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CT检查在脑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分析
2019-09-16王绍鸿
王绍鸿
(长白山森工集团黄泥河林业有限公司职工医院 吉林 敦化 133700)
脑血栓主要是指患者的脑主动脉主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患者的血管增厚,从而致使管腔闭塞,最终形成血栓。脑血栓的形成是脑梗死较为常见的类型,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四肢无力、言语不清等,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偏瘫等,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就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由于脑血栓早期无明显症状且较为隐蔽,容易导致误诊、漏诊的情况出现。如何准确有效的对脑血栓进行诊断,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头部CT检查在脑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通过选取我院59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头部CT检查的方式对其进行诊断,并与病理检验的结果进行对比,探究了头部CT检查在脑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59例,纳入标准:(1)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加此次研究;(2)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血栓;(3)患者精神及意识清晰,无其他精神类疾病;(4)患者无其他严重心脑系统疾病。排除标准:(1)合并心功能异常者;(2)合并严重脑出血者;(3)其他不适合参加此次研究者。其中,男性患者有38例,女性患者有21例,年龄为52~83岁,平均(71.04±4.87)岁,病程5~10年,平均病程(7.28±1.28)年。其中静态发病23例,精神刺激21例,剧烈运动15例。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头部CT检查,将层厚与层间距设置为10mm,对患者依次进行颅脑CT扫描,在扫描时需要主要与毗耳线平行,如存在不确定的阴影时可按实际情况进行增加,进行薄层扫描。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将头部CT检查的结果与之进行对比,记录头部CT检查的确诊率、漏检率,探究头部CT检查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处理分析,(%)表示计数资料,予以(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学特征分析
相关诊断结果显示,发现基底节血栓19例(32.20%),额叶梗塞血栓22例(37.29%),颞叶梗塞血栓11例(18.64%),顶叶梗塞血栓7例(11.86%)。通过分析可发现,大部分基底节血栓患者存在偏瘫(18例,94.74%),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肢体动作僵硬;大部分额叶梗塞血栓患者存在语言沟通障碍(19例,86.36%),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并伴随智力下降;大部分顶叶梗塞血栓患者存在轻度偏瘫(5例,71.43%);大部分颞叶梗塞血栓患者存在偏瘫(8例,72.73%)。
2.2 两组诊断结果的对比
经实践后发现:手术病理学检查与CT结果准确性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
表 两组诊断结果的对比
3 讨论
脑血栓是常见的中老年疾病,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3]。主要由于颅内出现血栓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及闭塞,致使患者发生脑缺血、脑缺氧、梗死等,还能引起局部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可以分为急性型、暴发型、皮质后型、皮质前型、皮质下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口眼歪斜、四肢无力、言语不清等,常于睡眠中或晨起时发病,一旦发病,会导致患者活动无力、语言不清、并伴随意识轻度障碍,严重时会造成患者意识障碍、昏迷、偏瘫甚至死亡[4]。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临床诊断脑血栓的方法有病理学检查、CT检查。由于病理学检查过程较为复杂,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难以被临床广泛应用。而CT检查具有操作简单、密度分辨率较高、图像较为清晰、病灶定位准确等优点,可以较好的提高医生判断病变部位的准确性,从而及时开展相关治疗。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将头部CT检查的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以此来研究头部CT检查在脑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经对比后发现:采用头部CT检查在脑血栓诊断过程中诊断准确,与手术病理学检查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头部CT检查的操作过程简便,表明了头部CT检查在脑血栓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脑血栓的诊断过程中,使用头部CT检查,操作便捷、诊断效果好,并且对患者无不良影响,并可二次检查,在脑血栓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