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闲暇文化的校本课程群建设
2019-09-17周裕年
周裕年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基于学校闲暇文化的课程建设,以“立闲成美”思想为基础,以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打破碎片化课程设置,建设多样性关联课程,体现了校本课程的普及化、特色化与个性化。
关键词:闲暇文化;闲暇课程;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9094(2019)07B-0063-04
在古希腊语中,“闲暇”意即学校。闲暇,是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前提条件。我校着力培育闲暇文化,通过闲暇氛围的营造,影响熏陶学生。基于学校闲暇文化的课程群建设依据学生的闲暇生活需要,对闲暇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衔接的校本课程群。学生在校本课程群中获得闲暇智慧,而闲暇智慧则成为学生可以带着走的文化符号。
一、闲暇课程的文化寻脉
1.闲暇文化价值追寻——指向人的发展
庄子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闲暇成为人获得大智慧的自由状态。“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学记》)“藏、修、息、游”,讲的是藏息相辅,劳逸结合,专心修学要与休息游乐结合起来。“闲,习也。”(《尔雅》)指出,闲暇可以使人“习成”六艺。在古代西方,闲暇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指心灵自由,人唯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当下儿童教育缺失自由与精神文化,过分强化工具理性,过分追求功利目的,过分讲究效率效益,不利于培育学生的“自由状态”,阻碍了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因此,学校闲暇文化是学生精神生命与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实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培育优秀品格。
2.闲暇文化校本溯源——立于闲成于美
立于“闲”,成于“美”,是民国时期休闲与审美教育的重要思想。立于“闲”,指闲暇时间利用得适当,对于个人来说是莫大的幸福,对社会则是“大德”。成于“美”,指“使人生美化”,成就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生,成为“明慧悟性的达观者”。[1]
海安市曲塘镇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中,“立闲成美”思想一直贯穿于学校的办学历程。作为百年老校的创始人,现代教育家苏后青先生,追求有情怀、有思想、向善尚美的人生境界,在康梁变法、西学中用时期,以高度的民族情怀兴办学堂,提出“广文、广武、尚义”的教育思想。他在本地创办多所学堂,被誉为“苏中武训”,也正是他“兴学为怀,垂老未隳素志”的充分体现。他“好书法,爱读书,性嗜菊”,勉励学生“读书宜早,诸生须惜光阴。”“教我少年须努力,人各立志国之荣。”他还提出“读书便佳,为善最乐”的学校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师生开阔视野、勇往直前。
3.闲暇课程目标追求——自然、自主、自由
闲暇课程目标追求“自然、自主、自由”的状态。“我自然”状态,即《老子》所说,“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尊敬、顺从、控制、严格”的格局,追求“尊重、合作、专注、关心”的样态。“我自主”状态,是尊重儿童选择态度和活动方式的自我意志,儿童处在“我们一起试试”“我们需要时间做事”的氛围中,经历“这是我们自己完成的”过程。“我自由”状态,指的是课堂有闲意,学习是师生自觉的涌动,如小学语文教材《孔子游春》中所说,“自然”是一本书,“大自然”就像课堂,教学内容是鲜活的,交流方式是闲适的。
二、闲暇课程的整合群构
1.课程实施的现象分析
目前,不少学校在自身文化发展走向中,学校课程与学校文化之间有割裂现象。学科课程的拓展与兴趣活动有冲突。学校课程目标层次不清晰,有重复、隔断、交叉现象。课程与课程、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有效融合不够,新的教育内容又不断塞进课程,导致校本课程的零乱。
2.课程群建设整体设计
课程群构理念应以学校发展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论证学校教育哲学,铺陈学校课程愿景,预设学校课程建设方案,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衔接的课程群。课程群的核心应是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对课程进行再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并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形成主干课程和分支课程,实时嵌入新时代的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并不断向课外广阔天地延伸,向学生和家长、社会志愿者赋能。
