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院校学风调查研究

2019-09-12曾文瑜

文教资料 2019年18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高校

曾文瑜

摘    要: 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学风建设应该作为高校工作的重点。通过参考相关学风问卷,进行适度修正后投放和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學风情况,探究影响学风的因素,为推进学风建设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风。

关键词: 高校    学风建设    人才养

一、学风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方案》评估指标体系中,学风被作为重要的一级指标,包括三个二级指标: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和学术文化氛围,其中学习风气为重要指标。学风指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风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由此可见,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

二、问卷调查情况和分析

(一)问卷设计和调查过程概况。

参考才华(才华,2017)、刘秀丽(刘秀丽,2017)、刘晓诗(刘晓诗,2017)等学者的相关问卷,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问卷。

自2018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27日期间,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2份问卷,回收率90.67%,其中有效问卷272份,有效率90.67%。有效问卷超过200份,具有大数据统计意义。问卷主要包括四部分:学生学风基本情况,主要采取学生自评的方式调查;学习动力和目标,主要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课余时间利用;考研意愿和影响因素;影响学风因素。

(二)调查对象分析。

被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85名,大二学生80名,大三学生57名,大四学生50名,其中男生占61.76%,女生占38.24%。

(三)学风基本状况自评。

问卷首先就总体学风状况进行调查。在问卷中,如旷课问题,如果采取直接调查方式,如:你的旷课次数是多少?你旷课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被调查者并未有旷课行为难以作答,另一方面这种提问方式会引起被调查者的反感情绪及回答的不真实性,所以采取间接调查方式,你身边同学旷课的原因大多是什么?

1.学生上课迟到原因。

就学生迟到原因,占比56.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上课迟到原因是时间观念差,说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学会有效利用和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减少上课迟到现象,改善学风。此外,35.6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起床晚导致迟到。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早睡习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早起习惯。

2.学生旷课原因。

74.63%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同时,忙于社团、兼职、创业,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沉迷网络、游戏占一定比例,分别为9.56%,7.72%,8.29%。在如何减少旷课现象上,院校应该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同时应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教育学生以学业为重,改善教师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正面、积极地使用网络,提高自制力等。

3.学生对于旷课的态度。

在对旷课的态度上,35.29%的被调查认为学生应当以学业为重,不能旷课,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应以这种思想和态度为主流。54.41%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有重要事情偶尔旷课情有可原,一方面教导学生以学习为先为重,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遇事严格履行请假手续,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6.62%的被调查者认为旷课与否是个人自由,3.68%的学生选择旷课与否并不重要。这部分学生应该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

4.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原因。

42.28%的被调查者认为上课睡觉玩手机的原因主要是对学习不感兴趣,40.81%的被调查者认为任课老师讲授内容枯燥,学校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从而改善上课睡觉玩手机现象。另一方面建议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不断改善授课方式,以更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方式教学。另外,12.5%的学生是由于沉迷网络、游戏等。

(四)学生自主学习和课余时间利用。

就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上课之外还有许多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和自主支配。这部分问卷内容针对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及是否自主学习进行调查。

1.自主学习的频率。

在272名被调查者中,7.72%从不自主学习,92.28%会自主学习,说明整体学风状况较好。区别在于自主学习频率不同,其中21.69%的被调查者几乎每天自主学习,31.99%每周自习3次—4次,38.6%每周自习1次—2次。

2.自习首选地点。

40.44%的被调查者首选在宿舍学习,36.03%首选在图书馆学习,17.28%首选在课室学习。这部分结果与常规认知不同,通常认为学生自习的首选地方是课室、图书馆,显示宿舍已经成为学生课后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应该重视宿舍学习氛围的营造,同时重点改善宿舍和图书馆作为学习场所条件和设施,增加自主学习比例和频率。

3.学生课余时间利用。

在学生课余时间利用上,上网、闲聊、玩游戏、逛街等娱乐社交活动是被调查者的主流课余活动,达72.24%。此外,52.2%的被调查者课余常参加自习。参加社团活动的占38.24%,打工兼职创业的占25.74%。高校应该一方面引导学生有效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另一方面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供学生参与,同时争取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给学生。

4.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

占比达87.5%的237名被调查者学习的最大动力是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表明可以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前景知识介绍等,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和前途,激发学习动力。此外,6.62%的学生学习动力来源于奖学金,奖学金作为一种激励和鼓励手段,要注意避免功利性现象。对于占比5.88%家庭经济压力促使学习的学生应该适当加强关注和尽可能给予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

5.学生大学阶段的主要目标。

42.28%的被调查者大学阶段的目标是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打好基础。33.46%的被调查者大学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全面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说明良好的學习观占有主导地位,应该进行鼓励和渲染。13.6%的被调查者有考研的目标,6.99%的被调查者大学目标是获得一纸文凭。

(五)考研意愿调查。

1.学生的考研意向。

在272名被调查者中,有一半的学生有考研意向,说明整体考研氛围较浓厚,应该鼓励和倡导。应该加强考研指导和规划,让学生的考研意愿变为行动。实际学校整体考研率远没有考研意向那么多,说明存在一些影响因素使学生的考研意向没有充分转化为考研行为,这一点将在下一题项中探究。

