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分析
2019-09-13苗培福
苗培福
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危害。对于糖尿病,当前尚无根治性疗法,主要为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西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胰岛素和降糖药物,虽然能够获得显著的短期疗效,但长期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作用被逐渐挖掘和认识到。中医在改善糖尿病患者远期疗效中表现出了显著的作用[1]。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促使糖尿病患者获得更加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文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08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4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为(55.8±6.8)岁。对照组104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49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为(56.6±7.6)岁。2组的社会学资料、疾病类型比例、病程、病情等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常规应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每日2次,共治疗6个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具体如下:1)上消方:黄芪20 g,知母20 g,生地黄15 g,麦冬15 g;2)中消方:山萸肉110 g,葛根20 g,茯苓20 g,栀子15 g,生地黄15 g;3)下消方:知母15 g,山药15 g,黄芪10 g,山萸肉10 g,红参10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合理调整中医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糖分、油分的摄入,并合理运动锻炼。
1.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观察组患者的中药用药规律。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患者的糖尿病主要症状均消失,血糖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糖尿病主要症状有明显改善,血糖控制效果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的糖尿病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无明显变化[2]。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19%),显著高于对照组(73.08%),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观察组患者的中医治疗用药规律分析观察组104例患者共使用到的中药有155种,总用药次数达到了1560次,其中使用最多的主要是生地黄、黄芪、茯苓、麦冬、红参、山萸肉、山药、知母、葛根。见表2。
表2 观察组患者的中医治疗用药规律分析 (次,%)
注:n=1560
3 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导致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目前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糖尿病患者。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一直以来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探索,但常规西医并未获得长足的进展。随着当前对中医药研究的深入,临床逐渐认识到了中医对糖尿病治疗的优势作用。中医学将糖尿病归属为“消渴”的范畴,认为糖尿病的主要致病机制为燥热过剩、阴津亏虚。因此中医认为对糖尿病的治疗需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入手[3]。
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诸多的经验,且这些经验在当代临床中也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在查阅诸多中医典籍、当前临床研究报道后发现,中医对于糖尿病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治疗。这主要是由于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的研究认为糖尿病由热、郁、虚、损等多个病理因素相互影响而引起,且糖尿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会伴随有瘀血症状。鉴于此,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往往以清热为主,同时辅以活血化瘀的药物,且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从患者的脾、胃、肾、肺、心、肝等脏器进行[4]。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其机体的胰岛素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导致机体的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出现障碍,导致患者机体出现诸多临床症状。且临床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而导致其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而不良情绪作为一种不良的精神因素会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不利的影响。不良情绪易引起患者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升高,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不良情绪非常不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5]。鉴于此,中医在对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多数应用甘寒类、苦寒类的中药材,这类中药材不仅能够发挥清热解毒的功效,同时还有宁神静心、益气养阴之功效,对于促进患者血糖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6]。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糖尿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其用药以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功效的甘寒类、苦寒类中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