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2019-09-16王静
王 静
(南堡开发区医院 河北 唐山 063305)
下肢骨折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等待手术创伤恢复。但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需要忍受比较剧烈的疼痛,几乎无法进行任何程度的活动,容易引起血流流动滞缓[1]。尤其是在骨折患者血管壁受到创伤的情况下,处于高凝状态的血流很容易引起血栓[2]。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导致肿胀,阻碍血液回流,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可能会对整个下肢静脉造成影响,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3]。因此,本次研究通过超声检查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的肾静脉血栓进行诊断,诊断效果良好,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300例。入选标准:(1)患者对于相关治疗知情并且同意;(2)能够耐受手术;(3)单发性骨折。排除标准:(1)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2)既往有血栓病史。
300例患者中包含女性患者137例,男性患者163例,年龄21~75岁,平均(53.15±11.69)岁。其中包括230例闭合性骨折患者以及7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骨折部位:46例足踝部骨折、31例腓骨骨折、38例胫骨骨折、53例膝部骨折(包括腓骨头、髌骨、胫骨平台)。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5h~8d实施手术治疗,待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各项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为患者提供血管造影检查与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情况。
1.2.1 超声检查 调整患者体位置仰卧位,暴露检查部位,大腿外展,找准腹股沟位置,用探头分别找到股总静脉和股总动脉,沿股总静脉追踪检查胫前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及股总静脉。调整患者体位至侧卧位或府卧位,于小腿后方和腘窝检查腓静脉、胫后静脉、腘静脉等各段静脉。探头沿各段静脉解剖走行纵切、横切面交替进行,为避免遗漏,须由上至下连续扫描;对比患者健侧与患侧深静脉的超声图像,观察管腔内回声分布与强度,测量静脉内径,对骨折部位血栓形成数量进行记录,观察血管内血流充盈情况。超声诊断标准:(1)血栓可自由漂动;(2)血栓处管腔不能被压瘪;(3)血栓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回声呈絮状且均匀。
1.2.2 血管造影 调整患者体位时仰卧位,本次研究所采用的造影剂含碘泛影葡胺,将其溶入100mL生理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40%~50%的含碘泛影葡胺溶液。通过血管造影对血栓形成情况进行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PP13.0分析检验计数资料(χ2)和计量资料(t),分别表示为(n,%)和(±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结果
经超声检查发现,300例患者中,220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阴性,80例呈阳性;经血管造影检查发现,300例患者中,2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阴性,85例阳性。超声检测特异度为97.73%,灵敏度为94.11%。
2.2 患者健侧与患侧静脉内径对比
见表。
表 患者健侧与患侧静脉内径对比结果(±s)
表 患者健侧与患侧静脉内径对比结果(±s)
部位 胫后静脉 腘静脉 股浅静脉 股总静脉患侧 0.43±0.09 1.12±0.09 0.86±0.15 1.28±0.09健侧 0.24±0.12 0.61±0.23 0.59±0.21 0.75±0.16 t 5.598 4.368 3.182 4.328 P <0.05 <0.05 <0.05 <0.05
2.3 静脉血栓个数与骨折部位对比
300例患者中,股骨骨折132例,形成血栓36个,占比27.27%;膝部骨折53个,形成血栓31个,占比58.49%;胫腓骨骨折69个,形成血栓9个,占比13.04%;足踝部骨折46个,形成血栓4个,占比8.69%。
3 讨论
神经脉血栓指的是位于静脉内的血液出现非正常凝结现象,障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现象[4]。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能会对患儿肺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5]。对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进行科学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是维护患者生命健康、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必要手段。超声检测相比于血管造影来说,检测流程更加简单,不需要进行任何程度的侵入性操作,通过纯物理的手段来获取患者血管图像,成像效果清晰,检查过程安全可靠,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经实验研究发现,超声检查特异度为97.73%,灵敏度为94.11%;患者患侧胫后静脉、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相比于健侧来说,血管内径出现显著扩张(P<0.05);静脉血栓发生率最低的为足踝骨折(P<0.05)。综上所述,为实施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超声检查,能够对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进行准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