2.影响学生考研意向的最大原因。

在影响学生考研意向的原因调查中,各选项都有一定数量且较平均,包括个人意愿,不想考研,觉得读研究生作用不大;个人能力不足,觉得肯定考不上;家庭经济等原因;不清楚考研的利弊好坏,读研有什么作用,说明影响学生考研意愿的因素来自多方面。针对个人无考研意愿、认为读研究生作用不大的学生应该做好个人职业规划;认为个人能力不足考不上研究生的学生,可以通过介绍考研的科目和一些事例加以鼓励。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无考研意向的,可以介绍各高校研究生奖励政策和制度,具体了解读研的花费及国家相关政策,为其打通升学的经济通道,保证没有一位学生因为经济原因放弃升学。对于不清楚考研利弊和读研作用的学生,可以通过介绍研究生的职业前景和专业相关需要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引导鼓励。

(六)学生对学校学风情况的认识。

1.所学专业满意度。

在272名被调查者中,62.5%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度一般,前途迷茫;12.5%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25%的被调查者满意。说明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应该开设一些专业介绍课程和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前景、职业前途、就业方向。同时完善转专业相关制度,使学生有据可依,找到感兴趣并适合的专业。

2.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在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上,55.88%的被调查者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一般,满意占24.26%,非常满意占2.94%,不满意占13.6%,无所谓占3.31%。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还有提高的空间,通过统计调研和学习,采用更科学的方法优化课程设置。

3.学生认为学风的好与差的决定因素。

学风好坏的决定因素方面,43.75%的被调查者认为决定于学生自身,41.91%的认为是校园文化氛围,10.29%的认为是学校管理,4.04%的认为由教师教风决定。可以把优化学校学风的措施重点定位在学生自身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方面。

4.营造优良学风,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可多选)。

营造优良学风的方法有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术交流,多开选修课、讲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上课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管理,严肃课堂纪律和考勤;组织课外科研竞赛;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各选项均有较多被调查者选择并且占比较高。说明在营造优良学风的方法上,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并举、各方面结合的手段。

三、总体学风状况分析和建议

(一)总体学风较好,且学风有一定的优化空间。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根据学生对待旷课的态度,参与自主学习的比例和频率,考研意向比率可以发现,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整体学风较好。

就大学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绝大部分学生是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打好基础,全面提高自身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前途和未来,说明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及动力都较正面积极。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学校目前学风一般,说明学风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

(二)优化学风的对策建议。

1.加强监督和引导,引导学生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根据三分之一被调查者反应,起床晚导致迟到,三分之二的学生目前的学习困难在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学校层面应该加强监督和引导,帮助学生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用充足的睡眠和充沛的精力保证学习。

2.开设时间利用和规划相关课程,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合理安排时间。

超半数被调查者认为是时间观念差导致上课迟到。说明时间观念较差是影响学风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该增设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时间意识,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对课程设置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实现更科学的课程设置。

问卷数据表明,学生对现在课程设置满意度一般及不满意的比例达到69.48%。现阶段学生大多是“95后”,2018年“00后”已经正式进入大学校园,“00后”具有个性化价值追求、自主化学习方式、网络化娱乐方式、理性化处世哲学、务实化人生理想等群体特点(王海建,2018.10)。原有课程设置有可能不适用,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设置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优化调整。

4.增加专业前景和职业前途相关介绍和普及。

根据问卷情况反映,被调查者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度一般,感觉前途迷茫。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导致旷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通过了解自身专业前景,有的放矢地学习,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增强专业自信。因此,增加专业前景和职业前途的相关介绍和普及显得非常必要。

5.对宿舍学风状况加强关注和建设。

学生自习地点首选是宿舍,而非图书馆、教室。说明宿舍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改善宿舍环境,营造良好的宿舍学习氛围对学生影响较大。

6.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改善授课方式,提高授课技能。

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讲授内容枯燥导致旷课和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说明教师应该随着对象的改变——“00”后进入高校,用更易于被接受的授课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时俱进,多样化授课。

7.加强考研的引导和教育。

半数学生有考研意向,实际上考研率远达不到半数,考研成功率更低。考研意向没有转化为考研行动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包括个人意愿、个人能力、经济原因、对考研的认识等。增加考研引导和教育,可以更好地将考研意向转化为行动,提高考研率。

综上所述,根据对嘉应学院基本学风情况调查和问卷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可以发现学院学风的优化需要从各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学风无形,却可观察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当前的教学效果,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能否成才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高校学风的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工作并非只有赖于某一方面,在有所侧重的前提下,还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等多方面多层次地提高,校、院、级多维度进行,是系统且全面的工作,需要整个高校,包括学校领导、专职辅导员、任课老师、后勤服务、宿舍管理等多方联动才能达到较好的改善效果。总而言之,良好的学风是诸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效果,并不是单纯靠学生工作、课堂教学、制度建设等方面作用。这些因素单方面过度膨胀极易影响其他因素的正常发展而造成畸形。为此,针对学风建设工作,高校必须树立全局意识,既要以大局为重,又要兼顾统筹好个体与整体发展关系(张萌萌,2017)。

参考文献:

[1]才华,王兵,詹丽.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J].教学研究,2017(1):23-28.

[2]刘秀丽,张长耀.高校学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模型[J].长春大学学报,2017(6):30-33.

[3]李晓诗,王嘉莹,罗军.高校学风建设调查分析报告——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创业人才与教育,2017(1):89-92.

[4]王海建.“00后”大學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恒指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5]张萌萌.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3):61-63.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高校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