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9-09-17王成端
王成端
(四川文理学院, 达州 635000)
西部高等教育是与东部、中部高等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泛指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特别是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的重要使命。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政策倾斜、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了诸多特殊关照。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支持和推动区域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对西部高等教育研究也给予了极大热情和长期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借助知识图谱的分析工具与方法,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能进一步把握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明晰研究的热点,并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AJD)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收录国内各类期刊8 000余种,内容涵盖哲学与人文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医药卫生科技、工程科技、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年均下载文献总量超过20亿篇次,是国内绝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开展文献检索的样本数据来源库。本研究所需数据也主要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获得。在前期的文献检索中发现,国内首篇以西部高等教育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出现在1997年,为杨国桢教授发表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上的《加强工科、发展专科、办出特色——关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文。因此,本研究将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限定为1997—2018年,并选择“高级检索”功能,以主题为“西部高等教育”或含“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后,共获得符合条件的文献817篇。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人工逐条筛选的方式,对检索所得文献进行二次处理,剔除征稿启事、新闻报道、会议综述、人物访谈、书评等非研究性文献,重复发表文献,无作者、无关键词文献,以及与“西部高等教育研究”主题明显不符的文献,最终保留541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成熟为文献计量研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此背景下,运用一些数据可视化处理工具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成为新的可能。同时,运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不仅可以更为直观地呈现研究结果,有效解读文献的组成类型、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等,还有利于最大限度避免传统文献研究方法所产生的研究者个体主观性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综合运用Bicomb 2.0、SPSS 20.0、NetDraw、Ucinet 6.0等软件与工具,以检索得到的有效文献为样本,从文献年代分布、来源期刊、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等维度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并在可视化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揭示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热点。
二、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一)研究总体概况
1.文献年代分布
通过分析期刊文献的年代分布情况,不仅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进程,还有利于预测其发展态势。本研究以文献的发表年份为分类依据,对1997—2018年以西部高等教育研究为主题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如图1)。从总体分布情况来看,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经历了一个非线性的动态变化过程:1997—2000年为起始萌芽阶段,1997年出现首篇关于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此后陆续有一些成果发表,但这一阶段年均发文量不多,主要是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基础;2001—201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发文为35篇,其中2005年达到最高值45篇,这说明西部高等教育研究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视;2011—2018年为平稳增长阶段,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但年均发文量为22篇,低于前一阶段,其原因值得分析与思考。
图1 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年度分布及趋势图
2.载文期刊
对文献的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揭示该研究领域文献的空间分布特点,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区期刊,并为相关研究者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有效的情报依据。本研究利用Bicomb 2.0软件对541篇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有效文献进行期刊频次统计发现,来源期刊共涉及323种,平均发文量为1.7篇。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文量最多,为15篇,占刊文总数的2.77%;《重庆高教研究》次之,刊文量为11篇,占刊文总数的2.03%;《黑龙江高教研究》排名第三,刊文量为10篇,占刊文总数的1.85%。根据比利时情报学家埃格黑(L.Egghe)提出的布拉福德核心区期刊数量计算公式r0=2ln(eE×Y),本研究中r0≈7,即刊文量排名前7位的期刊可认定为核心区期刊(见表1),约占刊文期刊总数的2.17%。从表1可见,7种核心区期刊刊文总量为67篇,仅占文献总数的12.3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分布还比较分散。进一步分析发现,处于核心区的7种期刊有5种为教育类学术期刊,其余2种为高校主办的社科类综合期刊,表明教育类学术期刊仍是传播西部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3.核心作者
表1 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来源期刊
表2 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
为进一步了解核心作者间的合作情况,本研究利用Ucinet软件集成的可视化工具Netdraw绘制了如图2所示的核心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结果显示,25位核心作者仅形成了2个校内间的合作对,分别是兰州理工大学的洪涛、叶进、段兴利、权丽华,兰州交通大学的蔡中宏、许鹏奎。同时,从图2还可以看出,核心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的整体联系较为稀疏,网络中的大多数节点之间没有连线,这说明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次数少,合作关系还不够紧密,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特别是跨校、跨区域合作的研究团队。
图2 核心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4.核心研究机构
由于每一位作者均有一个相对应的工作机构,因此本研究参照普赖斯定律中关于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来识别核心研究机构。同时,为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研究机构的发文情况,本研究对表述不一致的部分机构名称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化处理,仅保留作者所在单位的第一名称,如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统一归为陕西师范大学。通过统计和计算,此处的核心研究机构值约为3.26,据此确定发文数大于3篇的38个研究机构为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机构(见表3)。
表3 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机构
