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花阴》文本内涵研究评述

2019-09-12蔺墨逸李清照

文教资料 2019年18期
关键词:李清照

蔺墨逸 李清照

摘    要: 李清照《醉花阴》究竟是与丈夫赵明诚婚后别离的思念而作,还是其父李格非政治失势、丈夫纳妾后的内心哀叹?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从单纯相思和别有寄托两部分展开综合评述,得知在“人比黄花”的相思背后,或许还藏着党争格局下的复杂心境。

关键词: 李清照    《醉花阴》    文本内涵

李清照的《醉花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彰显了作者玲珑剔透的心境和绝妙精湛的才情。在寂寥孤独的黄昏,词人写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传世佳句。

关于这首词的文本内涵,学术界百家争鸣。康震、傅兴林、韦冬妮等学者认为该词是赵明诚起用为莱州知州,李清照闲居青州之时所作,主要抒发的是恩爱夫妻分离之后的相思之情,体现了真切通透的情意和婉转优美的意境。陈祖美、邓红梅、马瑞芳等人认为这是1103年朝廷下令禁止元祐党子女住在帝京后,李清照被迫回到祖籍独居时的处境之作,含蓄深长地表达了对党争局势的思虑;且易安“无嗣”,赵明诚或在此时纳妾,加剧了词人创作时的复杂心境。

那么,李清照的《醉花阴》究竟是和赵明诚婚后别离的思念而作,还是父亲李格非政治失势及丈夫“纳妾”后的内心哀叹呢?下文将以文献资料为支撑,从单纯相思和别有寄托两方面展开综合论述。

一、明诚出仕莱州知州,清照遥寄心间相思

历史上的赵明诚与李清照曾是一对天造地设的璧人,从《点绛唇》中“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①的青涩甜蜜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②的恩爱幸福,无不流露出情投意合的甜蜜。

《醉花阴》一般被视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在近30年的研究论文中,大部分是对闲愁别绪的解读。1120年左右,赵明诚起用为莱州知州,李清照屏居在青州,与夫君分隔两地,易安因为心中思念恋人,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康震《评说李清照》中将《醉花阴》与《如梦令》两首、《点绛唇》《一剪梅》等早期的清丽之作放在一起赏析,侧重于情景交融之笔法和温婉细腻的内心世界。傅兴林的《情深调苦、意雅技高——再读李清照〈醉花阴〉》认为其“属传统的念远伤别的闺思情调”③。陈士同的《佳节重阳赋闲愁——李清照〈醉花阴〉品鉴》一文围绕该词“如何诉愁情”④展开,阐释了李清照言简意丰、微言大义的文学创作特质。齐海棠《李清照作品中的清新婉约与离别之愁》评析了易安清爽婉约的词风,从“儿女情长”的阅读体验入手,剖析了词人含蓄的思念沧桑和重阳又至时候的生活感慨。韦月梅《评李清照的〈醉花阴〉》认为此词与《如梦令》二首和《一剪梅》等早期词作一样,抒发的是早期闺居生活的“闲愁”⑤:淡淡的“感伤”,深深的相思。陈晓敏的《一种黄花两样愁——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黄花”意象分析》中称词是二人“情切切意绵绵之际,赵明诚却要去外地做官,留下佳人独守”⑥时,李清照“冷乡中绕篱沉吟”的写照,“浓浓思情题才笺,云中鸿雁寄萧郎”。

在部分学者撰写的文章中均提及了一则故事:新婚不久,夫君远行,李清照独自在家中思念丈夫,写下这首《醉花阴》,并将其寄给远在外地的丈夫。赵明诚收到后,倍感惊喜与幸福,对妻子才华赞叹不已。赏心悦目之余,他心有不甘,发誓要写出可以与之媲美的词句。他闭门谢客三天,作五十首词,将《醉花阴》混杂其中,请友人路德夫品鉴。路德夫再三玩味后说道:“只三句绝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则故事出自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傅兴林、韦冬妮均在文中引此表明赵明诚与李清照的情真意切。但由于《琅嬛记》为笔记小说,真伪度尚未确定,前人曾考证此为明朝人桑怿伪托,故可信度不高,成为陈祖美、邓红梅等持其他观点学者的论据之一。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直接指出:“《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⑦“《琅嬛记》所引《外传》不知何书,殆出自捏造”⑧。中华书局出版的《李清照资料汇编》认为“《琅嬛记》,明人藏书目录判其为伪书”⑨,后又云:“李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汴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⑩

