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以文化人培养良好习惯

2019-09-17蔡琼叶琪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学前教育

蔡琼 叶琪

摘要:“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本土文化资源对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意义。昆山市千灯镇淞南幼儿园以养成良好习惯、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幼儿生活为切入点,在小、中、大班分别开发和实施了“家乡之灯”“水乡之桥”“戏乡之昆曲”主题课程,使幼儿逐渐养成亲和共享的伦理习惯、勤劳变通的生活习惯、尚美求精的创造习惯,为他们成长成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主题课程;本土文化;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B-0050-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为他们的道德成长乃至一辈子做人打好基礎。而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认真实施国家规定的五大领域基础课程外,还需要发掘和利用本土优秀的文化资源,开发出适合幼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课程。

昆山市千灯镇淞南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以养成良好习惯、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将千灯古镇三宝——灯、桥、昆曲的元素融入幼儿园教育中,以幼儿生活为切入点,在小、中、大班分别开发和实施了“家乡之灯”“水乡之桥”“戏乡之昆曲”主题课程,使幼儿逐渐养成亲和共享的伦理习惯、勤劳变通的生活习惯、尚美求精的创造习惯,为他们成长成人奠定基础。

一、“家乡之灯”主题课程:培养幼儿亲和共享的伦理习惯

千灯古镇得名于千家之灯,镇中建有“千灯馆”。“家”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以血缘为纽带的生命共同体;“灯”象征着家给予个体生命的光明和温暖。在千盏灯下,千家人孝老爱亲、和睦相助、同甘共苦、欢叙天伦,构成了古镇最基本的文化意蕴。我园在小班发掘“灯”这一文化资源,开发并实施“家乡之灯”主题课程,培养幼儿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和亲和共享的伦理习惯。

首先,我们和幼儿一起讲述关于灯的种种传说,发动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和记录有关古镇之“灯”的童谣、故事、歌曲、谜语、知识等,让幼儿将收集到的资料展示在园内主题墙上,进行交流分享。然后,我们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组织幼儿开展“万家灯火”“千灯人家”等系列活动:讲述自己听到的关于千灯之“灯”的历史起源、变化、种类、样子、作用等等,参观千灯名胜延福寺、秦峰塔、千灯草堂等;由“灯”引出“人家”,描绘一家人在灯下共同生活的情景和故事,体会家庭的光明、温暖、美好,培养幼儿敬老爱亲、待人友善、乐于分享的良好习惯。在建构游戏“灯塔”中,幼儿拿起了雪花片和积木尝试进行各种拼搭,有的拼出了圆形的大灯,有的搭建了灯塔的底座。当发现自己积木不够时,有的孩子就与同伴商量:“你能借我一个雪花片吗?”“让我们来共同完成这个灯塔吧!”教师及时鼓励和表扬小伙伴出手相助,引导幼儿养成对他人亲和乐助的良好习惯。手工活动“七彩灯笼”需要把刮画纸卷成圆筒,对边粘贴做成灯笼的“身体”,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活动中,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幼儿会帮助有困难的同伴,他们各人拿起刮画纸的一边,共同卷出圆筒。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自己与小伙伴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利于养成友善相助的良好习惯。

“家乡之灯”文化主题还体现在元宵节我们组织的“亲子猜灯谜”活动中。元宵节到来时,老师们经过精心设计,将一条条灯谜悬挂在幼儿园大厅内,让父母和孩子结伴挑选、解答。小朋友大朋友个个踊跃参加,幼儿纷纷把自己解谜得到的小礼物献给父母,嘴里还甜甜地叫着喊着:“妈妈元宵节快乐!”“爸爸元宵节快乐!”在这一过程中,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和亲和共享的伦理习惯在幼儿的心田里播下了种子,并逐步萌芽生长。

二、“水乡之桥”主题课程:培养幼儿勤劳变通的生活习惯

千灯古镇地处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家尽枕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生动体现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千灯古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桥,便是乡亲们世代生活勤劳奔忙的见证和变通智慧的创造。我园在中班发掘“桥”这一文化资源,开发并实施“水乡之桥”主题课程,围绕千灯的桥,培养幼儿爱家乡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勤劳变通的生活习惯。

