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取向比较探析

2019-09-17陆玮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中西方美学

陆玮

摘 要:建筑是人类民族文化的结晶,某一时期倾力而建的建筑必然映射当时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因而,若是要了解一座建筑,就需要探析构成建筑的内在本质——文化取向。文章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在“人本”与“神本”不同的背景下,比较中西传统建筑,解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内在精髓。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取向;美学

美学家黑格尔赞叹: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土木制造,同时还是美的创造,是意境的展现,是文化的结晶。建筑史的变迁,有时更是文化史的一种发展,无论怎样的建筑都是各自文化的产物。若要了解某种建筑形式或某个建筑体系,首先就需要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当时的哲学思想对建筑产生了哪种影响,探寻两者之间的关联。

一、美学思想

从古至今,华夏文化的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传统建筑也一并继承着这种特色,深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家思想浸染,以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语汇而区别于西方。儒家礼制、道家风范表达了蕴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清醒的理性精神和诗意的浪漫情怀,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

(一)儒家思想与建筑

自漢武帝始,儒家开始占据“正统”的地位,董仲舒把战国以来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归在孔子的名义之下。儒家学说以“礼”为中心,把其看作一切行为的指导思想,由此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制”规范,渗透至政治、社会、家庭乃至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

虽然并非所有的建筑设计都是绝对地以“礼制”为守则的,但至少对于官方而言,儒家的思想与传统一直占据着上风,“礼”被统治阶级视为一种及其重要的原则,使其成为必须遵守的典范。而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都城、宫阙的内容、型制和布局,诸侯、士大夫的宅第标准等,甚至诸如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被纳入了礼制规则。

“礼制”影响下的建筑,很早就向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束缚了建筑形式的发展,并且对建筑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局限。

战国后,“礼”开始与“阴阳五行”之说日渐融合,后者的内容融汇至建筑的形制中,与“礼”统一起来,形成了“玄学”与“风水学”。

(二)道家思想与园林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主动……人之居所,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史上,有别于宫殿和住宅,园林这一特殊的产物出现了。

在“天人合一”的道家美学影响下,人们崇尚人与自然的亲和,秉持顺应天地、和谐于自然的态度。中国的山水画,多描绘山脚溪边,迎江背山,一座茅屋,主人家或一人悠然自得,或与三五好友饮酒吟诗,这反映了文人理想的生活居所。园林,如同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以人梦想中悠然山水的意境为设计宗旨,造园手法通过师法自然,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一园之中,使园林与建筑富有诗情画意。

古人认为,在俗世中实现田园生活的模式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而造园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与建筑之间形成的虚与实、形与神、藏与露、疏与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家与道家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反映了人们内心期望摆脱封建礼制的束缚,憧憬返璞归真的意愿。

(三)西方古典设计美学的变迁

反观西方建筑,其风格并非从一而终,而是经历了不同美学思想的冲突与对立,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迥异,是不断发展变迁的。这与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建筑一以贯之风格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延续下来的古典设计美学,以理性为原则,美被认为是一件具有科学性的事物,体现在建筑设计中的比例、对称和均衡方面;这一标准在中世纪被推翻,随后在文艺复兴时期又开始回归古典设计美学,追溯宇宙性与人性;在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走上华丽、炫耀、奢靡的险途之后,新古典主义又一次追溯回典雅的传统。因而,西方古典建筑在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与风貌,各自鲜明而独立,又有着丝丝渊源。我们可以明确的辨析一座西方古典建筑所属的时代,却很难用同样的方法判断一座中国古代建筑。

因此,从某些方面来说,相比中国传统建筑,西方古典建筑具有更强的革命性与反叛性,这也使它在不断的否定与革命中比中国建筑更早地迈向了现代文明社会。

二、“人本”与“神本”

建筑的服务对象,“人本”与“神本”是相对而言的。中国的古人认为,现世的君王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因此为他们所建筑的宫殿是所有建筑中等级最高的;西方古典建筑则以宗教建筑为主体,以神明为中心,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气息。

(一)中国古代世俗建筑与寺庙建筑

自古以来,皇城和宫殿是所有建筑类型中最受重视的,它们的形制、布局、风格等被看作是国家的一种基本制度,因而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在古代,住宅和房屋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常被称作“宫室”或“居处”。“寺”本为官衙之名,而“庙”曾指客厅,后才成为寺观。宫殿。庙宇、官衙、商铺,这些形式无一不与住宅息息相关,并由此演化发展。

