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族团结到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升华与实践的引领

2019-09-17李恒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少数民族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提出需要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为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指明前进方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论述了民族团结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践、新时期对民族团结工作的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团结的新要求、从民族团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遵循,深入研究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做好民族工作。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

一、民族团结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践

(一)党的民族团结思想及其不断的深化

(1)思想起源

马克思首先提出来了各民族平等原则以及关于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对策。列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俄国的革命发展现状、沙皇帝国主义阶段相结合形成了列宁民族团结思想,列宁重视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基本权利,发展民族经济,并为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

(2)建立发展

毛泽东同志吸收了马克思民族团结思想精髓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团结思想。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刻地指出了我国当时民族问题最深刻的原因是民族压迫,只有推翻不平等的剥削制度,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促进平等的政策,为我国民族工作奠定了基础。

(3)深入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离不开思想”,为新时期处理好民族问题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适应民族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两个共同”思想,该思想的提出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意义重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许多关于推动民族工作的论述,作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南。

(二)民族团结实践的历程与重点

(1)促进平等,推进团结

为了加强民族平等,我国党和政府做了许多工作,一是各级党和政府制定完善了相关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利益;二是开展对口援助活动,各省市积极开展援疆、援藏等专项活动的開展,东部地区的干部、医生、教师等到西部去,用先进的管理经验、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教育理念来帮助西部各民族群众。三是让广大的西部民族地区的干部、学生、医生、教师到东部来,学习东部地区先进的经验。这些措施,显示了我们党促进平等,推进团结的真实写照。

(2)发展经济、筑牢团结

建国初期,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比较落后,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根据当时的国情,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发言中就提出了“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各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增进了各民族团结融合。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199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特别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富裕起来,是中央历届领导十分关心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央制定并实施了许多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通过开展对口支援专项活动,如援疆、援藏等专项对口扶持活动,让先进地区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政策,让国家的资源切实用到贫困地区的发展中,合理利用使用资源;祖国的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富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得到资源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为民族地区的人民创造财富;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团结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3)创建活动、团结进步

深刻认识到创建活动是处理民族问题的组成部分,1952年,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成为我国首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的地区,在此之后,各地区的创建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80年代开始,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先进表彰大会”,表彰在民族工作中的先进代表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的开展,极大地鼓舞了各民族同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热情。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对创建活动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各民族省区积极开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把创建活动与省、区总体发展战略相结合,同时各民族地区的州、市、县也都相应地开展了进步创建活动,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稳步向前。

二、新时期对民族团结的强调

(一)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

2015年习近平同志提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要论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于我国国情结合马克思民族学说提出了这一科学论断。一是要符合国情,中国任何时候只有各民族大团结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比如在汉朝、唐朝等大一统时代,各民族团结发展,国家便会出现繁荣盛世,反之,像是在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所以民族团结是保证我们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二是进入新时期,面对国内国外出现的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这也决定要把民族团结做为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经过60多年的发展,民族地区各族同胞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尤其是交通越来越便捷,各民族之间交流也更加频繁,随着交流的频繁,各民族之间因为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不免会产生一些误解,基于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消除歧视,保障各民族同胞权益。维护好民族同胞的合法权益,适时引导民族群众融入到城市发展中,促进民族和谐发展。

(二)爱护眼睛,珍视民族团结

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口,要像珍视眼睛一样维护好民族团结。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我们今天民族团结的局面多么的来之不易,是由我国各民族同胞辛辛苦苦奋斗而来的,要把维护民族团结当做我们今后工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绝抵制和反对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各民族同胞要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引导各族群众对“五个认同”的凝聚力。

(三)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习近平提出的重要讲话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和中国自古以来“大一统”的思想形成的,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集中写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团结工作发表了许多重要发言,实施了许多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团结思想不断地深入身心,各民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下,只有这样各民族同胞才能更加团结进步,国家繁荣昌盛。新时期我们的民族团结工作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只有加强团结,做好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往,凝聚共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从民族团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遵循

(一)教育引导全国人民树立真正的共同体意识

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对于民族团结、民族发展工作有着指导作用,正确树立共同体意识必须做好一下几点工作:第一,树立国家意识,维护祖国统一。引导各民族群众充分认识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各民族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引导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共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把国家意识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第二,坚持文化引领,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是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各民族文化的结晶凝聚形成的,引导人们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通过文化认同,使中华民族文化扎根于各民族心中,促进民族团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平等,充分保障各民族同胞的权益

第一,铸牢政治基础,充分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促进了各民族同胞多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和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看待我国各民族创造中华文明历史的历史共同体。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融合状态,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民族交往程度非常密切,共同奋斗建设伟大祖国,如今各行各业都有着各个民族同胞的身影,从历史观上赢得了各族同胞的广泛支持。

(三)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水平

在民族地区开展活动是改善我国民族地区关系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现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顶层规划,高度重视。2018年,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的第一份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工作,推动民族团结工作更好的完成。促使新时期,在民族地区创建和开展民族工作有了更高的引领方向,活动水平也更提高了一层。第二,搞好民族地区宣传工作。在各民族地区广泛的开展了“全国团结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法规、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促进民族相互交往,促进更加团结。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7.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辅导读本[M].民族出版社,2015.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会全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DB/OL].新华网,2014-09-29.

作者简介:李恒(1992.02- ),天津人,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少数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