在活动开展之前,组织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走遍古镇的桥。幼儿看一看这些桥各具特色的风姿,听一听这些桥古往今来的故事,想象一下造桥工匠们的勤劳智慧和过往劳动者的来往奔波,爱家乡和爱家乡劳动人民的感情油然而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还对桥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究欲,于是我们发动家长与幼儿一起设计制作桥的模型。模型用材多种多样,如玻璃、筷子、木头、水钻、竹签、硬卡纸等;作品类型丰富,不仅有别致的古代石桥,还有大气的现代桥梁,如长江大桥、跨海大桥、立交桥等。通过制作桥的模型,培养了幼儿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在制作中,幼儿体验到动手的乐趣,感受到劳动的快乐。遇到困难时,他们互相帮助、相互合作,“请”“谢谢”“不用谢”等礼貌用语在活动室中此起彼伏。制作结束后,幼儿又主动收拾整理材料,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我们整理“水乡之桥”的资料,结合相关领域课程和区域游戏,开展了“千灯的桥”“桥的秘密”“桥的风景”等系列活动。社会领域开展“我们身边的桥”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家乡的桥的外形特征,讲述千灯桥的前世今生;美术领域开展“三桥邀月”活动,指导幼儿用自己的眼睛欣赏“三桥邀月”千灯胜景,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画笔把这一盛景画下来;科学领域开展“纸桥”制作活动,用卡纸做桥面,用积木做桥墩,用雪花片做承重件,让幼儿获得有关纸桥承重的感性经验。在语言区,我们给幼儿带来了“鹊桥”,投放了牛郎、七仙女、王母娘娘等故事中的人物图片,搭建“手偶剧场”,让幼儿绘声绘色说故事;在美工区,指导幼儿利用手电筒、纸箱、白布、彩纸等废旧材料制作“皮影舞台”,配音表演《鹊桥》皮影戏。这些丰富多彩的“水乡之桥”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勤于动脑动手、乐于尝试变通的生活习惯。

三、“戏乡之昆曲”主题课程:培养幼儿尚美求精的创造习惯

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千灯古镇,文化艺术传统深厚,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一曲曲宛转悠扬、委婉动人的水磨腔,一句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唱词念白,时而回荡在古镇的石板街上,萦绕于孩子们的耳边,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我园在大班努力弘扬昆曲文化传统,开发并实施“戏乡之昆曲”主题课程,培养幼儿爱祖国爱文化艺术的情感和尚美求精的创造习惯。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我们开设了以“走进昆曲”“体验昆曲”两大系列为主的“戏乡之昆曲”主题课程。我们着力在高雅的传统戏曲与低龄的儿童活动之间搭建教育之桥,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观赏学习氛围,抓住幼儿的好奇心,以奇激趣,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昆曲的探索活动。首先,我们将昆曲娃娃“粉粉”和“墨墨”的卡通形象布置在幼儿园内,让幼儿时刻都与昆曲中的卡通形象亲密接触,不知不觉进入昆曲的艺术世界。同时,我们还带着幼儿参观千灯老街的昆曲馆,欣赏古戏台上专业演员的昆曲表演,带给幼儿最直观的艺术感受,使他们陶醉于美轮美奂的昆曲表演之中,被昆曲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欣赏完昆曲,我们组织幼儿近距离与演员交流,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感想:“阿姨,你头上戴的是什么?真好看!”“哇,为什么袖子是长长的?”“我觉得昆曲和我们平时听的歌不一样”……面对幼儿问不完的问题和渴望求知的眼神,演员耐心地一一解答,并让幼儿穿上真正的戏服,教他们甩一甩水袖、走一走圆场步。通过这种贴近儿童、亲身体验的观赏活动,幼儿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还向幼儿讲述昆曲创始人顾坚的生平和创作故事,播放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片段,让幼儿了解昆曲的前世今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不仅开阔了幼儿的文化眼界,也发展了幼儿的艺术素养。

当幼儿对昆曲的兴趣被唤起后,就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昆曲、体验昆曲。我们以幼儿为主体,将集体活动与区域游戏结合,为其创造主动探索、积极体验昆曲的机会和条件,组织他们开展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将昆曲的文化艺术教育融入基础课程中。例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昆曲头饰”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头饰中正凤和偏凤的造型,体验昆曲饰品的精美;接着,指导幼儿制作昆曲人物头饰,利用毛根拗出正凤和偏凤的造型,并以毛毡球、亮片、羽毛加以装饰;然后,再让幼儿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演一演有关角色,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还将昆曲文化艺术教育与幼儿各类游戏活动有机结合,使幼儿在自由愉快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对昆曲艺术的实践体验。在表演区游戏中,我们创设“小戏台”,让幼儿穿上自制的昆曲服饰,甩起水袖,摆出造型;在美工区游戏中,我们提供了脸谱模型、顏料画笔、装饰材料,让孩子动手创作昆曲的脸谱、头饰及其他昆曲艺术作品,初步培养幼儿表现昆曲美的情趣和技能;在户外区域游戏中,我们让幼儿模仿武生走矮子步、弓箭步等,在运动锻炼中融入简单易学的昆曲元素。这些游戏的创造性表现,让幼儿体验到了自信与快乐,感受到了昆曲的优雅,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对祖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

通过“戏乡之昆曲”主题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教师的帮助下,我园幼儿更好地感悟了昆曲尚美求精的艺术精神,并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体验中初步养成了尚美求精的创造习惯。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forming good habits. The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re positively significant for children to form good habits. Our kindergarten takes it as the goal to form good habits and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and starting with childrens lives, we hav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the theme curricula of the lamp of hometown, the bridge of the watery land, and the Kunqu Opera of the play land, helping children gradually form the ethic habit of harmony and sharing, the living habit of diligence and flexibility, and the creative habit of pursuing beauty and excellence so that children can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and being talen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habit formation education; theme curriculum; local culture; preschoo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学前教育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青田本土文化和中学篆刻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