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测定方法对7种食用植物油酸值测定的影响

2019-09-16张娟,秦锦云

食品安全导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米糠油辣椒油芝麻油

食用植物油是人体所需的一种营养物质[1],但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油脂品质产生变化[2-3],即被空气氧化,产生醛、酮、酸等复杂物质,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4]。因此检测酸值,是评价各类食用油品质最为常用的理化指标之一。本实验比较GB 5009.229-2016中的冷溶剂指示剂滴定法和冷溶剂自动电位滴定法对芝麻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辣椒油、米糠油这7种植物油中酸值的影响。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为检测机构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原料与试剂

芝麻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辣椒油、米糠油购自超市;乙醚和异丙醇(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0.1 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水溶液。

1.1.2 仪器与设备

梅特勒AL204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10 mL滴定管,最小刻度0.05 mL ;梅特勒T5型自动电位滴定仪(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配DG116-Solvent非水相电极)。

1.2 实验方法

1.2.1 人工指示剂滴定法

从7种植物油中分别称取一定量于250 mL的锥形瓶中,加入50 mL的乙醚-异丙醇(V:V=1:1)混合液溶解,加入指示剂(色泽浅用酚酞,色泽深用百里香酚酞或碱性蓝6B,米糠油只能使用碱性蓝6B),用0.1 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根据GB 5009.229-2016计算酸值,每种样品测2次,取其平均值。

1.2.2 自动电位滴定仪法

从7种植物油中分别称取一定量的样品置于称量杯中。设定仪器参数条件为: ①滴定剂动态添加模式;②最小加液体积0.002 mL /滴;③评估模式为标准模式;④0.1 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⑤50 mL的乙醚-异丙醇;⑥阈值设200 mV/mL;启动仪器后,自动电位滴定仪同步绘制酸碱滴定实时的pH-滴定体积变化曲线,当pH-V 曲线上出现“pH突跃”时,搅拌会自动停止,该仪器直接读出酸值结果,每种样品测2次,取其平均值。

2 结果与讨论

2.1 两种方法条件选择

2.1.1 两种方法试剂称样量和滴定液浓度的选择

GB 2716 -2018 规定食用植物油酸值不超过 3 mg/g。在实际检测中大多数植物油的酸值在0 mg/g~1 mg/g和1 mg/g ~ 4 mg/g 两个区间内,即最小称样量分别为20 g和10 g,滴定浓度为0.1 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

?

2.1.2 两种试方法混合试剂量的选择

标准中规定混合溶剂加入量为 50 mL ~ 100 mL。称样量越多,所需混合溶剂也越多,但成本也增加。故先选择同一种大豆油分别加入混合溶剂50 mL、80 mL、100 mL,用指示剂滴定法测定其酸值。见表1。

GB 5009.229-2016 规定酸价< 1 mg/g 时,绝对差值不超过算术平均值15%。从表1计算酸值的精密度为2.1%<15%,故称样量超过20 g时,选择加入50 mL有机混合试剂既能满足实验要求,同时也减少有机试剂使用量,降低实验成本。

2.2 指示剂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测定7种食用植物油的酸值

按照1.2.1和1.2.2中的实验步骤,分别用0.1 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滴定这7种植物油的酸值,结果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种方法测得的芝麻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的酸值结果差最高不超过0.09 mg/g,说明这两种检测方法对这5种植物油结果影响小。但辣椒油和米糠油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分别为0.47 mg/g、0.62 mg/g,完全超过12%的精密度要求。这是由于辣椒油和米糠油颜色较深,对视觉判断严重干扰,终点不易判断,造成精密度值大,指示剂滴定法并不可靠[5],而电位滴定法终点的判定不依赖任何颜色的变化和人工感官的判断,抗干扰能力强,酸值检测值更准确[6]。

?

3 小结与讨论

本文比较指示剂滴定和电位滴定法两种方法对芝麻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辣椒油、米糠油这7种植物油酸值的影响。手工滴定法可适用于芝麻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等大多数食用植物油,但当检测辣椒油和米糠油这种成分复杂油类时,某些物质如谷维素[7]会影响指示剂滴定终点的判定,从视觉上产生误差,造成两种方法结果差异大。而电位滴定法抗干扰力强且测得的值更准确,且有机试剂是密闭保证,避免与人的接触,更能减少对人体的伤害,适合油类检测范围广且成分复杂的检测机构。

猜你喜欢

米糠油辣椒油芝麻油
辣椒颗粒度对辣椒油品质及风味影响的研究
米糠油体的酶法提取工艺优化
吮手指
芝麻油中红外光谱研究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质谱技术分析掺入不同比例大豆油的原香型菜籽油对四川糊辣椒油风味的影响
超声辅助乙醇提取米糠油
水酶法芝麻油与其他工艺芝麻油品质差异研究
芝麻油生产工艺对细辛素形成的影响
辣椒油制作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米糠油中谷维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