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窦球囊扩张术在小儿慢性上颌窦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9-16张强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8期
关键词:窦炎上颌鼻窦

张强

(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濮阳457000)

慢性上颌窦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的鼻部疾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患儿临床表现以头痛、鼻塞、流脓涕为主。该病久治不愈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和生长发育。如何安全有效治疗小儿慢性上颌窦炎一直是耳鼻咽喉科医师研究的重点。虽然目前临床治疗小儿慢性上颌窦炎可供选择药物种类较多,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黏液促排剂等,但这些药物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且小儿机体代谢能力发育尚不完全,长期用药极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而停药后患儿病情又极易反复发作[1]。因此,外科手术仍是临床治疗小儿慢性上颌窦炎的常用手段。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是目前临床治疗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上颌窦炎的常用术式,其临床疗效备受耳鼻咽喉科医师认可,但该手术亦有明显不足,术中极易造成黏膜损伤[2]。鼻窦球囊扩张术是一种新型、更加微创的鼻窦炎治疗手术,但目前关于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小儿慢性上颌窦炎的报道仍较少[3]。本研究以72 例慢性上颌窦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比鼻窦球囊扩张术与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4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72 例慢性上颌窦炎患儿分为A、B 两组,各36 例。A 组男20 例,女16 例;年龄5~14 岁,平均(9.23±2.47)岁;病程6~22 个月,平均(14.78±4.16)个月;病变部位:右上颌窦12 例,左上颌窦9 例,双侧颌窦15 例。B 组男19 例,女17例;年龄6~14 岁,平均(9.18±2.38)岁;病程7~21个月,平均(14.78±4.16)个月;病变部位:右上颌窦12 例,左上颌窦10 例,双侧颌窦14 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慢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经鼻内镜检查确诊;规范性药物治疗后疗效不佳;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鼻窦广泛息肉;有鼻窦手术史;上颌窦解剖结构异常;纤毛运动障碍;纤维囊性病变;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异常;恶性肿瘤;严重内科疾病;精神障碍。

1.4 手术方法 A 组行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头位抬高15°~30°,气管插管全麻后使用0.0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鼻黏膜。设备为Olympus 公司鼻内镜系统,鼻腔钩突前下缘做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后切除钩突,开放病变窦口,清除不可逆的病变组织,冲洗创面,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完成手术。B 组行鼻窦球囊扩张术:前期处理与A组一致,鼻内镜下探查上颌窦开口,并将90°或110°球囊引导导管放入钩突后下方,从上颌窦口经引导管将发光导丝置入窦腔内;将7 mm×16 mm的鼻窦球囊扩张管沿导丝导入,使球囊中部位于上颌窦自然口;加压(10 个大气压左右,最大不超过14个大气压)膨胀,维持10 s 后释放压力,重复2~3次;上颌窦开放完毕后抽取球囊扩张导管和导丝,冲洗窦腔直至无脓性分泌物流出。两组术后均给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2 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黏液促排剂治疗4 周。

1.5 观察指标 两组术后持续随访3 个月,统计两组窦腔开放率。采用Lund-Kennedy 评分评估两组手术前后鼻黏膜形态;用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 条(The 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评估两组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鼻窦口开放良好,未见脓性分泌物;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鼻黏膜颜色呈微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加重。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窦口开放率比较 A 组36 例患儿共有41个窦腔,术后开放35 个,窦腔开放率为85.37%;B组36 例患儿共有40 个窦腔,术后开放33 个,窦腔开放率为82.50%。两组窦腔开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3,P=0.725)。

2.2 两组手术前后SNOT-20 和Lund-Kennedy 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3 个月时的SNOT-20 和Lund-Kennedy 评分均低于术前,且B 组术后3 个月时的SNOT-20 和Lund-Kennedy 评分均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SNOT-20 和Lund-Kennedy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手术前后SNOT-20 和Lund-Kennedy 评分比较(分,

组别 n术前 术后3 个月S N OT-20 评分t P术前 术后3 个月L u n d-Kennedy 评分t P A 组3613.42±1.267.43±0.8423.7330.0004.63±0.511.96±0.2528.2050.000 B 组3613.29±1.186.21±0.6231.8690.0004.71±0.541.28±0.1736.3520.000 t 0.4527.0110.64613.495 P 0.6530.0000.5200.000

2.3 两组疗效比较 B 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高于A 组的8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 B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A 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上颌窦炎是慢性鼻窦炎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多由急性鼻窦炎迁延不愈所致,具有病程长、治疗难度大、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不仅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亦会给患儿家属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如何安全、有效地治疗小儿慢性上颌窦炎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小儿慢性上颌窦炎接受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的临床多推荐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常用术式,该手术主要在鼻内镜辅助下通过“咬、刨削”等手段清除病变组织,从而消除炎症刺激,缓解黏膜水肿,改善鼻腔通气。但该术术中极易损伤病灶周围的正常鼻腔黏膜,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儿童骨质发育尚不完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还可能会影响颅骨和鼻窦发育,因此临床应用局限性较大[4]。鼻窦球囊扩张术是直接在内镜辅助下导入球囊,通过扩张加压促使骨性结构轻微骨折和黏膜组织重塑开放鼻窦,术中极少涉及钳夹、剪切等操作,可有效减少对正常鼻腔、鼻窦组织的损伤[5]。

此研究对比上述两种手术方案治疗小儿慢性上颌窦炎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组窦口开放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接受鼻窦球囊扩张术的B 组术后SNOT-20 和Lund-Kennedy 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接受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的A 组,这提示鼻窦球囊扩张术安全性较高,术中操作对正常鼻黏膜组织损伤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鼻黏膜功能快速恢复。但鼻窦球囊扩张术亦有一定局限性,术前需明确患儿不存在解剖结构异常才可进行手术,且术中无法处理病变组织[6]。综上所述,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患儿创伤较小,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猜你喜欢

窦炎上颌鼻窦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20例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经济型鼻窦球囊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部位与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
76例牙源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分析
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中种植体位置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缺失区的应用分析
玻璃纤维桩在上颌前磨牙根管治疗后的生物力学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