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
2019-09-16杨殿香任小芳
杨殿香,任小芳
(淮安市淮安医院 江苏 淮安 223200)
非早期肺癌病人通常其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若能通过进行早期明确诊断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患者无年生存率可大幅提升到70%左右,因而对于肺癌病人来说及早明确诊断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中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的诊断多采取多排螺旋CT,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该检查方式在空间分辨率方面得以大幅提升,特别是重建层厚提升至0.625mm[1]。本文旨在分析对于肺小结节和早期肺癌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的诊断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院内2018年1月—2019年3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肺小结节或早期肺癌患者共计79,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2例,男女性别比为32/10,年龄区间处于46~79岁,均值(62.4±1.3)岁,肺小结节患者19例,早期肺癌患者23例。对照组:37例,男女性别比为25/12,年龄区间处于44~82岁,均值(61.9±1.7)岁,肺小结节患者16例,早期肺癌患者21例。两组线性资料比较,P均>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CT检查,即严格依据CT检查的流程及参数设置进行检查。观察组则采取多排螺旋CT检查。在患者接受检查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呼吸训练,同时多排螺旋CT仪的相关扫描参数设置如下:选择自动毫安模式时,螺距为1.75mm,电压为120kV,层厚为100,转速为0.8s/圈;选择固定毫安模式时,转速为0.8s/圈,电压为120kV,电流为50mA。
1.3 评估标准
将患者手术病理结果作为判断金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接受常规CT与多排螺旋CT检查的准确率、漏诊率及误诊率,同时对于两组患者进行检查的时间及图像质量进行记录和比较,其中图像质量评估标准如下,优:图像未见任何伪影;良:图像在肺底和肺尖等位置处存在少量伪影,但未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差:即图像伪影对诊断结果产生严重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通过(±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描述,分别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检查结果对比
观察组应用多排螺旋CT检查的准确率为97.62%,漏诊率为2.38%,误诊率为0.00%;对照组应用常规CT检查的准确率为78.38%,漏诊率为13.51%,误诊率为8.11%。观察组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检查结果对比[n(%)]
2.2 两组图像优良率对比
观察组的图像优良率为97.62%,对照组为83.78%(P<0.05)。
表2 两组图像优良率对比[n(%)]
3 讨论
在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坚持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并延长其生存期。由于肺癌患者患病早期并不并不具备显著的临床症状表现,因此若未能及时有效诊断,容易导致患者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2]。在以往的诊断中多应用常规CT检查,然而将其应用在早期肺癌患者诊断中容易受到扫描速度和层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因而仅通过常规CT技术无法对早期肺癌患者以及肺小结节患者进行有效明确诊断,且无法获取较为满意的图像质量[3]。而通过应用多排螺旋CT则能够显著提升薄层扫描的操作速度,其扫描范围更为广泛,能够消除漏层在患者影像图像显示质量方面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图像的纵轴分辨率。多层螺旋CT的扫描原理是通过对螺距进行扩大并降低管电流以及电压水平来缩短患者的扫描时间。同时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在X射线管球层面具有较高利用率,可显著改善图像噪音水平,能够提升空间分辨率以及时间分辨率,可有效减少患者扫描期间的辐射剂量,且重建层厚相对更薄[4]。同时从本次的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通过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该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同时误诊率及漏诊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特别是在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方面,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也进一步证实在肺小结节和早期肺癌患者临床诊断中通过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有利于提高诊断效果,对于实现早期肺癌患者的明确诊断和及早治疗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在肺小结节和早期肺癌患者的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的诊断价值较高,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同时图像质量良好,值得临床中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