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时代下的饲料营养方案
2019-09-16朱秋凤张卫辉李根来姚巧粉邵彩梅
朱秋凤 ,张卫辉,李根来,姚巧粉,邵彩梅
(1.北京三元禾丰牧业有限公司,北京 102202;2.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167)
1921 年肯尼亚首次报道非洲猪瘟的暴发,死亡率高达98.9%。自2018 年8 月3 日我国发生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2019 年6月30 日,全国已有31 个省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全国累计扑杀生猪112.9 万头。非洲猪瘟疫情肆虐我国,使中国养猪业受到重创。如果说刚发生的前几个月猪场被这场突出其来的病毒弄的措手不及、疲于应对;现在来讲,将近1 年疫情的持续蔓延,非洲猪瘟已成为养猪业一种常态化的趋势,在与非洲猪瘟共舞的同时,大家认识越来越深刻,收获诸多抗非洲猪瘟经验,现在只要存活的猪场无不升级其生物安全措施,也不乏有复养成功的报道。随之,无论是猪场从业者还是科研人员逐渐回归到理性思考层面,只要继续从事养猪业的人员,无不逐步增加投入进行设备升级、制定全面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提升猪只健康度和舒适度等等,可以说是猪场承担了90%以上的抗非洲猪瘟艰巨任务,然而作为饲料技术工作者,如何为这场“非洲猪瘟阻击战”增添一份力量,笔者认为回归本质,做好均衡营养、把关好饲料产品品质、提升猪只营养和免疫功能尤为重要。文章从营养配方设计、常规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的选择、饲料加工及运输等饲料安全角度和以优化健康为基础的后备母猪营养和饲喂角度进行分享,以期切断可能通过饲料传播非洲猪瘟疫情的途径,从而提高猪只生存力和猪场生命力。
1 营养配方设计
1.1 动态营养配方理念
为了满足动物全面的营养需要,需要均衡营养配方。禾丰邵彩梅博士认为均衡营养配方技术经历了神秘配方阶段、配方设计与原料品管能力结合阶段、生产工艺改变配方设计阶段和启用净能体系设计配方等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可定义为“静态配方”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都是基于原料或营养需求标准变化而发生的进化,都是技术人员基于饲料工业、原料加工业和饲料企业的生存发展需求做出的积极改变。然而这还不能满足现代畜牧生产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必须根据养殖现场变化设计动态配方。笔者这里定义的“动态配方”强调的是与养殖现场的互动,而不仅仅是在办公桌前进行配方软件的调整。根据养殖场的生产成绩、动物免疫状态、改进目标和环保需求等,结合前面饲料配方技术,设计出更加精准,符合生产需要的产品,这样的产品针对性很强,时效性更强,更适合现场,最经济,能够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而实现“动态营养配方”就需要配方技术工作者具有把不同状态下动物营养需要量转化成营养设计标准的能力,确定配方参考标准,才能准确定位产品应该达到的营养水平。同时配方师必须懂得什么样的生产成绩需要匹配什么样标准的产品。反过来说,知道什么样的产品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生产成绩,适合什么样水平的养殖场使用。用最佳原料和工艺结合设计出最科学产品的能力。使设计的产品效果最佳的同时成本最低,从而达到养殖场与饲料厂双赢的结果。因此,“动态营养配方”实质就是现场营养解决方案。
1.2 免疫应激下的动态配方
