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悦”读中提升能力
2019-09-17狄小莹
狄小莹
摘 要:朗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课标中对小学交际能力的明确要求,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朗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朗读教学不仅是教会朗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的要求,注重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上、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上、学生在文本的理解创造性上。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差异,所以,新课标中的朗读要求,就是一种基于生命个体体验的朗读。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必须回归到朗读者的主体发展上,明确朗读教学的对象绝不是朗读者而是充满活力的人,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掌握方法,精确指导
(一)技巧型朗读指导
1.合理把握“停连”
“停连”,在有声语言表达中,指的是停止和连接。暂停是声音的中断,连接是不间断的。可以看出,停连包括暂停和连接。根据文本的意思,有时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需要停顿,甚至在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需要连读。当把书面语言变成声音语言时,不仅仅靠标点符号做停顿,比如“我看见他笑了”这句话。不同的停顿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我看见他/笑了”这意味着我笑了;另一种是“我看见/他笑了”这意味着他笑了。另一句话“老人嘶哑地喊:‘桥很窄!排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根据当时的洪水来临时紧张而紧急的气氛,在这里朗读时,它不能按标点停止,这就需要连读,“桥很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不同的句意情况需要正确使用停连。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根据词语的情况,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停顿。如果不能区分句子的停顿和连接,那么感情的表达就更加枯燥,这也是朗读指导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2.选择重音要恰当
在“朗读”中,重音是需要强调的地方。当然,这也是因为情感需要而强调的地方。一般来说,当大声朗读时,出于情感需要和句子目的而有意强调的字词或短语被称为重音。但要注意的一点是,重音不仅仅是大声朗读,而是强调。朗读可以读出语言的节奏和挫折,一起一伏就像清澈的海水和波光粼粼的大海。重音有两个方面要注意:重音是强调、突出,而不是盲目地“加重”;重音服务于实现有声言语。
3.语调定位要准确
朗读时声音的变化称为语调。直接感受这两篇文字,《令人难忘的泼水节》和《十里长街送总理》,只要你读了,你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这两篇文章之间的区别,语调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朗读教学中的朗读应注意语调的引导,教师的示范朗读应该起到示范作用,以帮助学生进行感受和体验。
4.准确控制节奏
在中国古代《礼记·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只有通过把握文章的节奏才能理解文章的内涵,节奏是由整篇文章的基调决定的。文章的语调是指整个作品总的思想情感的色彩,它是对思想和情感的波动和变化所形成的节奏的全面把握。
(1)轻快型节奏。语速轻快,停顿时间短,大多在赞美、快乐的语境中,语调轻快明亮,具有一定的跳跃感。例如,课文《爸爸的老师》。
(2)凝重型节奏。朗读时声音强度高,色彩丰富,讲话速度慢。例如,课文《生命·生命》。
(3)高亢型节奏。声音明亮而高亢。关键句子之间的转换简洁快速,呼吸短促有力,表达积极的赞美。如,课文《白杨礼赞》。
(4)舒缓型节奏。声音多是明朗而舒缓的,稍高一点但不太用力,而且大部分都是柔和而舒缓的。如,课文《桂林山水》。
(5)紧张型节奏。声音是快、短、急的,语言非常紧凑。例如,课文《桥》。
(二)做好文本朗读的指导
1.文言要做好朗读积累
到小学高年级,文言文开始学习,文言文文雅,是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古人高尚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然而,文言文并不像白话文那样容易理解和感受。它需要精通文章和句子,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才能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本质。因此,文言文的朗读离不开教师具体的朗读指导、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对词句意义的熟悉、对优美的句子和段落的欣赏。朗读指导不是一种模式,文言朗读指导应注重读的积累,注重朗读、理解的熟练程度,以便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
2.诗歌朗读强调对意境的感知
诗的美是多元的,诗歌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人所表达的美。诗歌的艺术非常简洁,在朗读指导中,应注重对文本意境的感知和引导。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有正确的指导。首先,诗歌的读要在老师的示范中进行,发音准确,停顿好,节奏好,读出情感。训练学生朗读,可以单独读、集体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在朗读和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体验诗歌的意境,在感受作者的思想的同时,自然能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诗的语言表达出的意境之美。
3.记叙文朗读的重点是写作技巧和启迪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记叙文往往是通过简单的叙事、写人、写景、状物来实现的,它总是能使人们从平凡事物中获得灵感。因此,在记叙文朗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叙事表达方式作细致指导。在朗读中,我们可以欣赏到普通人宝贵的心灵。记叙述性朗读可以结合类似的课外材料指导,在同样的句子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叙述性朗读指导时,教师应该清楚读是为了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这种写作技巧的优势是什么?通过他的读,你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这种朗读指导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并体验作者在叙述背后想要表达的内容,这种朗读体验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帮助。
