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骨科康复护理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
2019-09-16王宏梅
王宏梅 李 敏
(1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骨科康复科1病区 湖北 十堰 4420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强直等疾病的常用方式,通过更换人工髋关节能够矫正畸形,帮助患者减少疼痛,促进患者功能恢复[1]。对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可以避免肌肉萎缩。本文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康复护理技术的效果,现将结果做出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康复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康复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36±10.2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3.14±10.2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对比无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康复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具体方式:①避免关节脱位:人工关节股股骨头比较小,髋臼也非常浅,容易发生关节脱位。护理人员术后应叮嘱患者保持身体直线,患肢外展,避免内收,可将枕头放在两腿中间。②术后康复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屈伸足趾和踝泵练习,每小时至少练习20次,于患者清醒后开始。术后1d进行肌长收缩练习。待患者病情稳定可加大训练强度,进行加髋关节、膝关节主动运动和患肢被动运动。每次训练结束后应冰敷30min,术后4d可进行主动髋外展练习。③负重和体位训练:术后2d开始让患者从床上训练卧位逐渐向坐位过度,可借助行走器站立、行走。④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且患肢无法活动,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术后12h可使用低分子肝素和气波治疗。每天检查腓肠肌情况,若存在压痛,需要立刻进行腓肠肌局部压痛测试,若无压痛则提示可能形成血栓。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下床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同时使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数据表格,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进行分析,血压水平等计量资料使用(±s)及四位分数M(QR)表示,采用Student's test进行检验,软件结显示P<0.05则代表存在统计学价值。
2.结果
康复组患者的下床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均有统计,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对比情况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治疗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常用方式,可以帮助患者纠正关节畸形,提高患者肢体功能[2]。随着近些年来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常规的护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骨科康复护理技术通过有效的护理流程,让护理更加细节化[3]。逐渐循序渐进的帮助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降低局部炎性反应和关节周围肿痛的症状,同时也可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另外,通过康复锻炼,能够增强髋周肌肉的力量,让关节更加稳定,让患者尽早恢复肢体功能[4]。就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康复组患者的下床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均有统计,P<0.05。说明对进行人工髋关节在置换术的患者开展康复护理,能够加速患者康复,具有实践意义[5]。
综上所述,对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开展康复护理,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下床时间和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