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生命教育的推进路径
2019-09-16李建攀
李建攀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生命教育是个“舶来品”。在我国,生命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和香港,并于21世纪陆续传入大陆地区。近半个世纪以来,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上的斐然成绩使生命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生命教育是教育发展战略中‘四个重视’教育之一”的倡导成为各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助推器,尤其在辽宁、上海、广州、云南等地的生命教育实践颇具新意[1]。早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策略,为全球老年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意味着老年人并非社会的压力,而是积极参与社会的活跃力量。“积极老龄化”反映在两方面:在行动上,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家庭、社区、社会做出贡献;在心理上,老年人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享受完满的晚年生活,具备积极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观。因此,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审视老年观:老年人既是社会主体,又能为社会做贡献,老年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生命价值。
现实情境中,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问题成为我国人口老化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人口老化引发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潜在问题;另一方面,老年群体自身的生理、心理和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也亟待解决。我国老年人口的生命质量堪忧,相关研究指出,中国老人自杀率为其他年龄阶段人群的3~7倍[2]。此外,“碰瓷老人”不断出现,老年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老人变坏”和“坏人变老”的社会舆论亦有愈演愈烈之势。诸如老年偷窃、性侵犯罪,老年婚姻、家庭矛盾,老年自残、自戕悲剧,老年代际、同伴冲突等问题已屡见不鲜。
毋庸讳言,老年人度过幸福晚年不仅在于拥有完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也离不开对生命价值、自我发展的理性思考。老年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老年人愈加爱护自我生命和关照他人生命,在学习中完整认识生命的本质,提升生命的质量,做到“活得幸福”、“活得出彩”和“活得有意义”。可见老年生命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然而,老年生命教育的完整内涵、科学实践和未来发展仍见仁见智,这无疑不利于老年生命教育事业落到实处,建构终身教育体系亦任重道远。完整理解老年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实践功能,探索老年生命教育的发展路径是老年生命教育更进一步的题中之义。
一、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生命教育的理论分析
(一)老年生命教育的内涵
老年生命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现有研究多立足于当今社会问题和社会实践,涉及老年犯罪、老年自杀、老年抑郁等现象,老年就业、老年学习、老年交往等需求,因而当今老年生命教育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特点,着眼于解决老龄社会问题,而很少从生命的本体价值思考。学者叶澜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3]可见老年生命教育是实现老年人生命完整价值的“完人教育”,是基于生命、围绕生命和为了生命的教育。老年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老年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生活美学,探索生命美学,让生活之美与生命之美相辅相成,帮助老年人在以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为框架的整体生命价值中实现有机的统一。
1.基于生命的教育。老年生命教育是以老年人的生命为起点的教育。作为老年阶段的生命教育,老年生命教育离不开以生命的存在感为前提,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和老年群体的生命特征,助力老年人切身体验生命、逐步认知生命。通过在生命体验中感受生命的存在,在生命认知中理解生命的奥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死观。一方面,体验生命为老年生命教育的直接途径,通过创设情境性的生命教育活动,引导老年人积极体验生命,在实践性活动中认识到生命发展的规律,激发生命暮年的创造性[4];另一方面,认知生命为老年生命教育的前提条件,老年生命教育不但有助老年人认知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了解死亡的本质以及如何有尊严地死亡,同时也帮助老年人认识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人类、植物、动物等多种生物形态的生命间相互依存,人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共同构成生命共同体。
2.围绕生命的教育。老年生命教育是以老年人的生命为中心的教育。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两大体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大维度,有机地构成了生命的完整形态[5],因而老年生命教育以生命的两大体系、三大维度为中心展开,为实现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首先,老年生命教育应围绕自然的、本能的生命展开,满足基本的生理和生存需求,引导老年人关注生命健康和寿命两个主题,使老年人学会基本的身体养护和存活技巧;其次,老年生命教育应围绕社会的、群体的生命展开,帮助老年人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在社会交往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社会贡献中发挥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统一;最后,老年生命教育应围绕精神的、思想的生命展开,认识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不仅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升华,同时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显著标志,是生命最具个性和活力的表现,旨在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创造丰富的精神世界。
