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伪努力”逼近“真名师”
2019-09-17陈洁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刻苦认真的教师,他们倒是真心实意、不计成本地学习名师,但在埋头苦学名师的同时,往往忘了抬头看看最初要去的方向。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教师用自己的筋疲力尽来诠释自己的努力拼搏。他们阅读名师专著,模仿名师上课,看似很努力,却并无充实感,这更像是一种“伪努力”。如果一直在这种努力的假象里打转,反而更容易失去动力和方向。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仰视名师、不断追赶是必要的,但如何学名师更是值得探讨的。
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专注挖掘”是必经之路。很多伪努力的教师什么都想学,他们知道每位名师的教育主张是什么,临摹名师们的课堂,追逐时下流行的理念,这样的学习只可谓是末学肤受,反而把自己的本身的东西也丢掉了。回顾自己学习名师的经历,从工作至今,我一直追随华应龙老师。那段时间,我听华老师所有的公开课,有的是现场,有的是视频,有的是实录。就“平均数”这节课而言,华老师的课的第一版侧重在“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数量关系的建立,第二版侧重在“移多补少”方法的巩固,第三版则重在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而不只是会计算,当然不止于此,未来还会有第四版、第五版,学无止境。那段时间,我读华老师所有原创的教育随笔,每每读到华老师的自述:“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尽,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我都热泪盈眶。我还感动于华老师细腻的心灵,细致到将例题“摊主多要了钱”改为“少要了钱”,避免了无意间的人格伤害,让学生体味了人性的美好。那段时间,我钻研华老师所有的专著,面对学生的差错,华老师能以明察眼光“辨错”,用耐心等待“完错”,在错因里“纠错”,让成长发生在“化错”中。这些学习,对我以后致力于课感的锤炼、与学生的交往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那几年专注、深度的挖掘,也就不会有现在开放、有趣的课堂,我也就没有学会悦纳学生的不成熟,欣赏学生的与众不同。这期间,我也不是全然放弃其他名师的书和课,也了解张齐华老师的“数学文化”,也跨学科读于永正老师的书籍。他们的思想都感染着我,只是倾注的心力、挖掘的深度、发散的广度不同罢了。
在“專注挖掘”的必经之路上,读名师的书自是无须多言。其实我们不缺少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各种培训、比赛、职称评定都需要教师去习得知识,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基础呢?我们真正缺失的,是将这些知识融于方法论,是将名师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一般性的、内化的原则。打个比方,临摹字帖,字帖上有一层薄纸,通过薄纸看到字体,照着画,这不叫“临摹”,叫“描摹”,描摹是不需要思考的,基本就是依葫芦画瓢。临摹是参照着字帖上的字,“重起炉灶”,久而久之,便学会了观察,记住了字的结构和笔画。也就是说,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带着思考的“临摹”,而不止于“描摹”,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名师们往往能够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他们既能着眼于全局来观察,看到“一片森林”,也能在必要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法上,观察“一棵树”。要想更详尽、准确地创建表征,就需要刻意练习。与刻意练习相对的是无目的的练习,描摹就属于无目的的练习,临摹则属于刻意练习。那么,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如何刻意练习呢?
以听课为例,我们不妨这样问一问自己——
1.名师的课,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前如何慎思、课中如何笃行、课后如何明辨?
2.名师的课,从过去到现在,有着怎样的变化和改革?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变化的轨迹?
3.名师的课,如果你来上,你会选择哪部分又会舍去哪部分?
4.名师的课,其学科层次、课程层次乃至教育层次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再以阅读名师专著为例:我们阅读的过程中,首先纵观全局,这本著作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想表达什么,设计和结构是怎样的。每位名师、每本著作都是对应时代的产物,读之前若是能了解名师的个人经历,了解当时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则更有助于把握名师的整体思想和教育理念,读起来便有未曾谋面却似曾相识之感。再追溯到细节,书中的观点、只言片语能否引起你一连串的联想、思考,是否将书中的概念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相连结?最后再回到全局,专著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深刻的思想、深层的意蕴?如何从哲学视域看教育?
简而言之,对于名师高端的学术理论,千万别学了皮毛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走在了教育的前沿。这一点,朱熹看得很清楚,他早就指出:“学者之患,在于好谈高妙,而自己脚跟却不点地。”教育还是得脚踏实地,把悬于空中的楼阁落实到地面上来。
成为名师,每个人的路径都不同,但唯一的共性是心怀梦想,并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不断自我迭代。也许梦想不仅仅是用来实现的,它在远远的地方提醒着我们,可以去努力变成更好的人;激励着我们,还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学习和成长是需要一生去完成的长跑,你只要不断追赶,从微积分的角度思考,你就一直在无限逼近真正的名师……
(陈洁,常州大学附属小学,213161)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