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价值与课堂教学原则探微

2019-09-15任素芬

参花(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原则课堂教学

摘要: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历程孕育出了璀璨而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即是对我国传统音乐进行分析与研究的一门课程。本文将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音乐课程的修订标准,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价值及课堂教学原则的反思,探索此课程对高校学生审美原则与人文情怀构建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课堂教学 教学原则

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对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音乐课程的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肯定音乐对于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音乐课程的性质总结为“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其中人文性居于首位,两个新课程标准都充分肯定了音乐是人成长必备的素养和品格。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独特而璀璨的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注重对传统音乐形式进行分析,无论在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还是高等专业音乐学府都是一门必修课。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中国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指导意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应贯穿传统音乐教学的始终,借助高校的母体传承机制,弘扬与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一、中国传统音乐担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签,是国民的精神支柱,而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又是民族文化这串璀璨明珠中的一颗。

我国传统音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民间歌曲是我国民间舞蹈、说唱、戏曲、民族器乐等传统音乐形式的基础,作为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间歌曲,它是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折射,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和老百姓的苦乐酸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是一种歌舞大曲形式,历史悠久,是在唐代宫廷燕乐的基础上,融合西域诸国的音乐元素而形成,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木卡姆其实是一种世界文化现象,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共同享有的一种音乐文化。在世界木卡姆艺术中,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种类最为丰富,保存也最系统和完整。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民俗节日、人生礼仪、日常生活中木卡姆是必不可少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木卡姆都是维吾尔族人民情感的真实表达,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然而,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璀璨瑰丽的音乐文化了解多少?会唱、會跳、会演的又占比多少呢?如今,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充斥着年轻人的音乐生活,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对传统音乐态度冷漠。许多传统音乐形式正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濒临消亡。作为高校音乐专业师生,我们是让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自生自灭还是积极保护与传承呢?我们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母体传承机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热情,引领他们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课,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以教师为主的讲授,而学生往往较为被动,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提高中国传统音乐的课堂教学质量,就应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首先用直观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美有感官的认识,继而通过模仿性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切身体会传统音乐形式的技巧与神韵,最后通过师生互动配合,深刻挖掘传统音乐形式背后的历史与人文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与人文情怀。

二、中国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

直观性教学原则即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对该音乐形式有直观的认识。如古琴,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所有民族乐器中它的地位最为特殊,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曾是重要的礼器。从古琴的构造、审美、斫琴、琴材、技法、琴曲等诸多方面均体现了先人的智慧与哲思,学生在理解古琴特殊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时存在诸多疑惑。我们可以采用直观感受原则,让学生对古琴有个直观的认识。可以安排古琴专业的学生做一个知识梳理,边演奏边讲解,使学生对古琴的构造、音色、风格等有直观的感受。教师再进一步沿着历史脉络,让学生体会古琴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配合古琴名曲鉴赏诠释古琴的审美意境。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古琴从感官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为以后学习与研究古琴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再如中国戏曲,对学生来说也是相对晦涩难懂的部分。中国戏曲约有300多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和唱腔风格,无论讲解还是学习都有较大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优秀的网络资源,如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京剧》《川剧》《中国梆子》等,这些大型纪录片集中了国内一流的艺术家、评论家以及该领域权威的研究学者,以再现、纪实、动画等手段勾勒出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史,还原了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处境,使学生直观而深刻地认识到该戏曲剧种的前世今生、历史地位与发展现状。

直观感受应该是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环。有了直观感受和认识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音乐本体的内在元素。

(二)口传心授为核心的模仿式教学

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上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进行传承,师傅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民间歌曲、说唱、戏曲等都是学生以模仿的形式学习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模仿式教学。口传心授不仅是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方式,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传承也离不开口传心授。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学习资料的多样化和西方专业音乐的影响,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乐谱式教学所取代,尽管乐谱式教学较为方便易行,但是在音响效果上并不是很严谨,而口传心授的模仿式教学则更能原汁原味地传承音乐的艺术风格与色彩。目前我国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传统音乐领域确立了古琴艺术传承人、昆曲传承人、陕北民歌传承人、京韵大鼓传承人等,以人为载体,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对口传心授的极大肯定。

口传心授式的模仿式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案头工作,如民歌部分,要对各地民间歌曲的吐字、发音、润腔等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和揣摩,再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口传心授。

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模仿式教学: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视听材料全方位感受和认知。除了教师之外,可以聘请地方民间艺人进入课堂进行口传心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田野调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如声乐教研室教师可以配合民歌、说唱、戏曲的模仿式教学,舞蹈音乐部分可由舞蹈教研室教师参与,器乐教研室教师可参与民族器乐部分的口传心授,这样更能充分实现模仿式教学。

(三)贯穿审美性与人文情怀

“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音乐概念、行为和音声;在同一种文化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音乐类型;在和人构成的不同关系中,音乐是不同主体的不同对象。”“民族音乐学应当被界定为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阐述的正是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即音乐是文化的体现,文化蕴涵音乐,音乐的本质是人及其文化。对各民族音乐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对音乐外在形式、结构、音声的分析,而应更加深入探索音乐形式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习俗、信仰等因素,这样更接近音乐的本质与内涵,因此,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归宿应在于人文情怀的折射。解读一种传统音乐文化形式的历史成因、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人性的追求是人文情节的寻觅和人文关怀的落实。

民族器乐艺术是通过民族乐器的演奏性能来表现一定意境和情感的艺术形式。这种纯器乐艺术自由性强,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外在情绪的表达,更是内心情怀的抒发,其精神内涵最为深厚、想象力也最丰富,文化承载力也最强。

古琴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嵇康在《琴赋》中如此评价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与琴技相比,“德”是古琴审美的精髓所在,而“德”之核心在于“和”。“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是琴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除了古琴,中国其他的民族器乐艺术也同样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如锣鼓乐,其风格是热烈、欢快、狂热的,在锣鼓乐中其实蕴含了对生命的敬畏。锣鼓乐是老百姓在民俗节日、婚庆、农闲等时节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蕴含了对当年收获的喜悦和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期盼,这种欢乐和期盼需要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将内心的期望、欢乐、压抑、心酸在适当的时刻尽情宣泄,体现生命的激情和力量,也是锣鼓乐在民间能够长久不衰、传承至今的原因。

三、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课堂仅仅是一个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广泛地接触、认知中国传统音乐形式,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魅力的感知和鉴赏力。每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每一部传统音乐作品都有独特的审美原则和文化内涵,这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确立文化立场等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洽.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J].音乐研究,1994(02).

[2]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3]樊祖蔭.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1996(04).

[4]乔建中.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关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音乐(季刊),(04).

[5]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J].中国音乐学,2006(01).

[6]修海林.民族器乐审美中的人文情怀与审美范畴[J].人民音乐,2009(09).

[7]傅利民.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刍议[J].人民音乐,2018(02).

[8]丁菲菲.传统与多元 承传与创新——后现代语境下音乐教育的思考暨第十届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述评[J].中国音乐,2016(01).

(作者简介:任素芬,女,硕士研究生,潍坊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原则课堂教学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