3.闲暇课程的整合群构
海安市曲塘镇中心小学的闲暇课程建设,传承“立闲成美”的教育思想与百年学校精神,并赋予时代内涵,促进每一位儿童的自由生长。做学习生活的小主人,追求自我舒展;做家庭生活的小能手,陶冶美的情操;做社会生活的小公民,放飞精神生命。以学校创办初期“广武、广文、尚义”理念为哲学基础,强调文武之道与“文”“武”“义”的均衡教育。“义”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要求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 数,体现了“文”与“武”的统一。礼、乐、射、御是大艺,礼、乐为义。
闲暇课程目标赋予“文”“武”“义”新的内涵。“广武”乐运动,健体美:自律秩序,动手动脑,健康向上,快乐身心;“广文”会学习,言行美:自主学习,举止文明,知识广博,乐于探究;“尚义”明义理,心灵美:自信乐观,勇敢坚韧,坚持道义,友善尚美。
“广武”即“立”“武”。“立于闲”,闲暇出智慧,在闲暇活动中成长,在闲暇活动中自立,认识自我,有家国情怀,立国安邦,立闲成美,立己达人。具有“武备精神”,即有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天行健”,自然运动,刚强劲健。“尚武”精神,也是一种国防精神。清末,为提升全民的体质,达强民强国不做 “东亚病夫”,不再“禁武”,鼓励“习武”健体。
“广文”即“博”“雅”。“博”,博闻广见,卓识通达,走出校园,拓展视界,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走向国际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审美情趣。“雅”,“正也,仪也,娴雅也”。雅言雅正,言美行美;艺术雅致,讲究节奏,韵律和美。
“尚義”即“义”“善”。“义”,有“仁义道德”,重在澄明内心,积善成德。“义德正我”,自我约束。“民族大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坚持道义”,集义养气,“义不容辞”,是新时代侠义精神。“善”,“致良知”,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感。知善,明善,心中有善。“读书便佳,为善最乐。”以礼相待,学会真诚,上善若水。
三、闲暇课程的校本实践
1.学科拓展性课程系列化、普及化
学科拓展性课程,实施“学科+”策略。
语文“学科+”课程。我们拓展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开发了如下课程:“语文+群书阅读”课程。“群书”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图书或专题书群。教师根据每组书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多元专题性阅读指导。可以改变孤立的阅读方式、顺次阅读的习惯,从“一本”走向“一群”,从“整本书”阅读走向“群书”阅读。学校开发了“顽童系列群书阅读”“自然笔记专题阅读”“战争主题阅读”等课程。“语文+游学阅读”课程。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激发孩子们阅读的热情,实现跨界阅读。如文化站绘本馆、学校广武书院、社区红学公园,这些古镇中浸染地方文化气息的场所,给孩子们独特的阅读体验。低年级学生走进绘本馆,进行“爱的体验”主题阅读,关注绘本中的人文情怀;中年级学生漫步广武书院,开展“经典童书”系列阅读,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高年级组织游览红学公园,推进“古典名著”(《红楼梦》)专题阅读,关注名著中的经典故事等。
数学“学科+”课程。我们拓展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开发了“数学+珠心算”课程。普及珠心算实验课程,把珠心算训练教学引入数学常态化课堂,每堂数学课前5分钟训练珠心算,开发小小“最强大脑”;推进珠算文化课程,开展非遗寻访活动,参观中国珠算博物馆,采访博物馆馆长,了解珠算与珠心算发展简史;建设校园珠算文化长廊,展示中国文学中的珠算、民俗中的珠算、绘画中的珠算、有趣的珠算图案等,让学生浸润在有趣的珠算文化中,进行学习、操作;创编珠算操和珠算舞韵律课程,并作为学生课间室内外健身、健体活动的重要内容。
2.社团实践性课程开放化、特色化
学校构建了三级实践性社团课程。
校级“少年宫活动”课程。校级少年宫活动课程以兴趣课程为主。学校尊重“每一位孩子”,定期为他们举办“童博会”——儿童才艺博览会,给儿童自由的舞台,给他们足够的勇气,让舞台为孩子们出彩。童博会设计既有精心准备的个人秀场,也有卷入式的群体展示。学校为孩子们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个人“一号站台车模”展,个人主题书法展、主题画展,童书签名会。如《“彤”年的回忆钢琴独奏音乐会》富有创意,主题是“彤”年的回忆,演出的主角是小“彤”,开场曲《“童”年的回忆》是世界著名钢琴曲,也是小“彤”回忆童年快乐美好的生活。