动物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其营养物质需求和需求量都会发生极大变化,不同营养分配顺序也会在机体内变化。在动物健康情况下,有很少一部分营养用于免疫系统维持,而动物在免疫激活状态下,营养优先供给免疫系统,所以发病动物生产成绩会受到很大影响(见图1)。其次,在免疫激活状态下,营养物质比如氨基酸除了参与机体营养代谢外,还以不同形式参与免疫功能的发挥(见表1)。营养物质需求量在免疫状态下会不同程度的增加,如矿物质需求量增加20%~50%,维生素需求量增加1 ~10 倍。有学者报道,在免疫应激下,饲料配方中应适当增加维生素的添加量,比如,适当提高维生素A 添加量能够促进猪只抗体形成,有利于维持动物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完整性[1-2];提高维生素C 添加量能够消除猪只机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以及中性细胞和淋巴细胞杀灭病毒能力[3-4]。而非洲猪瘟病毒最先接触和感染猪的部位就是口鼻的上皮细胞,然后攻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最后释放病毒进入淋巴组织及其他细胞群体,而维生素添加量提高无疑能够促进机体免疫力的提高(见表2),人生病时医生也经常给复配维生素片,也是这个道理。笔者推荐在免疫状态下,各种营养物质在配方中要相应加强(见表3、表4)。笔者所在企业经过多年研究并借鉴欧洲合作伙伴德赫斯的成功经验,通过Win 免疫营养技术和产品来改善动物机体免疫力,助力实现健康养殖,高效生产。通过功能性氨基酸+优选维生素方案+有机微量元素+免疫调节因子+功能多肽+酸化剂+免疫营养添加剂产品等不同组合方案,达到改善动物综合免疫力目的,并最终降低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这也是动态营养配方的实现过程。
1.3 优化肠道健康的营养配方设计
肠道是动物机体最大的消化吸收器官,动物生长与健康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肠道的发育程度和结构完整性。一般对于幼龄动物,胃肠道发育不健全,消化能力差,在配方设计时,要选择易消化、低抗原原料,比如蛋白原料中控制豆粕添加量,宜选用发酵豆粕或大豆浓缩蛋白;谷物能量原料中一般会选择去皮玉米、部分膨化玉米、膨化大米等原料,其他谷物一般都会粗粮精做,采用细粉或微粉碎;另外幼龄动物胃酸分泌不足,设计配方时要考虑日粮的系酸力问题,必要时添加适当的酸化剂和各种酶制剂;同时为避免未充分消化的蛋白进入后肠发酵,宜选用低蛋白日粮体系,添加一些益生元,短链不饱和脂肪酸等促进肠道健康。
图1 机体不同免疫状态下能量分配变化
表1 氨基酸营养与免疫
表2 维生素营养与免疫
2 常规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的选择
建立严格原料接收程序,制定原料筛选、采购制度,稳定供应渠道,对生产成品进行严格品控,这些都是饲料厂选择的防止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2.1 玉米
玉米作为使用量最大的一类能量饲料,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饲料成品的品质状况。非洲猪瘟期间多数猪场愿意采购东北烘干玉米,原因是其经过高温处理,相对风险较低。晾晒降水分玉米确实存在风险,但目前也没有证据证明使用自然晾晒玉米猪发病率就高,笔者认为需要科学对待这一问题。但回归营养的本质,我们应该选择水分相对较低、容重高、低霉变粒和低毒素玉米。
玉米容重本质是指玉米籽粒的饱满程度,容重愈大,质量愈好,虫蛀空壳瘪瘦的玉米粒愈少(图2)。玉米容重是在去除杂质后测定,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购买专门的容重测量仪,也可以用体积为1L 的量筒进行简单的估算,同时推荐猪场使用配合颗粒料。
表3 猪主要氨基酸模型和推荐
表4 主要维生素不同生理需求下的推荐量
玉米的生霉粒含量是玉米品质的重要评判指标。生霉粒分为本身已经发生霉变和本身没有发生霉变却附着有霉斑的籽粒。一般饲料原料质量控制要求猪用玉米生霉粒不得大于2%(图3、图4)。玉米霉菌毒素严重破坏猪只免疫系统,其毒素含量高低与玉米产地关联甚大,所以应多渠道、全方位了解不同产地玉米霉菌毒素含量情况,选择最优质玉米。在猪场,有一种更为简便判断呕吐毒素数值的方法,即在采购玉米之前将欲采购的玉米样品粉碎后直接饲喂保育猪,如果保育猪表现出拒食,一定程度说明呕吐毒素超标(经验判断超过1 000 mg/kg)。
2.2 麸皮
