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神游太虚幻境”说开来……

2019-09-16张志伟

西部论丛 2019年15期
关键词:判词情节主题

张志伟

摘 要:《红楼梦》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主要描写了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内容,在全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研读第五回内容,浅析其对整部小说情节与主题构思的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 第五回 情节 主题 判词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最高艺术成就,在中国小说艺术发展史上,它不仅结束了一个时代,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时代,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影响深远。而其中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主要描写了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内容,在全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研读第五回内容,浅析其对整部小说情节与主题构思的作用。

在第五回中,作者曹雪芹借“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梦,用十四首判词和十二支《红楼梦》曲将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以及整部小说的情节和主题作了基本的概括。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补的,尽管后四十回的续书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原作八十回强大严密的诗意逻辑和美学趋势,还是被高鹗不同程度地继承了下来。[1]因此,很多红学家都将第五回看作是整部书的“总纲”。例如,王希廉说:“第五回自为一段,是宝玉初次幻梦,将‘正册十二金钗及‘副册、‘又副册二三妾婢点明,全部情事俱已笼罩在内,而宝玉之情窦亦从此而开,是一部书之大纲领”。[2]白盾也认为:“这也就让我们看出了这个第五回,倒正是曹雪芹艺术构思中的‘总纲:它为整个作品定下基调、划定线路,让读者从这里能看出这部五光十色、令人目眩的《红楼梦》……的轮廓。”[3]下文将从情节和主题构思两个方面分析第五回的作用。

第五回主要写的是“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所见所闻,我们先从小说的情节方面来谈一谈第五回对全书的作用。上文提到作者通过十四首判词和十二支《红楼梦》曲介绍了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并预示了其命运遭遇,对全书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结构作用。而这种“预示”其实是作者采用了预叙的叙述方法,所谓“预叙”,简单地说是指在情节发展中把将来发生的事例预先描述出来的叙事手法,通常用来预示人物、情节发展中的关键点。[4]

以第五回中的判词和仙曲为例进行分析:

“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首判词写的是晴雯,“霁月难逢”暗示晴雯人品高尚,然而遭遇艰难;“彩云易散”指晴雯身为奴婢,社会地位低下,而画里的乌云浊雾也寓意着晴雯的处境艰难。而小说后文的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表现了晴雯心灵手巧、性情爽利的个性,以及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也照应了第五回判词中晴雯处境艰难、不幸早夭的悲剧命运。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支【枉凝眉】写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阆苑仙葩”指书中第一回交代的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美玉无瑕”则是指宝玉,曲词暗示着两人“离经叛道”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下终究还是成了悲剧,最后黛玉泪尽而逝。

“【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飞鸟各投林】总结了书中人物的命运结局,同时“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句,也暗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最后分崩离析、彻底破败的结局。

通观第五回,我们会发现十四首判词主要预示着《红楼梦》中十五位女子的命运,而十二支曲却有三个意图:预示“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的结局;预示十二钗为中心的“上中下三等女子”的“终身”或结局;预示家道和世道——整个封建制度之“天”的结局。[5]尽管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与判词有所出入(这也是高鹗续书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但在大体上,第五回仍然是基本概括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等十五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以及四大家族荣辱兴衰的结局。因此第五回对整部小说的情节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结构作用。

情节内容的书写往往离不开作者主题思想的表达,上文已经对第五回情节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五回对整部小说主题构思方面的作用。前面提到曹雪芹运用了“预叙”的叙述方法预示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在第五回中许多都与现实有所对应。

就“太虚幻境”而言,当书中描写其“珠帘绣幕,画栋雕梁”“鲜花馥郁,异草芬芳”的绮丽景象时,脂砚斋甲戌本有一条侧批云:“已为省亲别墅画下图式矣”,而在第十六回脂砚斋又批曰:“大观园系王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与此同时,作者也在书中暗示了这一点,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那月日的事了。”可见“太虚幻境”对应的是书中现实存在的“大观园”,但却又是一个高于“大观园”的存在。“太虚幻境”完全像一个“女儿国”,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浊物”污染,是一个升华了的、理想化了的“情天”,是一个完全理想化的“大观园”。而在“太虚幻境”中,宝玉所闻的“群芳髓”以及所饮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也有更深一层的象征意蕴。很多红评家认为:“千红一窟”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杯”谐音为“万艳同悲”,暗示了大观园女子红颜薄命的悲剧命运,蕴含着无尽的伤悲和悲戚之感,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深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女性命运的无限同情与关注。

而在第五回中,除了贾宝玉,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引路人”——警幻仙子值得我们关注。警幻仙子受宁荣二公之灵的嘱托规谏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但同时她又“秘授以云雨之事”教会宝玉懂得男女之情。一方面她是“卫道者”,一方面她又是“传情者”,两种身份构成了警幻仙子这一形象的矛盾性。然而矛盾却又不仅限于此,作为“传情者”的警幻仙子虽然教会了宝玉男女之情,但她又用“意淫”警之,让宝玉“情而不淫”,而非“皮肤淫滥”,赞美尊重女性,从而大胆追求男女之间平等真正的爱情。因此,“传情者”和“警情者”的身份冲突,则又是警幻仙子这一形象更深层次的矛盾,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作者自身的爱情观,所以警幻仙子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在书中的化身。

而在第五回的最后,宝玉和可卿游玩之时,“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宝玉便从梦中惊醒。可见,“太虚幻境”终究是一个理想化的存在,而宝玉从梦中惊醒也象征着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的破灭。

因此,作者在第五回中通过预示女性的悲剧命运和封建家族的衰败结局,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同时还借“太虚幻境”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当时女性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综上,小说的第五回借“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梦演绎了整部“红楼梦”,暗示透露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为全书情节的发展勾画出了主要脉络和骨干,并给这部小说赋予了深刻的主题意蕴,在全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清)曹雪芹,(清)高鹗著.红楼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冯其庸.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

[3] 白盾.红楼梦新论[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4] 许央儿."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的叙事艺术[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81-83.

[5] 丁淦.“太虚幻境”的现实意蕴——《红楼梦》第五回简析[J].红楼梦学刊,1982(04):163-176.

猜你喜欢

判词情节主题
巧妙判词
十二钗判词的结构方略
由《洞穴奇案》引发的思考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