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

2019-09-16陶芳渊

数码世界 2019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现状

陶芳渊

摘要:当前信息时代正在快速来临,这使得传统模式的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已经无法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加快促进志愿服务信息化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目标。本文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进行把握,并深入认知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对当下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深入推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化改革,促进志愿服务迎来新气象。

关键词:互联网十 高校志愿服务 现状

一、前言

当前我国迎来信息化的新时代,互联网技术无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2017年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有关互联网推广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社会行业发展走向创新化的道路,推进了发展新生态的形成。旨在促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稳定有效开展,需要可是对志愿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创新,促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并以此激发内在活力,进一步加快模式创新改革。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志愿服务参与度低

志愿服参与度低是当前志愿服务无法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志愿信息的发布没有足够广阔的平台,导致信息覆盖范围低,同时志愿服务者的权益难以被保障。当前高校的很多志愿者都无法明确参与服务的目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些志愿主体对待志愿服务的态度参差不弃,甚至消极对待,这严重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

(二)志愿服务技术含量低

志愿服务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表现为组织形式的单一和简单,当前高校主要推行两类的志愿活动形式,包括学生自主组织以及和社会机构合作。前者通常是一些简单的志愿活动,而后者则相对复杂,包括交通协管之类,这两类形式的志愿活动存在共同点,即专业性不强,这可能是源自对学生能力的考量,认为学生不能够胜任技术型的服务形式。这导致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无法提高。这里的专业主要指学生在开展组织志愿的服务水平,而并非指学业文化水平。当前以山西师范学校为例,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仅仅包括微信公众号与微博账号,技术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无法为互联网高校志愿服务提供更全面、高级的技术平台。

(三)高校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缺乏吸引力与关注度

志愿服务平台的建立已经有所成绩,但是运营状况还有待提高,各平台的整体水平还有所不足,结合各类型志愿服务应用的现存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志愿服务推动缺少针对性。当前的平台已经能够实现根据所在地进行当地志愿服务的推荐,但是却缺乏对个体喜好的关注,导致其推送的服务不够针对性。未来的平台改革将从这一方面进行调整,根据个体的喜好进行服务信息的推送,实现定制化服务。

第二,应用平台还缺乏对志愿服务过后的经验交流和评价。当前很多志愿服务的开展都较为草率,也缺乏后期的反馈和经验总结,导致志愿服务的开展质量不高,也无法达成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会导致服务方出现一些问题。

第三,应用设计缺乏年轻化。这需要在进行平台建设的同时,善于引用一些新潮的元素,加大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同时完善团队交流、平台分享等互动功能,将应用平台打造成可供年轻人交流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平台印象力的提高,推进了网络志愿服务的组织效率。

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通过调查,虽然学校针对志愿者服务积极推进互联网模式,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方式,对志愿者服务进行宣传,但是这些互联网平台的关注度较低,志愿者服务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人数甚至只有3325人,微博账号关注人数为1584人,而山西师范大学的在校人数已经达到了43766人,为此可见志愿者服务平台还是非常欠缺吸引力的。

三、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优化

(一)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参与度

当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度不高,这主要源自宣传的缺失,很多志愿服务的开展忽略了宣传活动的进行,导致受众规模较小,无法将志愿服务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大学生群体,使得志愿者的征集存在难度,这不利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当前我们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以此在进行志愿服务宣传的时候,也可以善于结合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宣传来尽可能推广志愿服务,吸引更多的志愿服务者。

同时,志愿服务不并借助舆论导向的优势,加强宣传力度,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主题宣传片等形式来传播志愿服务文化,更好的树立大众的志愿服务理念还可以将志愿仅要真正落实对项目的宣传,还要引入对志愿文化的传播。强化大学生思维中志愿服务的重要性,服务中的优秀事迹进行宣传表彰,来普及志愿服务理念。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私人定制化服务

1、创新管理模式,扩大自主性

志愿服务是资源性质的,因此无法进行强制操作,若是强制个体参与,就违背了志愿的本质内涵。当前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低主要来自大学生群体对志愿服务的自主意识不够强,很多时候活动的开展都是以牺牲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为前提的,这极大的挫伤了大学生群体的服务意识。因此,需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参与服务的主动意识,让其自觉意识到志愿活动的好处和意义,进而自主参与,包括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从信息获取、到组织报名,到后期开展和最后的经验交流,都要强化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以此来促进志愿服务的参与度提升。这需要相关人员对服务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只有构建系统化的志愿服务体系,发挥校团委的宏观引导作用,并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资讯中心,才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自主的参与志愿活动。

2、志愿活动与“互联网+”高效融合

首先,将线下的志愿服务转移到线上,借助互联网终端,扩大信息的覆盖率,同时各类信息还可以借助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并在线上搭建模拟组织,提供服务双主体的交流,强化志愿者的联系。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趋于精细化发展,结合数据分析,可以加快志愿服务活动的准确开展。第一,借助“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打造“PC+手机端”志愿服务信息平台,通过线上宣传志愿服务信息,来加快志愿者的响应速度,促进服务开展的效率提升。同时还可以保障服务的过程透明化,服务效果的后期评价。第二,结合云计算技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通过相关平台进行共享,促进志愿服务项目和需求实现更有效的对接,推动服务私人定制化。

(三)“第三方”机构运行志愿服务记录系统

我國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一直在推行,各大高校对该制度的落实还存在不足,需要各大高校结合新时代的需求对制度的落实加大监管力度。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主要指当前社会对个体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和贡献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审核,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政策。

随着志愿服务应用的普及,可以推进对大学生志愿的评价。结合应用上显示的相关志愿信息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志愿评估,并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以此来保障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可以通过构建志愿档案,计算服务时长等模式来落实奖惩制度,从而督促学生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并通过一定约束来完善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迎来了新的机遇,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展志愿服务。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强化服务双方的各种需求,从而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因此各大高校可以积极推进“互联网+志愿服务”发展策略,加快服务模式创新,更好的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婷,“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7 (10):141-142.

[2]张亚璇.“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探究——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92-95.

猜你喜欢

互联网+现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