对于《醉花阴》文本内涵的赏析,上述学者都认为这是一首抒发闺怨相思的旷世佳作,但由于《琅嬛记》的可信度存在争议,元祐党争和明诚纳妾成为引发争鸣的两个方面。

二、诏令元祐子女离京,无嗣引出纳妾隐端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趙明诚之父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派的拥护者,两人分属新旧两党。

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朝廷下诏称司马光、苏轼等三百零九人等人为“元祐奸党”,树立“党人碑”,长期以来受苏轼赏识和关照的李格非名字赫然在列。“因为元祐党人不得在京任职,李格非先是被谴为京东提刑,后被贬南荒”11。与此同时,赵挺之却被委以重任。陈祖美等学者认为,李清照传世的残篇《逸句》中“何况人间父子情”和“炙手可热心可寒”即是此事件后李清照所写的愤义之句。

时隔不久,党争进一步波及“元祐党”亲属。《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中记载,1103年9月,朝廷曾两次下令:“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李清照只能被迫离开京城汴京,回到祖籍山东章丘明水居住。陈祖美、邓红梅、马瑞芳、黄平、冯现冬等人都认为《醉花阴》作于李清照回到原乡以后的第二年,即公元1104年重阳节。

黄平《李清照〈醉花阴〉写作背景探究》一文中提及,此令颁发后,赵挺之将“过门两年的李清照遣送回娘家,而丈夫赵明诚并未与李清照一同回去”12。陈祖美《“易安心事”知多少——李清照研究集说》中认为:“《一剪梅》《醉花阴》《小重山》《行香子》《玉楼春》等五、六阙都或隐或显涉及党争的内容。”13她早年的文章《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中也写道:“李清照在政治上有难言之隐。”14

政治环境是研究词人创作时不可忽略的因素。父亲政治失势,身为女儿的李清照心中感到失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由于当时政局复杂,词人即使胸怀愤懑只能借物抒怀含蓄表达;且李清照为女性,外面的动荡局势或许还不至于影响她个人的创作发展。王汝弼、陈祖美、朱靖华、戴学忱等学者们认为,引发愁绪复杂的更深因素可能是夫妻之间的感情裂隙。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本就有男子纳妾的传统,加之李清照“无嗣”,赵明诚纳妾续后的可能性极大。

陈祖美在《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中写道,除了“受到生父党籍问题的株连,使易安这种痛苦比一般离别更难堪的因由,主要是丈夫的蓄妾”15。王兆鹏、郭明玉发表的《李清照“内心隐秘”争鸣述评》对陈祖美提出“明诚纳妾说”的几点依据进行了梳理排列:“其一,以典故宇托之义及词义索解为证;其二,赵、李二人‘无嗣;其三,从时代背景来看,纳妾在当时是天经地义的事。”16沈家庄先生在认同陈先生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两条新的证据:一是赵明诚跋蔡襄书《赵氏神妙帖》曾说:“老妻独携此而逃。”赵既称李为“老妻”,那么可能还有“少妻”的存在;除此,沈家庄还提出赵明诚一直在外做官需要有人照顾,因此纳妾的猜测。

朱靖华、戴学忱在《论李清照词“欲说还休”的复杂内涵》中提及李清照因“无后”而纳妾延续赵家香火的可能性,并以当时品德修养较高的苏轼曾多次纳妾为例旁征博引。除此之外,朱、戴二人还认为,如果说纳妾之事司空见惯的话,那么赵明诚很有可能与妾没有太多感情,只是为了家中后继有人而被迫纳妾,但这种事总会影响清照的情感和心绪。在封建社会官宦家庭背景下成长的李清照,或许会在道义和责任上接纳和认可丈夫赵明诚取妾的事情,但“爱情却是偏‘私的”17。这与陈祖美的观点在细节处有所不同。

除“无嗣”致使赵明诚纳妾之外,也有一些文章从李清照的作品中寻找内证。如对“武陵人”“秦楼”“长门宫”“春草青”等典故进行解读,和对《凤凰台上忆吹箫》《《临江仙》《诉衷情》等作品的推解。其中,李清照本人所写的《金石录后序》是重要作品。陈祖美《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认为《金石录后序》中“分香卖履”之句是赵明诚纳妾的有力证据,朱靖华、戴学忱、张忠纲、綦维等学者均认同这个观点。

