐飘逸灵动,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绰音与注音为古琴的常用演奏技巧,乐曲充分发挥了琵琶的特点,大胆借鉴古琴技法,极力模仿古琴的音效,运用大量的滑音、泛音等演奏技法,可感受到深夜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为听众留下更多的想象。

三、刘天华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琵琶被誉为弹拨乐器之王,具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及音乐表现力。我国唐代歌舞繁荣,是琵琶艺术发展的首个高峰期,此时期以横抱琵琶为标志。明清时期戏曲音乐蓬勃发展,带动了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二高峰,以竖弹演奏为标志[4]。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我国琵琶发展史的第三高峰期,此时期的音乐家不断努力,推动了琵琶艺术的发展,刘天华对琵琶的形制改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创造性的实践,对琵琶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8年,刘天华师从崇明派大师沈肇州,1922年在北大音乐传习所教授琵琶,创作了三首琵琶曲,后录制琵琶曲,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飞花点翠》乐曲进行了加工整理,旋律加花,运用推弦、泛音等技巧,乐曲的节奏有了变化,大调的色彩体现了柔美大度的气质。《瀛州古调》红遍中国,使琵琶曲得到极大推广。刘天华利用自己掌握的传统音乐技法,结合西洋作曲理论知识,在琵琶作品中运用多种传统技巧,创作了三首琵琶曲,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

当时社会音乐界对西方音乐生搬硬套,乱改传统音乐,刘天华的作品组织更加丰富,音乐风格鲜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注意调性的回归,刘天华的三首琵琶曲代表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着重从传统音乐创作手法中发挥与不断更正。《歌舞引》全曲共分五段,速度变化幅度大,对比强烈。《虚籁》中连续运用不稳定音,表现作者不被约束的情绪,刘天华充分运用民族五声音阶,采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歌舞引》第三段表现了欢快的舞蹈场面,在我國民间音乐基础上加以变奏表现相应的内容[5]。

刘天华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表现,可为人带来快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层面。《改进操》可充分证明此观点。作品通过优美奋进的音乐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作品将新文化运动的自由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刘天华的作品逻辑清晰,内容形式协调一致,反映了五四时期部分知识分子追求光明进步的思想感情,其音乐与其思想生活紧密联系,表达真情实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民族音乐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创作方面将西洋作品移植到民乐中,充分说明我国民乐可表达异国风格,亦不失民族性。当今音乐界排斥民乐与教学中西化倾向问题同时存在,因此,要全面正确评价刘天华先生琵琶艺术的伟大成就,盲目复古或崇洋都不可取。在世界音乐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更应学习刘天华先生的创新精神,为我国民乐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包琪.琵琶曲《虚籁》的演奏技法与创作风格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徐颖.琵琶曲《改进操》音乐特征及演奏表现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7.

[3]王欣洁.简析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J].北方音乐,2017,37(03):94+99.

[4]田雅婧.琵琶曲《改进操》乐谱刊印及音响版本比较之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6.

[5]金格格.刘天华琵琶独奏曲的音乐形态与创作理念分析[D].武汉音乐学院,2016.

猜你喜欢

刘天华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浅析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的演奏以及新时期二胡发展
浅析二胡教材《少年儿童二胡教程》
国乐改进
刘天华二胡曲《空山鸟语》审美研究——对雷默“音乐审美”与“审美音乐教育”思想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