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胆囊炎中的应用效果
2019-09-13杨颖
杨 颖
胆囊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绞痛或者是剧痛,同时还伴随畏寒、发热、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正常生活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工作。近年来,中医学在临床不断显现出较大的优势,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我院在胆囊炎患者中采用了中医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具体情况作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胆囊炎患者,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2例,其中参照组患者男24例,女28例;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42.5±15.5)岁;中医组患者男27例,女25例;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43.5±15.5)岁。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柴芩利胆汤进行治疗,药方组成:砂仁7 g,郁金12 g,枳实12 g,败酱草12 g,黄芩12 g,甘草6 g,大黄9 g,茵陈12 g,柴胡15 g,金钱草15个,法半夏9 g,金银花12 g。水煎取药汁300 ml,分别于早晚温服。在此基础上给予2组患者以下护理措施。
1.2.1 参照组给予本组患者常规护理。
1.2.2 中医组给予本组患者中医护理。1)症候护理:①纳呆:对患者的口腔气味、舌苔及舌质、饮食情况的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叮嘱患者保持口腔的清洁,取患者的阳陵泉、脾俞、中脘等穴位进行按摩;取患者神门、胃、大肠、脾等穴位进行耳穴贴压;取患者的足三里、胃俞等穴位进行穴位贴敷。②呕吐、恶心、嗳气:对患者呕吐、恶心、嗳气频率进行观察,叮嘱患者饭后注意不要立即平卧,呕吐患者应少量多次服用汤药,并且在服药前可在舌面滴数滴姜汁,可缓解呕吐现象;同时遵医嘱取患者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进行艾灸;对患者的胆囊及双侧足三里等穴位实施穴位注射;取神门、胆囊、交感、胃等穴位行耳穴贴压;取中脘、合谷、胆囊等穴位实施按摩;取患者中脘、肝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穴位贴敷[1]。③右胁疼痛,叮嘱患者急性发作时最好保持卧床休养,同时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侠溪、右侧胆俞、太冲、右侧肝俞等穴位进行按摩;对患者的胆囊穴等实施穴位注射;对期门、章门、胆囊穴等穴位进行穴位贴敷;对神门、交感、胆、肝等穴位实施耳穴贴压;同时采取肝病治疗仪进行治疗。④右肋胀满不适: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具体病情,鼓励其饭后进行适当运动,确保大便通畅;并以脐部为中心对其行顺时针按摩,增加肠道蠕动。同时可遵医嘱取胃俞、脾俞、中脘、神阙等穴位贴敷,或对其天枢、胆囊等穴位按摩。⑤发热: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注意患者体温是否有下降或升高;若患者出汗要及时为其擦身,并更换衣物与被褥,保持其皮肤清洁与干燥。注意病房内空气流通,避免让发热患者直接吹风,防止发热症状严重;必要情况下可遵医嘱行穴位注射。2)生活护理:叮嘱患者保持皮肤的清洁,出汗后应及时更换衣服并擦干皮肤,同时保证病房内的空气良好;指导肝胆瘀滞证患者,多食用芹菜、丝瓜、苦瓜等疏肝利胆的食物,并禁食红薯等壅阻气机的食物;针对肝郁脾虚证患者,指导患者多食用山药等具有疏肝健脾功效的食物;指导气滞血瘀证患者多吃大枣、山楂等具有活血祛瘀、疏肝理气功效的食物;指导胆腑郁热证患者多食用苦瓜、菊花泡茶、冬瓜等具有清热泻火效果的食物。3)情志护理:在患者入院开始即刻对其展开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图书等,详细说明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效果与护理中配合事项等,以提高患者与家属对胆囊炎的正确认知。同时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引导患者倾诉内心情绪,可采用顺情从欲法或者是暗示疗法,给予患者言语上的安慰和鼓励,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嘱咐家属、朋友等多陪伴患者,给予关怀与鼓励,鼓励病友之间相互沟通,以增强治疗信心,使患者获得家庭与社会支持。另一方面指导患者多进行深呼吸,以松弛肌肉,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进而消除患者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1)对2组患者总体护理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治疗指数在95%及以上;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治疗指数为70%~94%;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治疗指数为30%~69%;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未得到改善,治疗指数在29%及以下。总体护理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将发热、嗳气纳呆、呕吐恶心、右胁疼痛、右肋胀满不适等症状分为0~III级,若患者不良症状均消除,为0级;若患者不良症状较轻微,在关注时才能感受到,对日常生活与工作无影响,为I级;若不良症状患者可耐受,对部分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形成影响,为II级;若患者对不良症状不耐受,明显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为III级。次症以0、1、2、3分计分,主症以0、2、4、6分计分,分值越低则患者不良症状改善效果越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有效率对比经护理,参照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有效率为84.6%,低于中医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有效率9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有效率对比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对比中医组患者护理后发热、嗳气纳呆、呕吐恶心、右胁疼痛、右肋胀满不适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对比 (例,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其饮食比例不均衡、生活习惯改变等导致胆囊炎发生率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态势;其作为临床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对患者自身生理健康与生活质量都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临床西医治疗胆囊炎主要以手术治疗以及对症处理为主,有较高的复发率,同时患者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恢复,疗效不甚理想;由于中医学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复发低等优势,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得到了重视。中医学认为胆囊炎的发病与脾、肝有着一定的关联,认为胆以通为用,若胆腑不通,则致胁胀、胁痛;且肝气横逆犯胃,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纳呆、呕吐的现象;并且湿热不化则会导致胆汁的久瘀,致使砂石的形成,最终导致胆汁的排泄受阻,积于胆络而导致疾病的产生[2]。因此对胆囊炎患者展开中医护理干预可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给予患者中医辨证施护,给予患者穴位注射、贴敷、按摩以及耳穴贴压、艾灸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可通过药物透过皮肤吸收和经络的“沟通表里、内属脏腑、贯串上下、外络肢节”等作用,起到和降通腑、调达枢机、疏肝利胆、和解少阳的功效,从而改善患者的嗳气、纳呆、右胁疼痛等临床症状,实现祛邪治病的效果[3];其中给予患者艾灸,则是借助艾灸产生的热力,起到温经散寒、温通气血、健脾和胃等功效;而穴位注射则是通过药物和针刺对穴位起到双重的刺激,从而对患者机体的经络、营卫气血、阴阳、脏腑等产生调节的作用,实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效果[4];穴位按摩,通过不同按摩手法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刺激,促进血液循环以及胆汁的分泌,有利于使得胆汁的排泄维持通畅;耳穴贴压则是通过穴位刺激疏通经络,有利于恢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促进胆汁排泻,起到化石的作用[5]。另一方面,对患者展开情志护理,因肝胆互为表里,胆功能主要经肝脏功能体现,若患者情志失调则会直接影响肝脏疏泄功能与胆汁分泌;因而采用顺情从欲法或者是暗示疗法,给予患者家庭与社会支持,可有效改善调节情志,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展开。同时对患者饮食习惯进行干预,根据其具体病况与日常饮食习惯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指导其多食用具有疏肝健脾、清热泻火、疏肝理气等功效的食物,以有效缓解其临床不良症状,促进健康恢复。通过以上措施,可大大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证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胆囊炎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中医护理,有着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