根据表3的统计结果可知,38个核心机构共发文255篇,占总发文量的47.13%,接近普赖斯定律中50%的理论值,已基本构成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机构群。进一步分析发现,这38个核心研究机构均为高等院校。从办学层次来看,均为本科院校,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17所,发文114篇;普通高校21所,发文141篇。从办学类型来看,综合类院校12所,发文98篇;理工类高校11所,发文64篇;师范类院校7所,发文50篇;财经类院校3所,发文19篇;民族院校3所,发文15篇;艺体类院校1所,发文5篇;农林类院校1所,发文4篇。从办学地域来看,有32所高校位于西部地区。可见,高等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仍是引领和推动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同时,这也表明,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机构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二)研究热点识别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主旨的凝练与概括。在文献计量学中,高频关键词往往代表着一个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所关注的重点,反映了其研究主题与热点。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以此来识别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1.高频关键词的提取
表4 西部高等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2.高频关键词的共词聚类分析
通过对来源文献中高频关键词的关联性进行共词聚类分析,可以归纳出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进而发现其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Bicomb 2.0共词分析软件,对表4所列出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生成词篇矩阵后,导入SPSS 20.0软件并将其转化为一个33×33的共词相似矩阵,再将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后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得到如图3所示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树状图。图3中纵轴的数字与其代表的高频关键词一一对应,横轴的数字体现关键词之间距离的大小。若关键词距离越近,表示他们之间越相似,反之亦然。
图3 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树状图
从图3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33个高频关键词被聚类为了5种类型。其中,类型1主要聚类了“对策、现状、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关键词;类型2主要聚类了“高等教育发展、人才、民办高等教育、西部、资源配置、发展、高职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等关键词;类型3主要聚类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经济、改革、教育公平、西部经济”等关键词;类型4主要聚类了“高校、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人才培养、跨越式发展、人力资源、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关键词;类型5则主要聚类了“西部高等教育、WTO、西部高校、可持续发展、对口支援、高等教育资源”等关键词。这5种类型基本代表了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
3.高频关键词的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将多维空间的主题词降到低维空间进行定位和分类,以发现主题词之间的关系结构,从而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其研究热点的一种文献分析方法。在多维尺度分析图谱中,关联性和相似性越强的对象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类团,距离战略坐标中心点越近的对象,其中心性越强,也是最重要的研究热点。为更加准确地识别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SPSS 20.0软件的多维尺度分析工具(ALSCALl),得到如图4所示的西部高等教育研究多维尺度图谱。
图4 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多维尺度图谱
从图4可以看出,高频关键词呈区域聚集分布的态势,聚集情况与图3聚类分析树状图中研究热点的归类基本一致,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将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与热点归为5大类是比较合理的。其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领域1)位于第一象限,是目前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与其他4个领域的研究之间的关系紧密。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研究(领域2)主要位于第一、四象限,第一象限的资源配置、高等教育大众化,第四象限的教育公平、人才培养,这些主题与其他主题关系密切,研究成果丰富,且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也是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领域4)主要位于第二、三象限,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这两个关键词较为活跃,这一领域的研究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研究(领域5)分布于第二、三象限,研究主题明确,但距离中心较远,重要性小。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领域3)主要位于第四象限,研究成果丰富,但位置较边缘且不稳定,容易受其他研究的影响而演化。从图4还可以进一步看出,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是围绕“人才、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公平、发展战略”这4个方面展开的,其中,教育公平与人力资源开发处于整个网络的核心位置,是研究关注的焦点。
(三)研究热点阐释
根据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结合对重要文献和代表性文献的研读,本研究进一步对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作如下阐释。
1.有关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自2000年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尤其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机构持续增加,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但从现状来看,也还存在普通高校数量不足,规模过小;西部高校招生额度较小;重点院校少,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之东部地区差距很大;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高水平人才流失严重;学科发展水平不高等一些实际困难与问题[1]。同时,也有学者指出,高水平大学偏少,经费支持偏弱,高层次人才偏少,生源质量偏低以及国际化水平偏低等,既是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的重要体现,也制约了西部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西部高等教育要实现振兴,必须进行一次新的战略设计[3],要从传统的依附性发展模式和囿于“西部”身份的符码中解放出来,实施有效的人才战略,并进行制度创新[4]。特别是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应加快西部高校国际化进程,逐步完善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规划,深化对西部高校薄弱学科的帮扶,建设西部高校国家级学科平台,建立健全西部高校人才岗位制度和特殊津贴制度[5]。
