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教育:特色教育,優勢與使命觀

2019-09-12

澳门月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學校學生大學

教育是提高人口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澳門回歸以來,透過健全和完善教育法規,不斷推動教育事業向前發展,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多元化,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澳門教育體系。回顧澳門教育發展史,從回歸前到回歸後,澳門教育的近現代化走過了艱辛而漫長的歷程。

時代變遷,澳門教育進化史

回歸前,當時澳葡政府在很長時間裡對社會教育都沒有足夠重視,除了一些葡人學校之外,對於私立學校既不出錢也不出力,任其自生自滅。因此在這個時期,澳門的教育絕大部分都依靠各個團體、教會,或個人來辦學,亦逐漸形成澳門相對全世界都少見的現象:私立教育占主導,93%的學生都在私立學校讀書。當其時,澳門整體的教育狀態無論教學設施,還是教學品質,都參差不齊。有的學校兼具操場、足球場,設施完整;有的學校小到只能在民樓裡辦學。過去歷史中澳門教育的不健全,主要根源是政府沒擔當,不負責任,沒有將教育擺在政府的社會責任裡。

直到70年代後期,在社會的一再呼籲和施壓下,當時澳葡政府才向一部分私立學校發放津貼,及醞釀立法。在1991年,在澳門教育界的深度參與下,當時政府才出臺《澳門教育制度》,並且在95年開始實施免費教育。因此可以看到,回歸前澳門教育是在廣大的團體、教會、私人等民間力量出錢出力下,承擔起教育責任,使澳門人一代一代都能接受到教育。而政府的責任亦從無到逐步承擔,出部分錢,慢慢改善。在這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各界的努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回歸後,澳門在“一國兩制”國策方針下,政府已經掌握在澳人手上,實現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而作為澳門人自己的政府,從特首到主管官員都普遍意識到政府對教育所應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在這樣的背景下,澳門教育呈現出政府越來越重視,民間越來越主動的良好局面。尤且剛剛成立的特區政府通過免費教育網加強對中小學的支持。政策很簡單,凡遵循本地學制,不向學生收取學費、雜費的私立學校,均可加入免費教育網,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費教育津貼。

從2007至2008學年開始,澳門全面實施15年免費教育,涵蓋幼稚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各個階段。這個階段,教育界也充分發揮自身的力量,不斷完善多元化教育特色,緊密聯合政府,發揮官民合作的模式,推動澳門教育工作向前發展。

澳門特色,多元化基礎教育

近20年來,澳門教育發展在回歸後有長足的進步。隨著經濟的發展,澳門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已經逐步增長,保證了提升教育品質的基本要求,教育政策也得到逐步完善,建立健全的全局觀念和長遠目標,包括《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對教育目標、教師要求、教師晉升、專業發展津貼、評核等進行了規定,大幅促進教師專業水準的提升。教育整體體系的完善,從而令澳門教育事業取得不少令人鼓舞的成績。到今天,澳門被評為全球既有高品質且兼備公平的教育系統之一,基本確保學生具備參與新時代新形勢社會事務的基本能力。

同時,經過歷史條件的沉澱,澳門教育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和優勢,在基礎教育系統推行多元性教育,不僅體現在教學用語上,而且在學制及其課程標準上,都具有多樣化的特徵。不同源流的中小學校充分發揮自己的辦學特色,有的見長於英語浸入式教學,有的以體育為特色,有的以棋藝為特色。但是,不管以何為特色,都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變能力培養,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社交能力、組織能力,使學生多方面均衡發展。

歷年來,澳門學生參加世界性的比賽,不管是奧數,還是機器人,其他各種類型科技創新比賽,澳門學生都能夠屢次獲獎。以PISA測試(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為例,澳門學生連年都獲得非常優秀的成績。2018年,澳門學生第六次參與該計畫,其中15歲學生之三項素養的平均表現在參與PISA2015測試的72個國家/經濟體中都處前列位置。這些都充分說明,多元化辦學體制下,即使沒有統考制度,澳門學生同樣具備充分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

國家支持,高等教育突飛猛進

澳門的高等教育發展起步比較遲,1981年才創立東亞大學,1991年改制更名為澳門大學。回歸後,因應政府重視、社會氛圍有利和與內地交流合作的加強,澳門高等教育的規模、品質、經費、管理體制都得到完善和發展,相續又建成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現在澳門高等教育發展比較健康推行,澳大和科大,在世界排名中不斷進步,比較前的位置。特別是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澳門大學的排名提升大,在亞洲大學排名第42位。

高等教育的發展最明顯的特點是受益於國家的大力支持。其中澳門大學從過去“有校無園”的困窘狀態,拓展到橫琴新校區1.0926平方公里的面積,有八十多幢建築物,比原校區約大20倍,並且完全行使澳門法律和教育制度。而且,澳門大學還獲國家科技部批準設立“類比與混合信號超大型積體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及“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從國家到特區政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為澳門人才培養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掌握新趨勢,豐富特色教育