年级“单元走班”课程。在这一课程模块中,年级部师生全员参与,主动建设闲暇微课程。低年级“心闲手敏”微课程,主要有“晓晓陶艺”“晓晓珠算”“晓晓乐高”“晓晓厨艺”。中年级“民间闲艺”微课程,主要有“编织扎染”“折纸剪纸”“绣艺文化”“工笔绘画”。高年级“闲思微辩”微课程,主要有“游学与校史”“素读与光影”“表演与辩论”“童诗与书写”“数独与数游”“红学与速读”等。
班级“一班一品”课程。“一班一品”课程着重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突出研究性与长效性。“精选主题”,有围绕法治安全、礼仪环保、读书劳技、乡土非遗等主题的;有开展神算子、墨香、尚读活动的;有传承“马永顺”“邹韬奋”英雄中队的。“智慧实践”,根据自选的主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师生共同参与微型研究。“环境建设”,设置班级口号、班训,从板报到展示栏形成个性文化。“特色展示”,班级之间进行相互观摩,共同交流。
3.体验性课程生活化、个性化
校史文化课程。学校将百年校史文化写进校园,逐步建成校史教育十景观,“门路院馆巷石园,读书明理惜光阴”。招聘校园文化小小讲解员,让学生在校园十景中体验学校光荣的办学历程,激发师生的文化自信。“爱心门”,百年老校,爱心永驻;“青石路”,老街流韵,曲塘记忆;“古书院”,广武学堂,精神传承;“博物馆”,馆学文化,博古通今;“惜时巷”,四季如歌,珍惜光阴;“志成石”,内外兼修,志坚如石;“紫藤园”,紫气东来,祥瑞美好;“三树园”,百年树人,造福桑梓。
博物馆课程。通过开放馆藏,展示百年老校的镇馆之宝,开展师生馆学探究活动,使场馆教育与主题学习成为可能。学校建成市内首家校园博物馆,取名“晓晓”博物馆,有着双重寓意:一是“知晓”,明白做人的道理;二是“拂晓”,读书宜早。通过收、赠、捐、寄等方式,收集陶罐瓷器、文房四宝、古籍书刊、贝壳化石、蓝印粗布、风箱斗量、犁田钉耙等,让师生感受近代农耕文明的美好记忆。邀请市博物馆专家到校作“穿越海安历史”的讲座,与博物馆同步印证。贝壳化石、麋鹿角化石让孩子们感受青墩文化起源,五子登科、印花陶瓷,体现海安人的智慧与文明,元宵灯会、端午五红展现曲塘民俗。馆藏清代“胡家茶篓”(徽商胡允源)是古镇曲塘商业繁荣的印迹,也是杰出校友、物理学家王海林教授上学时的藏书箱。馆藏民国“五用小辞典”是学校精神“读书便佳,为善最乐”的见证。馆学课程,持续跟进,并赋予教育价值。低年级组织集体性参观,中年级与农耕文明牵手,让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高年级学生参与“我是小馆长”活动,与爷爷奶奶一起走进博物馆,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了解家乡的民俗,为民俗老物件挂名片、写解说词,讲述民俗故事,为馆藏之宝揭开神秘面纱,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博物馆学形成系列,有“我们的博物馆”“风从哪里来——学科探究风箱”等。《关心下一代周报》“馆中览江苏”栏目记者专访了师生的博物馆学习,作了《拉近与农耕文明的距离》专题报道。
经典红学课程。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经典,带着名著去“旅行”。游览红学公园,感受红学文化。了解地方红学大师蒋和森的学习故事。选读《红楼梦》连环画、青少版,细读原著中凤辣子初识林黛玉、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片段。了解《红楼梦》中的文化,如传统节日、书画琴棋等。征集与红楼梦相关的物品、图书等,建设与社区红学公园相应的校园红楼梦主题“大观园”,构建小学生红楼经典专题学习课程。
参考文献:
[1]叶设玲.立于“闲”,成于“美”——民国时期的休闲教育与审美教育思想及其关系[J].美学月刊, 2016(1):43-48.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The core of school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school leisure culture, our school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based on the idea of “achieving beauty by relying on leisure”, aiming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humans development. Meanwhile, our school has broken the fragmental curriculum designing and constructed a variety of related courses so tha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an have the features of populariz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Key words: leisure culture; leisure curriculum; school-base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