2.有关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的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证高等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关注并重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虽然实现了“量”的急剧增长,但也带来了诸如大学生就业难、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不平衡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王成端、王丽丽对西部12省(区、直辖市)所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有形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科技三项奖励”等无形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西部地区高校的拥有量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在西部各地区间,其分布也呈非均衡状态,主要集中在陕西、四川和重庆这3个地区[6]。魏玉梅和刘先春基于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视角,以每十万人口在校生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生源、社会阶层等为指标,对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的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东流”现象比较突出。为此,他提出了落实高考招生专项计划,提高重点大学农村考生比例,合理分布高等教育资源等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7]。郑惠强认为,加快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他建议:“继续加大中央对西部高校的经费投入,进一步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占全部转移支付额的比重;根据西部地区实际,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高校生均经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8]
3.有关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二者既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投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朱迎春等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内地31个省份的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只有1.267%,且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步递减的梯次分布[9]。蔡文伯和王邦权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西部12省(区、直辖市)的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差异[10]。郑成的研究也表明,不管是从整体还是从各省份来讲,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并未形成良好的态势,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低于4%。他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贡献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低一高”,即高等教育投入较低、劳动力素质低、人才流失率高[11]。但张文耀的研究发现,虽然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不存在短期内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存在长期显著的协整关系。因而,从长期来看,以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提升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12]。
4.有关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研究
人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人才聚集的主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其自身所拥有的人才资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关于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从3个方面展开:一是高校人力资源的含义及特点。王章豹、阮晨艳认为,广义的高校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狭义的高校人力资源是指高校中具备一定知识技能,能够开展创造性、创新性劳动的人,主要由教师(或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构成。同时,他们还认为高校具有人力资源分布密度高,蕴藏量丰富;创造力强,高收益性;自我实现需求的主观能动性与高层次性;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创新型、创造型人才稀缺性等诸多特点[13]。二是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西部地区高校人才大量流失,其中以中青年学术骨干居多,致使原本高层次人才偏少的矛盾更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西部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对教师聘任管理的创新性不足;人才引入盲目且政策不合理;薪酬福利管理问题突出,激励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教育培养体系不完善等[14]。三是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加强与东部高校人力资源联合开发与互利合作,加大对西部高校的财政支持,适当放宽对民办高校设置的限制,加快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增加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等;从高校层面来说,要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视对本土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与绩效考核体系,健全人力资源激励、培训机制,提高西部高校自身的竞争力[15]。
5.有关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研究
目前,我国已颁布了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主要有《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2001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2010年)等。在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导和指引下,现阶段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为主体的对口支援网络。其中,支援高校中有5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受援高校中新疆和西藏地区所有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实现了全覆盖。通过对口支持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从组织者角度来看,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分为由教育部直接组织对口支援、内地省市对口支援和西部地区内部组织的大中城市对口支援3种模式。从对口支援的内容和方式来看,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合作、管理能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以及物资捐助等八大系统模式和校长挂职锻炼、文化和物资西援、对口支援重心下移、研究生培养基地以及多渠道辐射地区发展等五大特色模式[16]。在支援高校的帮助下,西部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声誉等方面得到较快发展,贵州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和石河子大学5所受援高校先后进入“211工程”,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被列为B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贵州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青海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被列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有力助推了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政策运行资金不足,运行机制不健全;高校成本收益不对称;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支教教师的权益保障不足;缺乏问责与评估机制等[17]。