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的哲学意蕴探究

2019-09-17郑丽茹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习近平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是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价值,并且一直在丰富和发展,而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群众史观的以及价值观的层面中均有体现。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的哲学意蕴,对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民生观;哲学意蕴

一、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中的唯物论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的民生观在唯物论中的主要体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恰恰就是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通过分析我国目前民生的实际困难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新时代民生新举措,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民生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提到“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就是说,通过发展经济,人们会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就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从而人们就会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提出更好的意见,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很好地贯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二、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中的认识论思想

认识论当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中还包括实践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那就要求我们追求真理也是永无止境的,理论创新更是永无止境的。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经过永无止境的实践发展,不断地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的产物。“要依靠产业带动和必要的政策激励,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拖底的民生保障网、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有序。”这两句话分别是习近平2015年在贵州调研和2016年在江西调研时的讲话要点,“我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在四川凉山三河村,我看望了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家人。在山东济南三涧溪村,我和赵顺利一家围坐一起拉家常。在辽宁抚顺东华园社区,我到陈玉芳家里了解避险搬迁安置情况。在广东清远连樟村,我和贫困户陆奕和交谈脱贫之计。”这是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的一段话。通过这一系列讲话,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深入到了基层群众的生活当中,亲自实践,才提出了这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很好地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

三、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中的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是人们在认识以及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根本方法,是方法论的范畴。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是顶层设计与具体的实践举措相结合的系统的理论观点,其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也是比较丰富的。

首先,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它是反映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当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抓中心、抓重点,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抓主流。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中的在党的建设中关于如何用人这一方面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习近平总书记从培养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角度出发,建立好干部的标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让党员干部真正的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真正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然后更好地解决老百姓所面临的问题,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

其次,矛盾特殊性原理表明,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这一讲话要点说明我们要根据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提出相对应的教育方法,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最后,联系一下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包括事物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个度的时候,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质变。这个原理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要把握适度的原则,要结合我们的现代化实际,统筹协调各种关系。举例来说,一方面,我们认为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和前人优秀的智慧结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中国具体的民生问题分析中得出的,或者从理论层面来说是在习近平历次讲话中所提出的民生观的量的积累基础上形成的,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民生问题不能说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当前面临的巨大民生压力也并不是一时造成的,肯定也是经历了长时间,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那么我们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结合质量互变的方法论,可以启示我们解决民生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愚公精神,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有敢于坚定的意志,要一点一滴做好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从而更好地坚持并发展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

四、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中的群众史观

群众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并非是少数的英雄人物,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执政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的落脚点也是在新时代民生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我们当前这个新时代,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也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任务。所以,我们的民生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重要环节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中的价值观

價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人们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总的观点和判断。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29日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确保安全生产应该作为发展的一条红线。我说过,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个观念,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阐明了在民生建设的过程当中不能只注重发展,忽视人的安全,要高度重视安全建设,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六、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秉持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并且在不断地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这期间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不仅有利于我们国家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对于我们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2019年新年贺词.

[3]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社,2016:131.

作者简介:郑丽茹(1995- ),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