对于麸皮的选用与否,争议很大,有些猪场为避免风险而在一段时间内不用。但实际上,选择来源可靠、规模加工厂的麸皮,从生产过程和病毒存活介质上分析,其长时间带毒传播的可能性较小,另外其适口性、纤维特性也不错、成本相对低廉是配方中的优选。但需要重点关注其新鲜度和毒素情况,新鲜品质佳的小麦麸呈片状,有麦香味,无粉或少粉。可用手抓来感觉小麦麸的水分含量,干的小麦麸,抓紧后松开会立即散开,散开较慢的说明其水分含量高,易发霉;不新鲜的麸皮脂肪酸值高,闻起来有酸败或霉味。毒素含量与产地和小麦收获季节的天气有关,可以重点普查和结合实验室分析进行。
2.3 豆粕
优质的大豆粕呈淡黄色或淡黄褐色的不规则碎片状,色泽太浅可能为过生现象,含有生豆味;颜色过深则有可能是加热过度,为过熟大豆粕,会含有些许焦糊味。因大豆产地的差别,大豆粕的颜色会有一定的变化,这也给大豆粕生熟度的判定带来障碍。建议养殖场在采购同一厂家大豆粕时建立留样比对制度,就可进行快速判定(图5)。
2.4 其他饲料或饲料添加剂
禁止使用同源性原料理论上的确可以降低疫病传播的可能性,不过不论是喷雾干燥血浆粉、血球粉、还是肉骨粉,都经过了高温灭活,理论上如果有病毒也应该是被彻底杀死了,不太可能成为重要的传播途径。但众多压力下,这些产品还是被养殖场和饲料厂排斥在外。
图2 不同容重的玉米
图3 不同霉变率的玉米
对于非洲猪瘟下添加剂的选择,大多从增强免疫、阻断病毒复制和传播、破坏病毒囊膜结构等角度考虑。Breese 等早在1966 年研究发现,胰脂酶可以导致病毒感染性下降,只有当外层的脂质遭到破坏时,蛋白酶和核糖核酸酶才可以作用于ASFV[5]。病毒外层包被有源于胞浆类脂囊膜,该囊膜是病毒感染所必需的[6-7]。但目前未见应用于实践生产的应用效果报道。2009 年,《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表明,研究者用恒河猴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月桂酸单甘脂对预防艾滋病的效果,表明月桂酸单甘酯可阻断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传播。而艾滋病、猪蓝耳病、猪瘟和非洲猪瘟的病毒都是囊膜病毒,月桂酸单甘酯对囊膜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月桂酸单甘酯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可以破坏病毒最外层的囊膜,使其失去致病力,从而阻断病毒的传播。不过这些都是基于理论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得到相关的实践科研报告。
3 饲料加工及转运安全
从饲料产品生产加工方面考虑灭活可能存在的非洲猪瘟病毒,有些认为56 ℃ 70 min,有些认为60 ℃ 20 min,还有些认为120 ~130 ℃瞬间灭活。虽然目前没有实质性的试验数据做支撑,但是结合理论推测和实际操作可行性,适当提高制粒温度到 85 ~95 ℃之间,并适当延长制粒和增加后熟化工艺及延长后熟化时间,利用将近3 min 的时间达到杀灭潜在非洲猪瘟病毒是当前的最佳选择,这样操作也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糊化度,对于动物生长也是一种促进。但同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使这样做了,也不能完全说能够100%防止非洲猪瘟,只是安全系数更高,虽然饲料企业因此要面临更多饲料成本和加工成本的增加,比如需要多添加维生素、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非常重要且昂贵的原料弥补加工中的损失;增加保持器,延长制粒时间,提高制粒温度,生产效率降低等造成的制造费用的上升。
同时,对于饲料的转运,笔者建议有条件的猪场尽量减少拉货频次、使用散装车(罐车)减少包装袋的污染、拉货车辆彻底消毒、装车时上车人员需要换鞋,戴手套;车辆出发前对车顶盖,输送臂消毒,用塑料袋封闭输送臂的出料口;饲料车到猪场前消毒轮胎、车辆、去掉塑料套后打料;制定好订货计划,最好饲料达到猪场后存放1 周再使用等。当然防止暴晒保持营养成分也是必须关注的。
4 优化健康、提升免疫为基础的后备母猪的营养和饲喂
后备母猪是猪场生产的后备力量,也是提高猪只免疫力和终身使用年限的基础。在过去30 年中,母猪生产性能逐渐提高,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逐渐增加;然而,通过降低母体脂肪含量和食欲的方法以提高瘦肉组织生长而进行的基因选择,对母猪的育种潜力和猪只整体免疫力却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优化后备母猪的营养与饲养势在必行。