由於澳門教育是在原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先天不足和基礎還比較薄弱,這些都是客觀現實的問題。教育的先天不足,倒逼澳門教育界不斷提升。全社會需要思考這個問題,如何把原來的先天不足彌補好;如何把優勢部分,發揮得更有利;把不利的轉化為合理的條件,創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環境。這個過程中,政府要有長遠的教育觀念和政策的支撐,各個學校要有具體的教育目標以盡達到社會的要求,而社會對教育亦能夠全力支持並且減少“教育雜音”,明確教育的專業性,摒棄一些根本違反教學規律的意見。通過官民合作,以及學校、家庭、社會來共同努力,使澳門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

教育也不能落後於時代,不能固步自封。相較於先進國家的水準,澳門教育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各界必須認識到,教育必須緊跟國際潮流,及時掌握趨勢,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比如,時下熱門的STEAM教育,澳門在這方面的探索也比較落後於先進國家和地區。STEAM的教育理念,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Arts(藝術)、數學(Mathematics),鼓勵孩子在科學、技術、藝術、工程、數學領域的發展和提高,培養孩子的綜合素養,從而提升其未來競爭力。

現時澳門各個學校都朝這方面努力,但面臨理念認知、課程體系、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制約,比如有些家長甚至教師對STEAM教育實踐持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加重學生壓力。對於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做足相關的政策引導,使全社會能夠達成教育的共識,從資源的投放,師資培訓,教綱要求,方法的探討,學生的創造,家長的支持,環境激勵等方面的完整配合起來,才能夠發揮出這一教育理念的獨特優勢,讓澳門學生的質素能夠順應時代潮流的要求。

香港之殤,引以為戒

教育還有個重要的命題,那就是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我們強調學生應朝著全人方向發展,以德智體美勞“五育”為教育目標,導人向善,培養基本的能力和素質,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這些理念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環境,有不同的要求,現在更加強調。回歸前有愛國的教育,回歸後更加強調愛國愛澳的教育,現在已經有社會共識,但怎麼樣深化,怎麼讓愛國教育、愛澳教育能更有效推行?這是當前值得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尤其近期,香港接連出現的暴亂問題,尤其是在7月21日晚,一些暴徒衝擊香港中聯辦,污損國徽,噴塗侮辱國家、民族的字句,公然宣傳“港獨”,嚴重挑戰一國兩制,挑戰國家尊嚴。這當中有為數不少的青年人,可以看到鄰埠教育的失敗。教育成不成功,不是看文化、科技、水準,或排名,恰如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所說:最重要的是做人。如果連做人最基本的認知和原則都喪失,數典忘宗,這跟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

在香港回歸22年的情況下,教育教出這樣的人,問題在哪裡?過去港英政府不準香港人有愛國教育存在,灌輸奴化教育,殖民思想,一代代洗腦,至今在香港的傳媒界、法律界、公務員等行列裡,仍然有許多人“換衫不換腦”,著特區的外衣,拿特區的糧餉,享受國家政策福利,腦子裡卻還是“港英思想”。從教育界的角度看,香港之所以有今天的局面,其根源是教育的失敗。

愛國愛澳,薪火相傳

澳門社會在回歸前已經重視愛國教育,回歸後特區政府更加深刻理解愛國教育的重要性,堅定推行“一國兩制”,以愛國者為主體落實“澳人治澳”,堅守“一國”之本,用好“兩制”之利,實現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全世界的國家都要求自己的公民愛國。澳門是“一國”下的特區,不能離開國家,所以特區政府要求學校推行愛國教育是天經地義,不容挑戰。愛國愛澳教育,更由不得讓反對派,打著學術自由、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幌子來製造阻礙。愛國是合格公民最底線的要求,新屆政府可以更進一步將愛國愛澳教育作為政策,可以強制化樹立教育目標和教育要求。而作為教師,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明確立場、表明原則,進而教導學生分辨真與假、善與惡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如若罔顧原則,是非不分,誤人子弟,則枉為人師,根本沒有作為教師的資格。明確師德教育要求,培養一支有愛國愛澳堅定立場,有高專業水準的教師隊伍。這是教育界的自我要求,也是推進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行穩致遠的要求。

實現愛國愛澳代代相傳,是澳門全社會共同承擔的使命和責任,需要從政府高層、社會各界,以及各間學校,都要高度重視,認真推行。我們欣慰看到澳門各學校都踐行國旗、國歌教育常規化。近期的澳門舉行“新時代同心行”,500名澳門優秀青少年代表組成5個學習參訪團,在行政長官及各司多名司長的帶領下,分別到河北、貴州、江蘇、廣東及湖南5個省份參訪。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傳遞的資訊就是我們和國家是同根同心的,更讓本澳青少年從中感受國家建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增強國家意識,當好愛國愛澳精神的傳承者、“一國兩制”實踐的主人翁、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

猜你喜欢

學校學生大學
秋季运动会
大学女生的日常
那些大学时立过的flag
学生作品选登
要脸干什么,不是还有你们吗
一道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