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外科手术护理中呼吸功能训练的应用研究
2019-09-16吴翠娜
吴翠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医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心胸外科手术由于切口大,对机体有一定损伤,术后发生呼吸性疾病、感染与肺不张情况机率非常高,甚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呼吸衰竭情况,这不仅增加医疗费用,还会影响预后效果。在围术期间开展呼吸功能训练有助于减少肺部不适情况,确保手术效果[1]。因此,本文针对心胸外科手术护理中开展呼吸功能训练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我院106例需实施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我院106例需实施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根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组53例。参照组男性33例,女性20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62.68±1.32)岁。研究组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62.71±1.3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距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需实施心胸外科手术;②患者或者家属同意此次研究;③符合手术指征;
排除标准:①并发恶性肿瘤;②中途退出者;③凝血障碍;④精神障碍;⑤不接受护理服务。
1.3 方法
参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告知患者疾病注意事宜,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各项指标的观察,若任何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研究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对患者与家属进行宣教,告知其疾病诱发因素、治疗流程与预后效果等,了解机体当前所需注意项目,开展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释放其心理压力,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机体状况开展合理、科学的呼吸功能训练:术前:护理人员纠正患者错误的生活习惯与饮食规律,多休息,指导其正确深呼吸,肢体放置位置情况,每日进行15min左右的深呼吸操锻炼,有规律的呼吸,保持肺部通气良好,促进呼吸循环情况。对胸部做切口时会导致胸式呼吸法应用受限,而选择腹式呼吸,上肢放到前胸与上腹,采用鼻道呼吸,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凹下,控制胸部活动,调节呼吸频率,提高膈肌运动情况,这样有助于气体交换。术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从而减少肺部感染情况发生。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情况,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拔管事件以及机体不适反应发生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基本指标情况
参照组住院时间(13.52±1.09)d,拔管时间(5.32±0.24)d,并发症:肺不张2例,胸腔积液1例;
研究组住院时间(9.52±0.89)d,拔管时间(3.82±0.23)d,并发症:肺不张0例,胸腔积液0例;两组患者护理后在基本指标方面相比较,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拔管事件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参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肺功能指标情况
两组患者在肺功能指标方面相比较,研究组患者的FEVI、FVC、FEV1/FVC改善的优于参照组81.1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肺功能指标情况(±s )
表1 对比两组肺功能指标情况(±s )
小组 例数 FEVI(L)FVC(L)FEV1/FVC 参照组 53 1.19±0.26 2.43±0.32 0.43±0.09 研究组 53 1.43±0.23 2.71±0.28 0.61±0.08 t 4.564 4.689 4.634 P <0.05 <0.05 <0.05
3.讨论
呼吸功能训练就是通过合理、科学的呼吸方式,延长患者呼吸时间,从而调节肺部通气量,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2]。有相关研究称:术前,开展呼吸锻炼利于机体术后呼吸运动频率,开展系统规范的呼吸道管理,同手术伤情相结合开展胸式深呼吸或者腹式呼吸提高肺泡气体交换,调节肺部组织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由手术导致的血液淤积情况[3]。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可将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减少术后肺不张、感染情况。在围手术期间实施呼吸法锻炼可将胸腔积血积气进行清除,从而可减少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降低切口疼痛程度[4]。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关系与心理疏通,可提高其配合度,维护良好的信任关系,保证护理效果[5]。
研究结果显示心胸外科手术护理中实施呼吸功能训练即可缩短手术时间,还可减少相关不适反应的发生,改善肺部指标情况,这充分表明了呼吸功能训练优势性与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服务中增加呼吸功能训练可提高患者肺功能,还可减少肺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疗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