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1997—201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AJD)中的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Bicomb 2.0、SPSS 20.0、Netdraw、Ucinet 6.0等软件与工具,从文献年代分布、来源期刊、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等维度,对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热点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载文量来看,自1997年首篇文献发表以来,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发文量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增长态势,表明其正逐步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但2011年以后年均发文量较前一阶段有减少,其原因值得分析与思考;从来源期刊来看,教育类学术期刊仍是传播西部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研究的成果分布总体上还比较分散;从核心作者来看,目前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还未形成具有较高学术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核心作者群,研究者间的学术联系和跨校、跨区域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研究机构来看,高等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仍是引领和推动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从研究主题与热点来看,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是学者们在过去一段时间关注较多的热点。总体而言,本研究较好地揭示了20年来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热点,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但受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本研究在识别研究热点时,未能很好地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阶段性特征,由此也导致对研究热点的阐释还不够全面和深刻,这也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二)研究展望
伴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以及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将会更加重视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队伍中,其成果会更加丰硕。就未来的研究主题而言,可以重点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研究。
1.逐步扩大对口支援的研究对象
从受援对象的区域位置来看,目前受援高校主要位于新疆、西藏、贵州、宁夏、青海、甘肃等地区,而四川、重庆、云南等西部其余省区的受援高校数量较少。从受援高校的办学层次来看,除新疆、西藏之外,受援高校大部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或省属重点院校,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涉及较少。从受援高校的办学性质来看,全部都是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尚未涉及。然而,在我国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西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以及高校类型复杂多元的情况下,我们应更加注重受援对象的广泛性,需要扩大对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内蒙古、陕西等地区受援高校的范围,探索将民办高校纳入对口支援体系。未来应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以选择西部“双一流”高校为基础,建立与国内一流大学的对口支援关系,努力建设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西部急需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为重点,利用东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培养一大批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为支撑,通过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西部新兴产业培养数以万计的实用性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行业紧缺人才。同时,还应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组团式对口支援模式,共同制定区域内高校发展规划,整合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并通过对口支援重点建设高校带动区域内其他高校,形成规模辐射效应,从而不断缩小高等教育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内高校各定其位、各展其长、各具特色,共同推进西部高等教育的振兴发展。
2.进一步深化拓展共享教育研究
共享教育是基于共享经济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是在共享教育体系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与方法,使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实现精准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18]。但现有研究表明,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共享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且以师资、课程、图书、仪器设备、文体馆所等有形教育资源的共享研究为主,而对知识产权、行为传统、校园文化、品牌声誉等无形教育资源的共享研究较少,容易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资源的使用效率低、流动性差。因此,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共享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模式,探索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大数据中心,将有限的、碎片化的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在一起,使一些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分享到资源匮乏的地方,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更广的范围内自由流通,最终实现资源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现场与远程结合、个体与共享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以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结合。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建立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资源共享评价体系,及时反馈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结果,有效检验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效果,从而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供给,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以“共享共赢”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3.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西部地区由于幅员广、地缘政治复杂,一直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基于此,未来应更加关注西部地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教育前沿问题,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不仅是新时期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机遇,更是西部高等教育研究应有的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高等教育的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较大。西部高校应抓住发展机遇,打破原来点状、块状的高等教育合作模式,根据地区实际或学科专业特色,通过教育与产业同步、学校与企业结合,搭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推进平台,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培养大批“一带一路”急需的高端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还应加快提升西部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加快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加强薄弱学科专业建设,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完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机制,把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为西部高校重要的办学导向,促进西部地区由过去对外开放的“末梢”变成“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