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提高床头信息标识符合率中的应用
2019-09-17陈念妮
陈 莉, 石 洁, 陈念妮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神经外科, 福建 厦门, 361004)
护理标识是医院特殊制作的科学性标准记号,目的是预防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或风险事件导致的护理缺陷发生[1]。医院患者床头信息就包括了各种护理标识。床头信息标识清晰地显示了住院患者的基本身份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及住院期间的病情信息(医师的姓名、入院时间、护理级别、饮食级别、管道、过敏史、各种风险预警、床边隔离),其中风险预警包括压疮、跌倒/坠床、血栓,床边隔离患者还需要悬挂隔离标识牌。护理标识的使用能够方便护理人员进行识别,同时为护理人员提供警示[2]。完整的床头信息标识既能让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情况,也能增强患者及家属的医疗卫生和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且从法律上对医护人员也具有保护作用。但在临床使用及检查过程中发现,床头信息时常不规范。品管圈的实施对临床护理质量控制具有积极作用[3]。神经外科2018年4月—9月将品管圈应用到提高床头信息标识符合率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神经外科2018年4月—9月实施品管圈活动,本次活动针对科室住院时间>7 d的患者,活动实施前调查148例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调查患者123例。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
科室成立品管圈,圈名“脑白金圈”,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科室的护士自发组圈,科室护士已多次组织品管圈活动,成员对品管圈相关知识及流程均熟悉掌握。品管圈共6名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护理骨干3名、护士2名。选出圈长1名,领导圈员积极参与活动,负责圈活动计划的拟订与执行,向上级报告活动状况,并参与指导活动。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创造自主活动的气氛及环境,对圈活动计划予以指导及建议,并评价此次活动。圈员5名(包括文秘)积极参与圈的活动,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创意;服从群体意见,从事改善活动;接受教育,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遵守已订的标准从事工作。文秘1名,负责会议记录及材料整理。
1.2.2 确定品管圈主题
召开品管圈圈员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根据任务的重要性、急迫性、可行性、圈员能力四大要素标准确定圈主题为“提高床头信息标识符合率”。“信息标识符合”包括信息标识的准确和完整,准确即信息标识正确,医嘱更改时床头信息标识及时相应更改,完整是指信息标识全面、完整、无遗漏,展示患者床头规定的所有信息,两者均无误才能视为符合。
1.2.3 制定品管圈活动计划
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制定,内容包括: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绘制甘特图,活动计划时间定为2018年4月—9月,品管圈小组会定为每2周召开1次,落实时间及相关负责人,充分发挥每个圈员的潜能。如果计划表与实际有差异时,应记录差异的原因,以便活动后及时检讨与改善。
1.2.4 现况调查
了解问题的现状、严重程度,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分3个阶段:①明确原有的工作流程,主要通过绘制流程图,清晰查找原因、制定对策;②制定数据采集调查表进行查检,分完整性及准确性两方面分别调查影响因素。调查148例患者,其中规范64例,符合率43.24%,不规范项目有171项;③确定改善重点: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缺陷数据见表1,制作柏拉图见图1,柏拉图分布结果显示,各项床头信息标识中以主管医生、入院时间、饮食、洗手液有效期、隔离标识牌、管道护理的信息不完整或不准确为主,占83.63%,故将上述6项内容列为改善的重点。
表1 现况调查缺陷数据统计表
图1 现况调查柏拉图
1.2.5 设定目标值,分析原因,找出真因
根据目标值=现况值+[(1-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43.24%+(1-43.24%)×83.63%×(24÷30),得出目标值是81.21%。圈员采用“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同时借助特性要因分析法,找出问题的所有可能原因,采用评价法由全体圈员对每一个原因按照重要程度进行评价打分,根据“80/20原则”,选定靠前的20%原因为要因。把得到的要因重新进行查检,坚持“三现原则”(现场、现物、现实),找出真因。此次活动的真因包括以下方面。
表2 改善后调查缺陷数据统计表
1.2.5.1 管理方面: ①培训不全面,未让全体护士重视并掌握床头信息标识的要求;②科室缺少明确、具体的床头信息标识,缺少具体要求及操作流程,护士无法做到“有据可依”;③辅导不及时,对有缺陷的床头信息标识的所属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没有及时纠正、指导;④检查力度不足,范围不全面,监管不及时;⑤激励机制未启动,对做的规范的护士没有奖励;⑥对洗手液有效期关注不够,未定期检查。
1.2.5.2 护士方面: ①对要求不重视,存在偷懒及侥幸心理;②操作不熟练,尤其新进护士及轮转护士,未能掌握床头信息标识的全部内容,不知道提示牌的悬挂方法;③工作量大,医嘱更改不及时,导致遗忘;④责任心不强,交接班时未再一次核对床头信息。
1.2.5.3 设备方面: ①标识牌在护理站,护士评估风险后需去护理站拿标识牌挂于床头,风险降低时又要去病房取回标识牌放于护理站,反复往返增加工作量,护士主动性降低;②部分标示牌库存不足;③床边隔离标示牌不方便悬挂,不牢固,易脱落。
1.2.6 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
针对原因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对策方案,再对每个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圏能力等进行评分,最后确定以下对策。
