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艾灸疗法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压力性损伤影响的观察
2019-09-16卓宝琴
潘 珍 卓宝琴 徐 芬
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本研究根据创面位置的不同对患者实施循经艾灸,探讨循经艾灸疗法对住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ICU住院治疗的压力性损伤[1]患者98例,共117处创面。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9例。循经艾灸治疗组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69.8±8.9岁;创面60处,部位:尾骶部25例(31处),髋部11例(14处),足跟部6例(8处),肩胛处4例(4处),足踝3例(3处)。对照组男24例,女25例;平均年龄70.2±8.7岁;创面57处,部位:尾骶部25例(28处),髋部10例(12处),足跟部8例(10处),肩胛处4例(4处),足踝2例(3处)。两组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配合局部创面治疗相结合的模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经艾灸疗法进行治疗,具体如下:①根据损伤部位进行循经艾灸:每日1次,压力性损伤在肘部、肩胛的患者,循手太阳小肠经取肩贞穴与小海穴;压力性损伤在足底、尾骶部的患者,循足太阳膀胱经取承扶穴、委中穴与会阴穴;压力性损伤在髋膝和踝关节外侧的患者,循足少阳胆经取绝骨穴、环跳穴与阳陵泉穴。选用微烟艾条进行艾灸,使用三步法施灸,依次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每个穴位施灸10min。②艾灸强壮穴:每日1次,足三里、气海穴与关元穴。方法同循经艾灸。③损伤创面艾灸:每次换药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损伤的创面,擦干后艾灸。选用微烟艾条进行艾灸,根据创面大小点燃1根或2根艾条,对准损伤创面以及超出创面边缘2cm范围进行回旋灸,高度为距创面皮肤4cm左右,时间20min,直到创面愈合为止。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ICU住院患者治疗前与创面愈合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肉芽组织生长时间、直径缩小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pg/ml)
3.3 两组肉芽组织生长、直径缩小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肉芽组织生长、直径缩小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肉芽组织生长、直径缩小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49 49创面数60 57肉芽组织生长7.9±2.1*11.5±2.8直径缩小9.2±2.2*12.9±3.0创面愈合22.6±3.0*26.0±3.4
4 体会
压力性损伤属“疮疡”的范畴,又称为“席疮”“褥疮”“压疮”,《外科启玄》中便对席疮有记载,“席疮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闾,当用马屁勃软衬”。气滞血瘀、经络受阻、肌肤失养是压力性损伤的根本病机,治宜散瘀通络、行气活血、祛腐生肌为主。而艾灸疗法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温通气血等作用。根据损伤部位循经艾灸,并对损伤创面进行局部艾灸,借外来之火滋生机体阳气,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供应;此外对强壮穴进行艾灸,有助于扶正气,调节全身机能,实现散瘀通络、行气活血、祛毒引郁之效。
压力性损伤属于慢性、难愈性的损伤,在修复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比普通皮肤损伤更为滞后,因此它属于一种相对较复杂的修复过程。在所有修复阶段中肉芽组织形成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的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提示循经艾灸治疗可以更快速地促进创面修复。治疗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为22.6±3.0d,显著短于对照组26.0±3.4d,该结果提示循经艾灸治疗可以缩短ICU患者的压力性损伤愈合时间。
循经艾灸疗法能够促进压力性损伤愈合效果确切,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再生,在皮肤组织的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治疗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在进行艾灸治疗时应选择3年以上、细腻柔软、火力渗透性较好的艾绒,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艾灸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循经艾灸疗法应用于住院ICU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治疗可以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有助于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