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9-09-17李登鹏
李登鹏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但是在一些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跟师生所扮演的角色仍然需要调整。学生学习语文需要不断积累才能提升。在语文学习中,想要积累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大量阅读,只有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才能在阅读中认识更多的生字、词语和语句,才能培养自己的语感,才能提高语文其他方面的能力。所以说,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想让小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从阅读教学出发,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探索,望同行采纳。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极力地倡导教学改革,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语文阅读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下是笔者对阅读教学的一些探索。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具有指导性
很多农村的小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差,父母的知识水平比较低,导致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差。其主要的原因:第一,农村教师大部分自身职业素质不高。由于在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利,信息不发达,导致教师长期不能与外界接触,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所以,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没有得到拓展。第二,家长自身的素质不高。由于这些家长的普遍文化知识浅薄,也没有很好的远见,在他们心目中,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就足夠了,更别谈什么指导孩子阅读。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导致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想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必须教师跟家长进行有效的配合。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应该争取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在学校课堂上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阅读可以是默读,也可以是大声朗读。教师可以成立专门的读书QQ群或者微信群,每天放学回家,让学生抽出固定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由家长指导和监督完成,并发录音到这个读书平台,起到一个鼓励和监督的作用。只有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学生才能不断地坚持阅读,也能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语文成绩。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具有创新性
当重新审视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需要教师积极改变。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还有一部分学生听、说、读各个方面都很好,但是在书写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书写不工整或者笔画不对,这样对语文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其实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语文教师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也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学科都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主要是大力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改革课堂教学形式,不断优化课堂设计,形成开放性课堂,力求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合理创新阅读教学形式
一提阅读的本领,很多教师都会先让学生先读懂句子、段落和整篇文章,再让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和背诵。很多教师认为这就是阅读的本领,只要做到这些就足够了,其实不然。虽然学生会读、会背,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词汇和句子,也没有真正领会文章的内涵。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教会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也应当培养自己的语感。朗读和背诵这些本领也得有。其中,理解本领就是独立阅读本领的核心。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文章的意义,才会掌握文章的知识,也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因地制宜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做到因地制宜、稳扎稳打,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语文中掌握学习的规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包括两个方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这些课外阅读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自读积累、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等。可以让学生互相比较、体味感悟和辨析争论等。在阅读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
总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鼓励和监督学生大量阅读和坚持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这样,学生才能在长期的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提高语文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为提高语文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凤英.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5(12).
[2]田晓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3).
[3]刘启明.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J].新课程导学,2014(27).
[4]李俊州,宋丽萍.如何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J].新课程(小学),2015(4).
[5]周旋凯.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