在古代,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准宗教”的角色,其入世的思想主张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以获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平衡,并不需要对外在神灵的膜拜。宗教是狂迷且神秘的,儒家文化却充满了理性精神,恰恰对应了官方推崇的秩序严谨、等级分明的文化。傅熹年在《中国古代建筑十论》谈及,神的居所规制是由皇帝来决策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代表最高等级的庑殿,专用于皇家和寺观的主殿,又以重檐最为尊贵;斗拱仅在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黄色琉璃瓦只有在皇帝的宫殿、陵墓和奉旨兴建的坛庙可用,而亲王、君王府邸,皇家园林、坛庙的次要建筑则可使用次之的绿色琉璃瓦。

梁漱溟曾言,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淡于宗教,远于宗教,可称为“非宗教的民族”。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是以宫殿为蓝本而建的,无论表现在其建筑形制,还是色彩运用中,从整体布局到细节处理,随处可见世俗精神。寺观平面布局保留了居住建筑的特性,多为传统院落式,纵向延伸,中轴对称,主体建筑沿中轴由南向北排开,东西两侧布置配殿,正殿、配殿围合形成院落。主殿建筑屋顶多采用庑殿式或歇山式,等级分明。

由此可见,包括宗教建筑在内的古代传统建筑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清醒,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和现世性。神明受到帝王的敬仰与礼遇,但并不能凌驾于皇威之上,其规格形制在都城没有超过宫殿,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府衙。这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相仿,神明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神权或依附或从属于皇权,决定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多为人之居处,而非神之居所。因而,世俗建筑在古代传统建筑体系中始终占据压倒性地位。

(二)西方宗教建筑

在历史文明的早期,古西亚、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等国家都塑造了许多主宰天地万物的神,也由此,建造了许多体量雄伟的拜祭神明的廟宇。西方常常把建筑物视作一座永久性纪念物,陵墓、神殿和教堂,都是为永恒世界服务的,他们不惜经年累月,甚至一代又一代去完成某项宗教建筑,许多著名的西方古典建筑,雅典卫城、万神庙、巴黎圣母院、圣彼得大教堂都是花上数十甚至几百年才建造完成的。

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源头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为核心的,古希腊人信奉神灵众多,当时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形式即神庙,它被人们看作是神的住所,建筑神庙、祭祀诸神是古希腊人重要的生活内容,每当节日来临,众人在此集会举行庆祝活动,神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景仰的圣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等宗教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式样,都被看作是流行的宗教与哲学信念的物质表现,从早期的崇拜自然神到宗教崇拜,由此诞生的宗教建筑高大雄伟,内部空间延展,在光的指引下,被赋予了神性。

宗教盛行的中世纪时期,神明是西方世界的主宰,教会是封建势力的最高权威,基督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呈现了绚烂至极的辉煌。早期的巴西利卡教堂,多利用罗马建筑遗存,对后期形制有着深远的影响。罗马风建筑中出现的飞扶壁,成为哥特式建筑中最重要的元素,让建筑的纵向空间得以突破。哥特式教堂有着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顶部弯曲围闭的穹顶,以高直耸尖和不断向上延展的动势为特征。随建筑高度增加,其面积变得更大,彩绘玻璃窗以宗教故事内容为装饰,在光线的照射下,不仅增加了教堂内部空间的亮度和明亮,而且蕴含了强烈的宗教寓意与引导,暗示着浓重的天国理想:尘世中混沌的心灵通过物质触及真理,遇见真理之光,从沉沦中复活。建筑中的点点细节无不煞费苦心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

三、结语

几千年来,中西方传统建筑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铸就了各自不同的辉煌。现代建筑是西方建筑的延续与发展,而当代设计更注重对于自身文化底蕴的传承。从文化取向的角度,了解中西方各自伟大且光辉的建筑传承,唯有将两者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才能以此推动中国建筑文化的开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J].新建筑,1984(1).

[3]李仙.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4).

[4]黄浩.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J].中华建设,2011(4).

[5]形态与意境——中西传统建筑艺术审美特性比较研究[J].戴孝军.美与时代(上),2013(1).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中西方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纯白美学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