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视频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4左婷婷彭胜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试验护理

左婷婷 彭胜男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护生在面对患者各种危急重症情况时,能熟练运用急救知识与技能,准确判断、快速反应,对患者实施有效救治的学科[1]。但目前该课程多采用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较多,不利于护生对知识的掌握[2],致使部分护生进入临床急救岗位后感到束手无措。微视频以其形象具体、内容独立、种类多样、短小精悍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生活和教学中[3]。为了强化我院护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教学方式,本研究尝试将微视频的教学模式应用在2015级《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取得较好的成效,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5级四年制本科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护理(1)班作为试验组,共78人,护理(2)班作为对照组,共计73人。2个班级的性别、年龄、前期课程评价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使用相同的教材(张波、桂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由相同教师进行授课。

1.2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试验组采用基于微视频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主要从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巩固3个方面进行。

1.2.1 课前准备

1.2.1.1 教师准备——制作微视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往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系部专职老师集体备课,讨论决定视频录制的急救技能,共13个视频,每个视频不超过10 min,其中自行录制10个,网上下载3个(见表1)。为了保证视频的质量,视频录制工作由承担我院教学任务的某三甲医院护理部组织完成,视频录制护士必须工作5年以上,且护理操作考核为全院优秀者。在录制前,由护理部分管护士组织对视频录制护士进行培训。培训主要介绍视频录制的内容,录制的要求及录制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护士在录制视频过程中,借助医院的人体模型和医疗器械进行展示,必要时语言描述。录制完后,由负责护理操作考核的老师对视频内容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者,重新录制,审核通过者,再由我院计算机专业老师对视频进行制作剪辑。教师在正式上课前1周将教学微视频及跟视频相关的1个临床案例和思考题及解题思路,通过班级QQ群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思考案例。

表1 急危重症护理学授课章节、视频内容、视频来源

1.2.1.2 学生准备 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看教学视频,根据解题思路预习案例。每个案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出1名组长,课堂上由组长代表发言,对案例进行分析。

1.2.2 课中教学 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讲授到急救相关技能时,再次播放视频。授课结束后由小组组长讲解课前布置的案例,结束后,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组长在答疑完所有问题后,教师对小组组长的讲解及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具体的总结,尤其要重点点评学生讲解错误的知识点,对于课堂上存在争议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再行解决。

1.2.3 课后巩固 教学活动结束后,一方面通过测试进行考核,另一方面随机抽取8个护生结合所学的内容自编自导情景剧。通过情景剧中角色扮演,让护生体验整个救护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3 教学效果评价

1.3.1 主观评价指标 实验教学结束后,参考山西医科大学薛晶晶的护理本科实习生临床急救能力评价指标[4],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匿名回收,了解学生的临床急救能力。其中临床急救能力评价指标包括知识储备、应急处置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急救管理能力和个人素质5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均设立了各自的内涵。评价指标整体Cronbach,s ɑ为0.953,内部各维度指标的Cronbach,s ɑ为 0.792~0.93。

1.3.2 客观评价指标 教学完成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统一的试卷进行闭卷考核,比较2个班的理论成绩。分析微视频资源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具体应用效果,并针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有效的建议。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的数据用表示,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成绩 2组护生期末考核成绩试验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护生期末考试成绩得分比较 (,分)

表2 2组护生期末考试成绩得分比较 (,分)

组别 例数 考核成绩 t值对照组 73 76.00±8.99 74.62试验组 78 81.01±8.98 77.00 P值<0.01

2.2 学生临床急救能力得分 试验组护生的临床急救能力各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护生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分最高,对照组护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得分最低。见表3。

表3 学生临床急救能力评价比较 (,分)

表3 学生临床急救能力评价比较 (,分)

应急处置能力对照组 73 6.65±0.73 6.70±0.50个人素质6.90±0.76试验组 78 8.61±0.79 8.82±0.97 8.12±0.84 8.31±0.87 8.10±0.81 t值 -15.781 -15.781 -13.260 -11.070 -9.370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急救能力知识储备沟通协调能力6.19±0.93急救管理能力6.78±0.83

3 讨论

3.1 有助于提高护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 护生急救能力是指护理本科实习生在临床急救护理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和态度的综合急救能力[4]。急救能力是护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护士必不可少的技能,关系到医疗抢救成败、救治水平和护理质量[5]。从表3可以明显看出,使用基于微视频的教学模式护生的急救能力明显提高。微视频教学资源的使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根据自身认知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深度,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负荷[6]。同时微视频资源,将抽象内容形象、直观呈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编自导情景剧的形式模拟临床急救的真实场景,有助于护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提高护生的急救意识和临床决策能力。

3.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教学质量 基于微视频教学模式首先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将学习内容的难点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此教学方法加强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组护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微视频教学资源作为一种移动式教学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移动学习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提高教学满意度 微视频作为互联网+教学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体现了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体化需求,促进学生个体化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7],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满意度;对教师而言,使用微视频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形式,拓宽了教学内容,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份高质量的视频,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临床急救护理技能相融合,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与医院的互利合作,让医院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更好地满足临床所需,从而实现医院与学校的双赢。

总之,基于微视频的教学模式,顺应了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深受学生喜爱,有助于学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此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但因时间有限,录制的视频数量较少,质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试验护理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CS95
驭胜S330
C-NCAP 2016年第八号试验发布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