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类思想学习名师的公开课
2019-09-17秦超
近些年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举行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持续进行,其热度始终不减,网络听评课更是丰富了公开课的教育内涵。就公开课对于教育的指导意义而言,专家学者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作为一名教师,与其深究公开课是否有必要开展,不如从“看课”的视角去看待公开课。人和人观看公开课的角度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会觉得受益匪浅,但有的人却一无所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听课的教师不能全方位地对课程做出有效的评判。借力名师,青年教师不仅可以少走弯路,也可获得榜样的示范、信念的支撑,汲取向上的力量[1]。事实上,公开课需要从不同视角去赏析,以分类思想对公开课进行深度思考。
一、教学名师类型课
“教学名师类型课”并不等同于常规课,是学科领域内知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集中体现。笔者在刚入职不久听过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的一堂写作指导课,虽然学科不同,但程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及体现出来的教育艺术,都为笔者如何有效学习此类公开课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程老师通过手中的一个水杯,引出要想完整有效地写好作文,必须从最基本的用词选择出发,而写出有意义的作文是建立在认真谋划构思每一句话的基础上的。这期间还穿插了许多哲理小故事,课堂思考氛围浓厚。整节课基本涵盖了语文不同学段写作指导课从用词到构思、造句、成文的全部步骤。笔者深受启发,但结合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在实际授课过程当中,却非一堂课可以完成的,而是整个学期、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学段才能最终融会贯通。
研究名师的修炼艺术,就能从名师身上学到从教为师之经,悟出走向优秀之道[2]。“教学名师类型”的课就像是打太极,展示的是一种教育思想、教学技巧、教学方向,是一种柔性课堂。青年教师在观看此类公开课时,一味地效仿、不加选择就照单全收不但做不到,也不符合常理;觉得无法学习,就拒绝接受,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明智之举。学会鉴赏课堂设计的技巧和创新性,吸取其中的教学精华,与自己的实际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找出自我教学的不足,构建适合自己的教学体系,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这才是学习此类公开课的应然姿态。
二、教学比赛类型课
大多数优秀青年教师都是从教学类比赛不断得到历练提升的。有相當一部分“教学名师”正是借助此类活动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科威望的。
教学比赛的载体一般都是公开课。比赛的初衷是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帮助教学经验尚不丰富的青年教师逐步提升。一般而言,此类比赛多数由教育局或是教育科研单位负责统筹安排。所以,参赛人员除了一线教师,还包括学科领域内的相关教育研究人员。在一定意义上,它其实是区域、学校、教师等实施教育教学的直接展示。比赛的评判标准通常涵盖教学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在于综合检测教师的基本专业技能、对学科先进理念的落实,以及自身的职业素质。因此,这类公开课,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置及教学过程的实施所折射出来的多数是教师的综合学科素养。
对于这种课型,学习的重心在哪里?首先是定在教师素质这一方面,看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课堂组织是否有序高效,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其次是看教学设计,因为这种课通常是学科组和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将设计作为观察点,会发现课程中可供借鉴的亮点。
“教学比赛类型课”最接近多数教师的真实水准。对于这种公开课,新教师尤其需要认真学习,并对比自我教学,不断进行反思,这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研究类型课
教学研究类型课主要是为研究服务的。授课教师提前确立研讨的核心议题,借助实践教学加以探讨,进而有效达成指导实践的效果。这也是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研修思想指引下的应用较为广泛的教研模式。
倘若将上述两种课归结为“人课共赏”,那么“教学研究类型课”的关键是“赏课”。倘若上述两种课追求的是授课的实效性,那么“教学研究类型课”则是重视课程的研究意义。就目前而言,我们通常所提到的公开课大多为“教学研究类型课”,因此我们需要将这种课提上深度研究的日程上来。这是帮助一线教师明确研究方向,立足课堂研究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需要在教育科研中习得教育智慧并应用于自我教学之中,进而扎实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和成长蜕变。
所以,对于这种课,参与听评课的教师需要提前了解:经过本节课,研究人员试图从何处对课堂教学进行突破,旨在挖掘什么类型的研究素材。在此阶段中,参与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视角,及时注意到授课过程中带来的新问题,课程结束以后,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教研,若是可以采取及时访谈的形式加以沟通,效果可能会更好。这种公开课重在保持教研的连续性,一堂课没能将教学问题解析完全,可以反复进行,持续跟进。这种公开课,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是教育研究的主体,因而便于集体教研氛围的构建,促进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简而言之,此种公开课,因为关注点在研究教学实际过程,注重全体学科教师的参与,将能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势必会引领公开课改革完善、有序稳步推进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加明.知、行、读、写、教:学习名师的“五部曲”[J].江苏教育研究, 2019(1B):71.
[2]任勇.学学名师的修炼艺术[J].新教师, 2013(5):4.
(秦超,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中学,721013)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