4.1 后备母猪的营养
首先,建议猪场使用专用的后备猪料,并匹配最佳的能量与粗蛋白水平。由于后备母猪的体况尚未发育成熟,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仅要满足机体自身的生长发育需要,还要保持良好的体况,过肥和过瘦都不利于其繁殖性能的发挥。现在生产中应更加关注能量来源,防止生长速度过快;同时注意蛋白品质、氨基酸比例,以利于达到最佳的繁殖状态。
其次,粗纤维在后备种猪培育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被关注,其与肠道发育的关系密切,可促进后备母猪的胃肠道发育,维持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稳定。我们都知道,哺乳期母猪的采食量非常重要,其与哺乳母猪的泌乳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后备母猪的培育过程中,增加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可以扩充后备母猪的胃肠道,为哺乳期母猪高的采食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后备母猪料中较高的粗纤维含量,还可以维持后备母猪较好的体况,不至于使母猪出现过肥的体况,并影响后续的繁殖性能发挥。甜菜粕、大豆皮、燕麦糠和苜蓿颗粒等纤维性原料是后备母猪良好的粗纤维来源,不同纤维原料的搭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后备母猪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需要在至少4%以上,丹系后备猪能达到5%~7%最好。
图4 玉米正常粒与不完善粒
图5 过熟大豆粕和正常大豆粕
最后,后备种猪需要充足的维生素储备,以满足不同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需求,并为将来的繁殖和免疫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储备。在实际的生产中,很多猪场不使用专门的后备种猪料,转而用育肥猪料代替,这往往就会造成某些营养元素缺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不完善,并最终影响发情与配种。比如,生物素对于维持皮肤和肢蹄的完整性非常重要,叶酸可以降低胎儿死亡率和流产率,维生素E 可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维生素A可调节动物的繁殖和其他生理功能,维生素C 可提高猪只在夏季的抗应激和抗病力。所以,满足后备猪的维生素需求,对将来的繁殖性能和免疫功能非常重要。
4.2 后备母猪的饲喂
良好的饲喂程序可以保证后备种猪良好的体况,从而保证其未来良好的繁殖性能。一般在5 月龄前,后备母猪可实行自由采食原则,保证达到目标体重和背膘厚;5 月龄后,可根据实际的体况进行限饲,以便让后备种猪同时达到性成熟和体成熟。但是,亦有养殖专家提出,后备母猪可以不限饲,通过提高后备猪饲料的粗纤维含量,调整能量和粗蛋白水平,既可以保证后备种猪良好的体况,还可以促进胃肠道发育,保证母猪在哺乳期能有充足的采食潜力。在配种前一周,进行催情补饲,每头母猪每天最好能额外添加200 g 葡萄糖,以促进卵泡的发育,使其能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卵泡,笔者发现全程不限饲的饲喂程序提高了猪只窝产仔数,也可能与母猪整个怀孕期福利提高,应激减少有关,这与人类怀孕期营养加强、关怀照顾有利于胎儿发育是同样的道理。
5 小结
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任重道远,但相信通过政府、企业、养殖场、屠宰场、肉产品加工等多个环节的通力合作,以及各项生物安全包括饲料在内的有效措施的切实落实,净化非洲猪瘟我们一定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