3.为了生命的教育。老年生命教育是以老年人的生命为目标的教育。老年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的、围绕生命的、最终发展生命的教育,是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生命价值的过程。具体来说,生命科学的教育有利于身心健康进而延伸生命的长度,生命美感的教育有利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进而拓宽生命的宽度,生命美德的教育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进而增加生命的高度。因此,老年生命教育是集老年人的生命之长、生命之宽、生命之高为一体的教育,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完整统一、共同发展的教育,是伴随老年人“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教育。尊重老年人生命的存在价值,培育老年人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凸显老年人生命的丰富内涵,不仅帮助老年群体自身在学习与生活中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和成全生命,同时也体现老年素质教育理念下老年教育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价值追求[6]。
(二)老年生命教育的理论框架
基于老年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和老年群体的生命特征,本文将从价值维度、人格结构维度和年龄维度尝试构建老年生命教育的理论框架(图1),以期丰富老年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价值维度。生命的价值由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和系统价值三部分组成:内在价值是人的主体生命价值,工具价值是人的社会生产价值,系统价值是人的社会生活价值[7]。老年生命教育应帮助老年人实现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和系统价值三者的有机统一。首先,内在价值是生命主体自我发展中的自利性价值,老年生命教育是对老年人自我生命的呵护和自我价值的创造,通过生命养护和生命价值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保护自我生命不受损害,从而使生命得以延续,个体得到发展;其次,工具价值是各价值主体间彼此互惠的利他性价值,老年生命教育应促进老年人对自我、他人以及一切其他形式的生命间差异性和独特性的理解,并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包容接纳、和谐相处,教育内容应重点关注老年群体、代际等不同社会个体、团体间的社会交往,帮助老年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关心他人、爱护集体,从而使老年人的生活多姿多彩,老年群体间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最后,系统价值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生命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价值,老年生命教育促进个体生命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老年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这一完整生态系统的价值提升,应鼓励并支持更多的老年人自主地、踊跃地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在终身学习、享受生活、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爱护自然、贡献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2.人格结构维度。人格结构由生理、心理和伦理三大方面构成,完整的人格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从智能、情感和思想道德三个角度展开[8]。首先,注重老年群体的智能建构,是个体机体发展、生理成熟的基础,通过生理教育帮助老年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深对生命、身体的认识,掌握新的生活技能,提升勇于面对并独立解决问题、积极探索并不懈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激发老年人持续的生命创造力,减缓生理的衰老和智力的退化;其次,关注老年群体的情感建构,是老年人形成积极自我、和谐关系的保障,在伦理教育中学习老年人身处生命晚年的独特心理特点,关注老年人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可促进老年人的自我世界、家庭和社区等周围世界、以及国家和世界等社会世界三个世界的有机统一,从而克服年老的孤独寂寞、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对自我和生活充满信心;最后,强调老年群体的思想道德建构,通过审美教育、品德教育提高老年人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培育老年人良好的个人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3.年龄维度。依据WHO老年期的年龄划分标准,年龄为60~74岁之间的群体是年轻老年人,处于老年前期;75~89岁之间的是老老年人,处于老年期;90岁及以上的是长寿老人[9]。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群体,老年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应各有侧重。针对年轻老年人,其仍保持较饱满的精神面貌和身体能量,需要在生活上、心理上适应“单位人”到“社区人”角色的转变,因而生命教育的内容以退休生涯规划、老年学习、人际交往、社会志愿服务、互联网信息等新知识和新技术为主,鼓励老年人在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发挥余热,充分调动并整合宝贵的老年人力资源;针对老老年人,因年纪渐长,生理机能不断退化,衰老疾病等问题伴随而来,因而生命教育的内容应以疾病预防、养生保健、娱乐休闲、文化艺术等为主,以缓解老年人因身心疾病频发、生理机能退化、生命即将终结等老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和抑郁心理,引导老年人保持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的心态,保持追求品质生活和幸福晚年的激情;针对长寿老人,其处于生命暮年,死亡、疾病、孤独等是最大的隐患,因而生命教育内容应主要以死亡教育、疾病养护、心理疏导等为主,疏解老年人渴望生命长寿与死亡的不可抗拒的矛盾,认识生命自然发展历程,理解并遵循生命起源到终结、个体出生到死亡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死亡的意义,缓解老年群体的担忧和畏惧心理[10]。