1.2.6.1 管理方面: ①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全员培训,宣讲床头信息标识的重要性,进行“警示教育”,对全科护士进行教育,如由于床头信息标识不符合导致的纠纷及不良事件案例等,提高护士的重视度;②制定本科室“床头信息标识”符合的要求,要求人人掌握,加强对新进人员的培训;③对护士床头卡信息标识执行情况进行二级质控,护理组长每天下班前检查,加强监管,对未达标的护士及时辅导、考核,确保信息准确完整无误;护士长进行每周1次抽查,尤其关注改善重点项目;④明确检查时间、检查范围及奖惩制度,做到人人重视;⑤利用微信形式,将暴露的问题及照片上传,巩固记忆,对发生问题的责任护士产生警示作用;⑥每月第1天统一更换洗手液并做好标识,这样既减少了检查次数及时间,又能保证洗手液在有效期内。
1.2.6.2 护士方面: ①对新进护士及轮转护士、进修护士加大培训力度,将规范纸质化,放置在每辆护理多功能车上,护士可以遵照执行;②改进方法:建立专门记录簿(放置于护理车上)记录医嘱更改信息,下班前核对,接班护士可通过查阅记录表迅速掌握交班护士医嘱更改落实情况,也对患者病情进行一次梳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交接班后的程序;③强调交接班的规范细致,及时补缺补漏。
1.2.6.3 设备方面: ①在床头装订透明标识牌栏,将标识牌放于其中,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决定标识牌的正反面放置(正面有标识,反面是白板);②将隔离标识牌从悬挂方式改为粘贴方式,直接贴在手消毒液上(平时就将标识贴在手消毒液上备用),改进流程,既减少悬挂这个步骤,也杜绝了遗漏现象;③定期查看标识牌(压疮/跌倒/坠床)库存,及时采购补充,避免由于缺少标识牌而遗漏。
1.2.7 效果确认
再次收集数据,本次调查患者123例,其中规范114例,符合率92.68%,其中不规范项目有10项,见表2,目标达成确认,改善后柏拉图见图2。
图2 改善后柏拉图
1.2.8 标准化
通过品管圈活动,科室修订关于“床头信息标识”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标准操作流程,使管理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1.2.9 检讨与改进
具体内容,见表3。
1.2.10 品管圈活动成果评价
①品管圈实施后床头信息符合率;②目标达成率和进步率;③雷达图显示圈员成长分数。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床头信息符合率从43.24%(64/148)提高到92.68%(114/123)。目标达成率为130.21%,进步率为114.34%。饮食、标识牌、管道护理、压疮警示牌、入院时间5项为进一步改善的重点。
2.2 无形成果
圈员成长从17分提高至25分。通过这次品管圈活动,圈员凝聚力、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和谐度、沟通技巧、个人潜力和责任与荣誉感均提升。
表3 检讨与改进情况
图3 雷达图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患者就医选择时考虑的重要指标之一[4]。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和患者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护士必须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充分了解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时要想在患者之前,做在患者之前,选定明示性的标识,做到防患于未然[5]。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有针对性、有目的地使用各种标识,对防范护理缺陷的发生有重要意义[6]。准确、完整的床头信息能清晰地显示及表达住院患者的基本身份信息及住院期间的病情变化,使护士长及主管医师、值班医师能够及时掌握患者信息,并实时监控病房护理质量。反之,不准确、不完整的床头信息不但影响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病情的了解及判断,甚至可能出现医疗安全隐患,也影响医师、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护士床头信息执行规范不仅促进了护士对护理服务细节和病区安全管理的关注,同时也对实习、进修、轮转及新入科室人员也起到了警示、提醒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其病情评估及判断能力[7]。
对策拟定是品管圈活动的关键环节,决定着品管圈活动的最终成效。对策拟定主要是针对造成问题点的真因,拟定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改善对策,并通过评价和整合产生有效的实施对策,最终制定相应的改善计划[8]。本次品管圈的难点就是真因的验证,必须要遵循“三现原则”(现场、现物、现实)才能进行验证,同时要参考圈员及护士的意见。刘庭芳[9]认为在使用品管圈手法进行对策拟定时,要满足以下条件:①有改善的效果;②达到预期的改善目标;③合乎品质、成本、效率的要求;④对圈员、同事的工作不会造成负担;⑤绝对安全与可靠。所以对策拟定一定要符合医院、科室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照搬照抄”。通过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发现,比较常用的是5W1H法和头脑风暴法,分别占84.87%和70.03%,文献分析法占49.29%,而其他方法在样本圈组中用到的较少[10]。本次品管圈采用的是头脑风暴法。
品管圈活动是全员参与的团队活动,可把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在一起,让员工自觉参与活动,使其享有更高的自由权、参与权、管理权[11-12]。通过品管圈活动,培训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员工有效完成工作[3]。有学者通过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品管圈的相关知识,成立活动小组,及时分析、评价活动结果,使其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中来,提高了护理人员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13-16]。本研究通过对品管圈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圈员能更加熟练运作,按部就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圈员积极呼吁对今后科室需要改进的项目也以品管圈活动的形式开展。
综上所述,将品管圈运用到提高床头信息符合率工作中,选题符合临床“迫切、重要、可行”课题;圈员分工合作,充分收集数据,活动阶段PDCA确实分析改善;应用各种改善手法展开进行;效果明显,作业标准化,持续性佳。另外通过活动,圈员集体意识增强,护士人人重视床头信息的准确完整,人人掌握规定的作业流程,通过方法的改进,使得操作高效简便,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