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7马茹月
马茹月
摘 要:奥尔夫教学法作为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目前在国内被广泛应用到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中,赋予音乐教学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简述奥尔夫教学法对智障儿童在音乐教学中所产生的有效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智障儿童;音乐
一、奥尔夫教学法
(一)理念
奥尔夫教学法提倡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的本质的认识是大大不同的。奥尔夫教学法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并通过语言、歌唱、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因此,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这种需求更加明显,我们不提倡注重表现的好与坏,因此,奥尔夫教学法就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所追求的目的截然相反。
智障儿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不同于正常孩童在沟通、表达、行为方面的缺陷,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加需要注重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师则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将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二者充分结合,相得益彰,这才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和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相比较,传统模式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如何唱、跳、弹奏等,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模仿老师。老师在课堂上也更多的是追求结果,严厉地对待学生,无形中形成了对学生的压力,对于智障儿童更多是需要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因为特殊儿童在接收信息方面比正常儿童要缓慢和困难,此时更需要教师转换教育方式和思想,奥尔夫教学法正是我们需要应用在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良药。
(二)原则
奥尔夫教学法所尊崇的原则是要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的学习音乐。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动起来,做各式各样的游戏,让学生的情绪更轻松,不知不觉在欢快的气氛中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训练。特别是在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中,更应该注重这一原则,让他们在课堂上多运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仅可以锻炼大脑和四肢协调,也十分有助于孩子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感知音乐。
(三)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对孩子心理世界的开发,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教学法,学生不会把学习音乐当成是一种负担,反而会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世界中,用他们的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表达感情,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对乐感、乐理、表演等掌握得更加迅速。除此之外,奥尔夫教学法也给予孩子发展个性的无限空间,也在集体表演中教育学生有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奥尔夫教学在智障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智障者超过1000万,其中学龄智障儿童的人数就占近一半。音乐治疗法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地位日益得到重视,而奥尔夫教育法则是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领域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产生的有益影响不可忽视。
(一)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在歌唱教学中,选取适合残障儿童歌唱的较简单的儿童歌曲、音乐和语言有许多相通的元素,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孩子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波动,还能够训练智障儿童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老师在教授歌曲的过程中,可以出示图片或者模仿动作让孩子更好地记忆。
(二)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提倡在音乐教学中结合游戏等自身训练的方式,使学生在游戏中忘记自身身体缺陷,激发智障儿童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充分调动孩子的身体表达欲望。通过游戏、体态律动的训练,促进他们的肢体协调发展,进而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做游戏的同时,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地掌握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还可以锻炼他们的集体合作意识,弥补他们在感知觉和动手能力方面的不足。
(三)在乐器演奏方面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中所提到的乐器种类十分丰富并且很好掌握,对于身体有缺陷的儿童来说更容易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教师在乐器演奏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他们想表演的乐器,通过自身与乐器的接触,对不同材质的乐器进行区分,感知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旋律的不同,更好地刺激残障儿童的感知觉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在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锻炼残障儿童在语言、肢体、表情方面的表达,同时可以改善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能力,极大地改善了殘障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对残障儿童的教育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的一部分,还需要更多的心理、音乐、医学专家们的不懈努力来促进我国残障儿童教育的不断发展,为残障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尽情描绘未来。
参考文献:
[1]程虹毓.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5).
[2]张鸿懿.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