图1 老年生命教育理论模型设计
二、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
完整理解老年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有利于认识生命教育与老年教育的关系,理解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生命教育的开展来源于多重现实背景,例如老年人的多层次学习需求,老年教育对生命质量的关切,终身学习理念的践行以及老年人生命意义的统整。
(一)老年人具有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老年生命教育立足于老年人现有的学习需求,并引导老年人不断追求更高的学习需求。学者麦克拉斯基(McClusky,1971)的老年教育需求理论指出老年教育需满足老年群体五大层次的学习需求:应付型需求、表达型需求、服务型需求、影响型需求和自我超越型需求[11]。具体而言,应付型需求指老年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和日常生活需求,是老年生命教育中关乎老年人自然生命的内容;表达型需求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发展兴趣爱好、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服务型需求是老年人关照其他生命、服务他人的需求;影响型需求肯定了老年人的“风范长者”身份,是老年人在社会互动和人际交往中传递生命经验,发挥生命余热的需求。表达型需求、服务型需求和影响型需求是老年生命教育中关乎老年社会生命的内容。最后,自我超越性需求是老年人追求生命统整,超越自我与生命价值的需求,是关照老年精神生命的教育内容。由此可见,应以老年人生命为中心,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维度提供适切的学习内容,开发老年人的潜能并实现更高的价值,使老年人在终身学习中实现个体生涯的完满发展。
(二)老年教育关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期人口结构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建立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的终身学习体系已初具雏形,老年人口的教育需求与学习需求日渐凸显、愈加丰富,社会各领域对老年教育的关注、认识、参与和推动日趋深化。2015年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法律层次再一次规定老年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老年教育从“娱乐教育”回归“育人教育”,老年教育姓“教”的本质特征已成为社会共识。2016年《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的发布使“老年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开始萌芽,以姓“教”、育人为本质的老年教育走进大众视野,召唤老年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革新。老年生命教育是老年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立足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生命发展规律,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坚持老年人是发展的、未完成的人,让处于生命晚年阶段的老人创造新的生命黄金期;另一方面,老年生命教育应以促进老年人全方面而非片面发展为宗旨,即生命教育应超越“唱唱跳跳”、“强身健体”的局限,延伸到生命关怀、人文修养、自我实现等领域。老年生命教育不仅丰富了老年教育的内容,也是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发展老年素质教育的全新方向。
(三)生命教育是老年教育促进终身学习的体现
老年群体是老龄化社会的关键成员,老年人的素质是影响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的生命教育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全民族素质提升方面承担重要使命。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在实践中体现为两大方面: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12]。接受老年教育正是全民终身学习的鲜活案例,而生命教育更是老年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不仅可以使老年人在心理上克服生命晚年的孤独感与失落感,还能使其骄傲于毕生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开发丰富的资源和潜能,并且主动融入社会、融入时代,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用全新的视野、乐观的心态作“风范长者”,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实现和尊重,在服务社区的工作中发挥余热,在发扬传统中树立榜样,以生命影响生命,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升。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Knud Illeris)从生命心理学视角将生命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人期和熟年成人期四个阶段,认为熟年成人期的学习是探索自我价值,总结生命经验并超越生命需要的学习。对处于熟年成人期的老年人来说,老年生命教育不仅为老年人学习生命知识、掌握生命规律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老年人在终身学习中回顾人生历程,总结生命经验和再创生命价值创造宝贵的机会。
(四)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老年人生命意义的统整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老龄世界的祥和安定。其一,老年生命教育为老年人创造学习科学正确的生命知识的机会,培养老年人生命自我关怀和临终关怀的能力,引导其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在学习中全面认识生命以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其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老年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老年生命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相搭配的多样化学习内容、个体和团体相结合的灵活化学习方式有利于开阔老年人的知识面,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老年人对自身的家庭角色、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的处理亦将更加得心应手;其三,老年人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老年生命教育引导老人正确认识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的意义以及四者间的相互关系,鼓励老人为社区服务,为建设文明社区、和谐社区贡献力量;最后,在促进老年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发展过程中,老年生命教育无疑将有利于弘扬社会风尚,维持社会秩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生命教育的推进路径