4.童话故事的朗读重在兴趣和启迪
童话故事是儿童的最爱。可以说,童话故事构成了他们快乐的童年。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合理的朗读指导不仅能使孩子们对童話保持兴趣,而且能深刻感受到童话背后的宝贵启示。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和课文需要灵活选择读的方式。为了反映童话的趣味性,他们可以利用表演朗读方式让孩子参与到童话的角色中,在朗读的对白和表演中,可以引导“观众”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价,你觉得他怎么样?你有不同的理解吗?这本书体现了什么?这样的朗读教学将把孩子们带到童话的语境中,通过扮演多种角色,得到童话背后的价值启示。
二、做好朗读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倾向,对实际课堂调查进行有效的评价,重视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朗读。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而有针对性,重点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倾向进行教学,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
(一)针对不足进行客观评价
在课堂上,最常见的评价是“你很棒”和“读得不错”。虽然这种评价强调了鼓励,但这种模式的评价不能给学生的读带来实际的帮助,也不能起到朗读的作用。有些学者认为教师的评价不能太直接,应该委婉地保护儿童的自尊,但如果对朗读的评价不能真实客观,那么我们的评价只能是肤浅的。客观真实的评价是学生朗读过程中理解自我的第一步,通过专业权威性评价,逐步形成规范、流畅、情绪化的朗读意识。
在窦桂梅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朗读评价的魅力。窦桂梅对朗读的评价很到位,是真实和具体的。真实、具体、准确的朗读评价将使学生更加信服,学生更愿意跟随这样的老师,信任这样的老师。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窦桂梅的信任和爱。这种评价对指导学生朗读非常具体有效。
因此,教师在朗读评价中不必盲目使用整体评价。对儿童来说,真实客观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自身要努力朗读,形成真实、权威的评价能力,使学生信服,能更有效地为语文朗读教学服务。
(二)注重发展性和激励性评价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优秀的朗读技能,培养朗读人才,而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学生通过朗读进入文本世界,通过朗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两者之间的美,培养语感意识,致力于语言能力的形成和语言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朗读是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增强了语感意识,升华了情感,使声音真正触动了灵魂。从朗读的价值取向出发,教师对朗读的评价应指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他们的语文素养及其内在品格的确立。教师评价的重点是动机,而不是盲目激励。这种动机是指学生的整体发展,对学生发展的愿景、评价的欣赏,是真诚而具体的。
下面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授的《新玻璃》教学片段。
老师:我们不仅要画出,而且要牢记在心里。很好。陆飞宇的经历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笑声)现在全班都在研究他。——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有读完的学生继续读下去。
老师:好的,放下笔。如果你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请举手。好的,放下。
老师:很好。后面读得比前面好得多。起初,我以为你很紧张,而不是不会看书。请坐。让我们读一下这一节。(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朗读。)
老师:谁来朗读?读第二段。我想找一个不举手的同学。(全班同学举起手来。老师指身边一同学。她是最后一个举手的人。)她有勇气。好的,请读一下。(学生读了第二段,没有犯任何错误。)
老师:嗯,读得很好!全班同学都像她一样读第二段。(全班同学都大声朗读)
初读时学生容易漏掉字词、犯错误和多词,老师不要急于指出错误,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这种容忍错误的方法是鼓励学生的最先进的方法。当学生终于读好了,孩子们更快乐了。老师的朗读评价方法,真正培养了孩子的自信以及对朗读的态度,教师既“教书”又“育人”。
(三)重视学生主体,推行自我评价。
朗读评价不仅是教师的特权,还需要学生的参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作为朗读课的主体,学生不仅可以相互评价,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朗读,这样的朗读评价不是学生的随意性评价,教师应该自觉引导和梳理学生评价能力的形成。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教师的示范朗读,逐步学习朗读评价中的评价标准。“你觉得老师的朗读怎么样?你能告诉我你的感受吗?”孩子可能会说“老师读得好”,这是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为什么你认为老师读得好?”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基本规范是不同的;深层次的朗读体验作为听者是不同的,“我被他的朗读感动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逐渐地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具备评价能力。能自我评价的学生朗读能力也不错。朗读评价时,他们会有方向感和专注力。他们将指导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并知道如何表达。
总之,朗读是朗读者在自我情感的意识之上,主动将文字经过理解、体会、探究之后,进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声的语言学习活动,它是学习者的综合素养的全面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朗讀:传播文字,展现生命[J].小学语文教学,2017(9):43-44.
[2]张其志.罗杰斯的创造性思想简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8):124.
[3]冯国丽.巧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J].学周刊,2015(3):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