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看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
2019-09-17郝京华
【摘 要】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产生同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有很大关系,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看,一个优质的教师共同体要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以评价为中心的环境和以社群为中心的环境。
【关键词】教师共同体;学习者;知识;评价;社群
【中图分类号】G45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1-0018-03
【作者简介】郝京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看到南京市玄武区关于构建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的一组文章,笔者脑海中不时会浮现出与他们一起观课、研讨的情景。玄武区的科学教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团结、敬业、有追求、有活力。笔者一直对他们“百花齐放”式的专业发展感到好奇,看了他们的文章,方知这可以归功于他们构建的专业生活共同体,正是这个共同体把玄武区分散在各个学校的科学教师凝聚在了一起,他们一起磨课研课,一起做课题,一起设计课程,一起读书交流,一起野外考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承担失败的风险,一起规划发展的宏伟蓝图,一起把蓝图变为现实……
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以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合作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学习者联结在一起进行互相交流和共同学习的组织。教育界推行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是与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相关的。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是课改成功的关键,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国家加大了在职教师的研训力度,“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研训的基本理念。专业学习共同体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目前,对专业学习共同体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意见认为它能丰富教师的专业教学知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它可能在强化传统并有可能“延续不合格的实践”。笔者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优劣取决于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什么样的学习机会及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揭示了人学习的诸多规律,并据此提出了建设学习环境的四个原则,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评价为中心、以社群为中心。研究者特别指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成人的学习。虽然玄武区提出的是专业生活共同体,其涵盖的内容多于专业学习共同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专业学习必然是专业生活共同体活动的重要及主要方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剖玄武区科学专业生活共同体这只“麻雀”,看看他们是如何践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学习原则的,并一探共同体成功的奥秘。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强调将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长处、兴趣及需要上。玄武区的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在两个方面体现了这一精神。一是创建了“立体化交往式教师联盟”,其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师的长处和需求,将区内的专职科学教师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第二层次是有一定建树的中青年教师,第三层次是骨干教师。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要,还可以充分利用二、三层次优秀教师这一资源,让他们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二是对共同体进行了细分,细分后的共同体是更小范围内的研究型学习共同体。每个小共同体按照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教学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主题,如低年段教学、表现性评价、学习单、STEM项目学习等。对30位教师访谈的结果显示,26位教师认为在细分后的共同体中获益最大。如此看来,能否满足共同体成员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是共同体品质的重要指标。那些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共同体不顾教师的需要,想当然地预设教师会去参与事先安排好的活动,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二、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
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强调学习者的知识掌握重质而非量。学习知识当然是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的重要任务之一,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这对共同体尤其是共同体的领路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笔者发现,在共同体所学知识的选择上,玄武区的科学教研员冯凌老师是有讲究的。这一点可以从玄武区的学科教学理念和科学教学主张看出来。玄武区科学教学的理念是“为促进学习而教”,教学主张是“创设联结——让科学丰富儿童”。教学理念是航向,教学主张是理念落地的策略。理念、主张都有着浓郁的现代学习理论色彩,但又是本土化的表述。显然,这些理念和主张构成了共同体成员的实践共识。有理念和主张的引领,专业生活共同体便不再是“萝卜烧萝卜”的杂烩,而是有“理性精神观照”的实践团队。而那些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共同体内的教师可能只是单纯地接受一种新的技术(如合作学习),而没有机会去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及价值,那样,共同体就失去了共同体的意义,共同体作用的发挥也将大打折扣。
三、以评价为中心的环境
以评价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特征是能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以使学习者明白所进行的学习活动是该坚持,还是该放弃,抑或是修正。教师都知道反馈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教师的学习和专业成长亦然。
开展教学变革的教师尤其希望得到同行的反馈,那是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也是他们更正现有或潜在错误的“试衣镜”。
玄武区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的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设计阶段的评价集中体现在“磨课”上。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到教学流程的规划,无一遗漏,都会被评价到。“你设计这个活动的意图是什么”“这个环节应该这样处理”……评价、诘问、建议,有时会让上公开课的教师喘不过气来,但也一定是收获满满的。观课阶段的评价写在听课记录本的空白处,“此处追问具有启发性”“对学困生缺乏足够的耐心”“板书字太小”“候答时间不够”,这些是质性的评价,还有量化的评价,如提问的覆盖面、提问的频次等,教学过程的记录与评价将是课后教学研讨的重要依据,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线索。笔者参加过许多次这样的研讨,听着老师们的对话、争论,目睹老师们的思想变化和共识形成的过程,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反之,那些不是以评价为中心的教师共同体没有人为教师行为的改变提供必要的反馈,要么只有权威者高高在上的指点,要么缺乏深层次的互动与交流,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自然也是有限的。
四、以社群为中心的环境
以社群为中心的环境关注的是共同体成员之间有无分工合作的学习活动和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而这也是衡量共同体品质的重要标准。玄武区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在這方面可圈可点,可供分享的经验甚多。最能把教师凝聚在一起的活动当数片区共同体。片区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上公开课的机会。而上公开课之前的磨课和课后的研讨,更是思想碰撞、经验分享的好时机。他们的区域研训平台——研训工作坊是凝聚人心的另一个好举措。在工作坊中,教师常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种探究或产品制作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给教师带来创造的快乐,还能使教师获得“多个人比一个人更好”的体验,更能使教师亲身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而让教师领悟分享和合作的意义,并能让其获得从学生视角看待学习的宝贵体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活动要比听专家条分缕析的讲解要有效得多。他们还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分享合作的机会,如阅读分享,片区课题研究、拓展训练、跨学科研讨、野外考察、专题微沙龙、QQ在线答疑……这么多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教师能不被吸引,能不积极参与吗?除了活动本身所产生的凝聚力外,团队良好的心理氛围也很重要。正如有教师所言:凝聚力和向心力需要的是平等与关怀……玄武科学教师团队的特质是“平等、友善、关怀”,每个人在共同体中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尊重与关怀,这是玄武抱团生长的文化底蕴所在。玄武区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中没有所谓的权威,无论你是青年教师还是骨干教师,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教研员、特级教师、片长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干活更多、责任更大的“群众”。正因为有这样丰富多彩的团队学习活动和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成员们才会把共同体视为他们的“精神家园”,这也是教师更愿意将共同体称为“专业生活共同体”的原因。玄武区的这些经验对那些欠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体来说是有一定的启发性的。
玄武区科学教师专业生活共同体的建设经验值得分享,笔者期盼他们在前行的路上不断传来佳绩,也期盼能涌现更多的像他们那样的共同体。只有这样,教师这一行当,才能真正实现从职业向专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