老年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重要价值以及理论模型为开展老年生命教育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基于此本文从教育理念、学习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师队伍四个方面就如何推进老年生命教育实践的发展进行路径探索。
(一)坚持生命发展、养学一体的教育理念
老年生命教育应坚持教育育人的宗旨,以“生命发展,养学一体”为基本理念,在养老与教学结合中帮助老年人呵护生命,发展生命。老年生命教育应从着重发挥解决老龄社会问题的工具性价值转向促进老人生命发展的根本价值。也就是说,老年生命教育应始终以生命为起点,围绕生命的完整展开,关注每一位老年学员的现实生活和生命经历,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以促进完整生命的统一,实现生命的价值为目标。理论上,老年生命教育应充分认识到老年人的身心状况、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设计适宜老年人、老年人乐于学习的内容;实践上,应注重生活化的教学体验与课堂实践,建立朋友式的师生、生生关系,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集“养、教、学”为一体,让老年人乐于所学,勤于所学,长与所学。总之,老年生命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全面发展中拓宽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老年人进一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成全生命。
(二)开发自主乐龄、完满生活的学习课程
老年生命教育是联结老年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纽带,是教育与生命的亲密对话。一方面,在老年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全面认知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生命发展的价值,是生命化的老年教育;另一方面,在生命教育中实施老年教育,体现老年人的特色和需求,是适应老年人群的生命教育。因此,老年生命教育课程要体现生命的内涵和老年教育的特点:首先,课程设计要尊重老年学员的生命意识,课程内容要注重完整性,顾及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生命健康的各个方面,课程实施要体现新知识、新技能、新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以及原有的人生经验、当下的生活情境与课程知识的融合性,老年学习者在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方面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上升的过程;其次,课程设计与编制应立足于老年人的群体特征,课程内容以老年人的现实生活为素材,根据当下生活和生命经历来构建[13],课程实施要鼓励老年人成为学习的体验者、参与者和创造者,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丰富生命价值。
(三)鼓励代际对话、多元参与的教学模式
老年生命教育的开展应鼓励家庭内部与家庭间的代际合作,主动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构建祖辈示范、父辈支持、孙辈效仿的三元一体亲子互动学习,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三方联动式多元教育模式,各取所长地同时共享社会资源,让老年生命教育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14]。政府在老年生命教育中应扮演“领头羊”的角色,颁布老年生命教育的政策法规,制定老年教育的制度体系,保障教育教学的资源,监督和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推广;老年学校是老年生命教育的策源地,要开发科学系统的教材,设计丰富合理的课程,组建专业负责的教师队伍,在校本实践中积累经验、推动革新;社会是老年生命教育的加速器,民间团体、老年社团、先进个人不仅是传播老年生命教育理念的中坚力量,更是联结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资源的重要纽带。吸纳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老年生命教育,无疑将使老年生命教育焕发旺盛的生命力,为老年生命教育在师资、教学资源和管理方面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和养分。
(四)培养尊老敬老、关爱生命的专业教师
老年生命教育教师是开展老年生命教育实践、深化老年生命教育研究的人才保障,拥有一支结构科学、专业负责的教师队伍意义重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和教学情境的多样性,要求老年生命教育的教师掌握专业的生命知识,具备综合素养,扮演多重角色。首先,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应科学合理,鼓励不同年龄、性别、地域和职业的老年教师合作交往,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调整、精心选择最合适的教师人选,实现课程与教法、教师与学生的最佳匹配。其次,在专业背景上,教师应具备生命科学、医疗保健、衰老和死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再次,在知识基础上,教师应具备老年人学习、身心发展的专业知识,了解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动机,掌握适宜老年人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技能,让老年生命教育寓教于乐,老年人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最后,在个人素养上,教师应是老年学员的关怀者和鼓励者,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凸显人文关怀,耐心倾听老年人的内心感受与独特需求,在课堂教学、生活交往中逐步走进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不断给予物质、情感等多方面鼓励和支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