黄海蓉的《对〈金石录后序〉中两处文字的重新解读》在前人基础上又从《金石录后序》中给出了两条“旁证”,即对文中的“余意甚恶”和“彼戟手遥相曰”两处文字的重新解读。她认为“恶”应该读作“wù”,指李清照“厌恶”的情绪;而“戟手”则是赵明诚骂人的动作。如果这个解释讲得通,则使明诚纳妾更具有成立的合理性。

对于单纯相思和别有寄托这两种看法,我更倾向于后者,以下谈谈想法:

1.《醉花阴》作于1104年的重阳节,即1103年党争时期的元祐子女被驱逐出帝京后的第二年,而非1120年李清照屏居青州的时期。党争史实在《续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均有记载,且李清照系李格非之女确凿无疑,必定依诏令内容搬离帝都,李、赵二人因此分居。而认为该词作于青州时期的文章,大多依照此词与青州时的一些风格类似的作品划分,经不起深入推敲。

2.《醉花阴》的文本内涵中具有对党争之后父亲李格非失势之意的含蓄表达。李清照长于官宦之家,是一个受过教育、思想独立的女性,娘家与婆家成为政局对敌的处境多少会对其产生影响,“炙手可热心可寒”即是有力佐证。

3.在《醉花阴》中表现的愁情里面,单纯相思之情是主要成分,其中或许含有对丈夫“纳妾”的担忧,但夫妻关系并未有明显裂隙。因为李清照确实“无嗣”,在重视延续香火的古代社会,丈夫通过纳妾开枝散叶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李清照又为正妻,更懂得这其中的责任;且二人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是三观相近的知己,感情基础坚固。当父辈们的争斗使相爱的人被迫分离,词人或许更期待获得爱情的宽慰。

4.李清照后期词作中关于感情受挫的复杂心绪具有合理性,且《醉花阴》时期已为伏笔。李清照和赵明诚两地分居,赵若通过纳妾的方式延后,就算对妾没有太多感情,也需要照顾为其生育的妾女,很有可能引发词人心中不快。

关于《醉花阴》一词的文本内涵,或许不仅是与丈夫分隔两地的相思之情,在那个风云际变的时代,党争和若即若离的爱情也是影响词人创作的因素。只有不断质疑和探索,才能回到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本身。

注释:

①李清照.点绛唇[A].褚斌杰,孙崇恩、荣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②李清照.金石录后序[A].褚斌杰,孙崇恩,荣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③傅兴林.李清照《醉花阴》赏读[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2).

④陈士同.佳节重阳赋闲愁——李清照《醉花阴》品鉴[J].学语文,2017(9).

⑤韦月梅.评李清照的《醉花阴》[J].文学教育,2015(10).

⑥陈晓敏.一种黄花两样愁——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黄花”意象分析[J].语文建设,2015(4).

⑦⑧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5,36.

⑨⑩褚斌杰,孙崇恩,荣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28,29.

1113陈祖美.“易安心事”知多少——李清照研究集说[J].绍兴文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2015(35):61.

12黄平.李清照《醉花阴》写作背景探究[J].学语文,2018(6):74.

1415陈祖美.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譯——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J].江海学刊,1989(6).

16王兆鹏,郭明玉.李清照“内心隐秘”争鸣述评[J].文学遗产,2003(1):133.

17朱靖华,戴学忱.论李清照词“欲说还休”的复杂内涵[J].黄冈师专学报,1998(03):30.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47.

[2]邓红梅.李清照新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7-52.

[3]褚斌杰,孙崇恩,荣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K].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马瑞芳.李清照[J].国家历史,2008(3).

[5]陈祖美.“易安心事”知多少——李清照研究集说[J].绍兴文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2015.

[6]陈祖美.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J].江海学刊,1989(6).

[7]周桂峰.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妻感情论析[J].淮阴师专学报,1992(3).

[8]朱靖华,戴学忱.论李清照词“欲说还休”的复杂内涵[J].黄冈师专学报,1998(03):30.

[9]王兆鹏,郭明玉.李清照“内心隐秘”争鸣述评[J].文学遗产,2003(1):133.

[10]彭玉平.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J].中山大学学报,1996(6).

[11]王兆鹏,郭明玉.李清照“内心隐秘”争鸣述评[J].文学遗产,2003(1):134.

[12]王汝弼.论李清照[A].后收入李清照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

猜你喜欢

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性格刚烈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谈李清照词中独特的女性审美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